中国画的现代化演变探讨

2023-10-09 09:39高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画现代化

摘 要:相比古代美术,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不管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品类与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该时期的中国美术具有新旧交替和中西交融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我国美术与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画的内涵入手,讨论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分析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指出论争从宏观性命题向微观性命题的转化,并就中国绘画现代化发展进行思考,表达看法。

关键词:中国美术;中国画;现代化

一般认为,中国美术现代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进入我国,油画、版画、水彩都被纳入中国美术,很多作品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创造,实现了现代性视觉的发展及优秀传统艺术的再度回归。中国现代美术改变了美术的贵族化、文人化传统,发展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美术,其中宣传画、连环画、年画等通俗美术得到空前发展,并且美术家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事实上,20世纪初,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本土传统画家继续坚守民族绘画的传统立场,坚持在中国画内部寻求从传统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形态的动力,而其在创作实践中也自觉回应了时代变革,创造了具有现代社会精神追求的作品。以往有关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讨论中主要关注有海外留学经历、作品深刻体现变革性面貌的画家,而本土传统型画家的绘画同样实现了自我更新,具有民族化特点,以下展开相关分析。

一、中国画的内涵

中国画的概念是被建构出来的。英国艺术史学家柯律格(Craig Clunas)指出,“中国画”是在20世纪早期被中国、日本、欧洲紧密结合创造的新概念。这导致的一个意外后果是,“中国的”被等于“传统的”(因此不是现代的),“现代的”则被视为一种模仿(因此也不是中国的)。事实上,以前中国画就是书画。中国画概念的建构,是19世纪外部压力下文化焦虑的一种体现。中国画在发展的历程中强调和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同时也在积极探寻自己的道路。有关中国和现代能否统一的问题不能单纯从中国画的角度去思考,需要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来思考。中国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内在凝聚力,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当中也包含着对传统的重新认知。传统不是和现代割裂的,而是被重新吸收进来的,所以中国画的现代化不能只看风格变化或者从物质层面加以评判,而是要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以发展。中国画家必须深入思考有关中国画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同时也要深刻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画现代化作为前卫的艺术运动,是一种对现存美术状况的批判。现代性语境下中国画的创作出现巨大变革,在探索改良过程中逐渐转型。以往和中国画有关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画家。其实,传统型中国画家更加重视自我发现和突破、实现中国画自我创新,传统型画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也从绘画的题材、造型、笔墨、色彩等方面出发探索现代性表达。其中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张大千等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动力,努力呈现具有现代社会精神追求的作品。

二、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

中国画也被称为国画,其包括水墨画、白描画、彩墨画。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不同,自出现至今,其发展问题始终是美术争论的焦点,并形成多个流派。

20世纪50年代前,诸多画家聚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开始形成商品意识和现代都市意识,他们对于中国画现代化的讨论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扩展至全国。中国画的传统观念以及形式技巧如何适应时代审美需要、是否需要借鉴西方绘画都是中国画创作争论的焦点,画家选择的探索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古典传统式、古典革新式、中体西用式和中西结合式。中国绘画历史悠久,部分画家希望保留传统,延续发展,其中,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诸多画家都是古典传统式的倡导者。古典革新式主要是延续清代以来的绘画创作,尊重艺术个性,但不借鉴西方绘画,主要集大成者包括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张大千,其中傅抱石留学日本借鉴了日本画作品,保持了传统风貌。中体西用式倡导中西融合,具备中西方的绘画美感,不过以中国画传统材料工具为根本并吸取西画造型方法以及色彩处理方法,主要画家包括徐悲鸿、李可染、黄胄、方增先、石鲁、刘海粟。中西结合式倡导中西深度结合,创造出全新的中国绘画门类,这一体系下笔墨不受到重视,西方造型观念、色彩方法被引入,不过依旧使用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让作品更有现代感,尽管和中体西用的原则一致,不过在体用关系上存在区别,代表画家包括吴冠中、林风眠、黄永玉。以上体式中,古典革新式和中体西用式的影响最为深远,也说明革新传统并吸取外来元素是中国画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20世纪下半叶画家在创作的题材内容等方面打破传统绘画局限,开始深入农村,走向街头,描绘抗战将士和劳动人民。20世纪50年代后工农兵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创作对象,出现了诸多新人物画,同时期的山水花鸟画家通过感受生活也进行了大量创作,代表性画家包括李可染、贺天健等。

三、20世纪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

20世纪有关中国画现代化改革的论争共发生三次。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新旧世纪交替时期,该时期的中国画改革主要是从传统绘画自身传承以及西方绘画借鉴中寻求变革。中国画改革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基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但单纯的学术探索未能深刻触动中国画本体,没有对中国画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不过奠定了现实主义题材以及写实主义风格的地位。第二次现代化演变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时期中国画的改革发展为改造,其中新国画改造是一次大范围从上而下的改造运动。该时期涉及笔墨之争,其中20世纪60年代针对石鲁的作品引发的艺术争论体现出当时对艺术家笔墨艺术探索的压制。第二次论争对中国画实践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画教学方面,把素描融入中国画教学体系当中,写实主义也对全国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次论争进一步深化了笔墨问题,并且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开放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进行使得艺术受到限制较少,艺术家能够自由表达艺术观念,大胆进行艺术探索。诸多艺术家大胆表达,使得该时代的创作具有诸多可能。不过该时期的论争进程较慢,主要和中国画技法有关,而前两次论争主要是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出发,主要围绕中国画前途命运并对中国画重新评价,分析中国画是否要借鉴西方绘画。在20世纪20年代末,有关岭南画派以及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中国画新旧之争也涉及笔墨问题。整体来讲,笔墨问题体现了中国画的成熟和发展。笔墨是中国画技术层面中的元素。并且中国画传统实践理性特征也经历了道德化的过程,这一争论也体现了传统派和反传统派的差异,在开放的时代下需要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才能保留民族艺术的独立性。

