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白沙细乐

2023-10-12 05:45
心声歌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乐纳西纳西族

遗产名称:纳西族白沙细乐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52

批准日期:2011 年

申报地区: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遗产级别:国家级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细乐是保存至今、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包括洞泾古乐和白沙细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桂冠,这是一种多元文化融汇的艺术结晶。由多种文化背景构成的纳西古乐,具有独特而神秘的韵味,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宝贵遗产。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集歌、舞、乐为一体,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历史渊源

根据地方志资料,19 世纪中叶,即距今200多年以前,丽江便流行着《白沙细乐》,相传是从元朝流传下来的音乐。相传公元13 世纪中叶,丽江以北的白沙地方,是纳西族木天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蒙古忽必烈(即元世祖)远征大理时,曾得到丽江木天王的很大帮助。忽必烈凯旋前夕,便将随军部分乐队和乐器赠送给木天王,其中就有《火不思》。用这套乐器演奏的音乐,后来便称为“白沙细乐”。

《火不思》一直在丽江流传。新中国成立初期,纳西族艺人演出此乐时,还穿戴着蒙古族的服装。这种由歌、舞和器乐三部分组成的纳西古乐,现在主要以器乐为主,乐队由竖笛、横笛、芦管、苏古笃、筝和胡琴等乐器组成。

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分析多种说法,大致来自三种资料:(1)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2)与上述说法相似,清末《丽江县志》记载:“现实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亦以送之。”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3)据《云南丛书·一笑先生诗人钞·巨甸居人》称:“究竟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北沙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细乐’。‘细梨’者,细乐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丽江人氏,他的记述显然与前面志书的说法不同。

类似说法较多,主要有两种。其一,相传白沙细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南宋理宗宝元年(1253),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归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赐予其大量礼物,其中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忽必烈南征

的这段故事,在明代纳西宗谱牒《木氏宦谱》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关于礼物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音乐。其二,相传民间乐工为龙女公主创作。相传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国,便把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龙女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封信,将信挂在狗脖子上带到西番国去。西番王子知道这一阴谋后,便率兵来攻打丽江,但被木天王打败。木天王旋即将公主囚禁于玉龙湖中的玉龙亭。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而创作白沙细乐。所以白沙细乐有一种月寒风轻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调,常常有闻此乐后感慨红尘苦难而悲从中来、失声恸哭者。这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还将白沙细乐的名曲《一封书》《公主哭》《赤脚舞》《阿丽哩格吉拍》等揉进了故事情节之中。

艺术特色

相传白沙细乐有10 个调,现存8 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南曲”和“北曲”;赤足舞“跺蹉”云雀舞“劳马蹉”弓矢舞“抗蹉”白鹤舞“夸蹉”等在送葬时奏跳。“跺蹉”“劳马蹉”“