第三次有关笔墨问题的论争规模最大,也是艺术家发表文章争论最多的一个时期,由于话题具有争议性,受到各方媒体关注,其中20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思考”这一大议题向20世纪90年代“笔墨是否等于零”这个小议题的转化是主要内容。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具有书法性特征,还蕴含人格、品位、修养、情志、境界等中国文人独有的内涵以及对美的追求,中国画如果失去笔墨将失去灵魂。传统中国画从水墨画进一步发展成现代水墨画,这种艺术创作消解了笔墨的表现力,不过并未消解笔墨的价值,而现代水墨画也不局限在墨汁、毛笔、宣纸,还可以通过板材等工具实现创作,所以不能用传统的笔墨标准套用具有探索性的新国画。现代水墨画主要凸显视觉形式,并且融入艺术家自身的观念,使得水墨的内涵得到延伸,文体语言发生变化,所以现代水墨画和中国传统绘画存在继承关系,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三次有关笔墨问题的论争也引发了有关中国画美学体系的思考,如何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保持中国画的民族独立性成为关注热点。中国画家从西方绘画当中寻找改革中国画的路径,而西方绘画当中的构成、构造、肌理、材质逐渐取代传统笔墨中的笔法、笔力、笔性。笔墨中的一些概念出现错位,对艺术本体问题的理解产生影响,包括中国画的继承与革新,影响当代大众对中国画处境的理解。比如刘国松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创作,提出把笔墨理解成为肌理,提倡肌理制作,让水墨表现有更多可能。

四、关于中国画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从现代历史来看,不管哪种文化和哪个民族的绘画都是建立在描绘视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写实主义的欧洲艺术得到西方国家群众的认可,而对于现代艺术,普通的西方观众也会感到惊奇,所以面对产生与发展于欧洲现代都市生活的现代主义艺术,当时的中国群众还难以欣赏,直到今天国人也普遍觉得现代艺术是小众艺术。20世纪初期,徐悲鸿留学后对西方古典艺术充满敬意,大胆地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构图和透视手法,将透视学、解剖学引入水墨画,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中西合璧,使作品具有科学和理性的特点。而林风眠、刘海粟通过实践观察接受了印象主义并且植入中国绘画的现代化改造,也就是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刻影响。随着当时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出现了海派,而广东出现了岭南画派,其中海派代表主张笔墨意趣、雅俗共赏。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建立美术专科学校,传统派艺术家受到新思潮的冲击,也开始兴办画会。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倡导改革传统绘画,齐白石将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文人画风格融合,开辟了红花墨叶的新风,黄宾虹在传统基础上改造了山水画,让我国山水画达到全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优越条件,画家队伍得到壮大,该时期的作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描绘秀丽山河。当今时代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绘画成为普通群众追求生活乐趣、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中国画现代化应该是融合,也就是把中国文化、绘画技法都融入现代情境,并且艺术形式应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理念,而艺术思想要符合中国文化,技法上也要保持原汁原味,既能够引发现代人的共鸣,也具有时代感。西方技法与材料的创造来源于西方绘画,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画吸收了西方艺术特征,对原汁原味的中国画加以改造和改良。而中国艺术基于中国文化土壤而发展,不能全部抹除中国文化。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画进行传承是为了传承中国画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要传承技法,让后代人知道中国画如何创作,有何技法和心得体会,但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形式,所以创新发展是当代画家需要肩负的责任。中西美术应拉开距离,使自身风格具有独创性。中国画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属性,而不是应用国际性语言才能接轨世界艺术,这样表面上实现了中西兼容,打破了中西文化界限,事实上是丧失了自我审美文化特点,容易丧失本土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真正的现代化应是融合,将中国的文化、绘画技法融合到现代的情景当中来。中国画在探索改良过程中实现了转型,其中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等本土传统型画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体现出中国画的自我更新和与时俱进。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艺术面貌,随着时代发展也对同一时代的优秀传统加以继承,并且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也呈现其艺术风貌,尤其是在开放民主的时代下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现代绘画创作中也应维护传统绘画基本形式,与西方美术合理结合,而不是摒弃中国画的精髓,这样才能将我国绘画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曹秀利,蒲涛.中国绘画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发展探析[J].美与时代(下),2021(10):79-81.

[2]石毓遥,赵忠波.新媒体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运用发展[J].美与时代(中),2021(3):64-65.

[3]张聿婷.从《国画月刊》看现代性视域下国画家的自主与自觉[J].美术,2022(4):96-102.

[4]范美俊.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及其图式类型[J].民族艺术研究,2022(4):32-49.

[5]葛玉君.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J].美术,2021(1):6-18.

[6]章启赟.试述綜合材料在当代中国绘画创作中的表现与应用[J].河北画报,2022(10):22-26.

[7]黄禾青.写实主义中国绘画与艺术自治[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1(3):22-23.

[8]石毓遥,赵忠波.中国绘画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J].美与时代(中),2021(2):60-61.

[9]林子人.从齐白石到李可染,中国画也可以是现代艺术?[EB/OL].[2023-06-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07451

3874869249&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

高平,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平面插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方传统视觉图像、符号。

猜你喜欢
中国画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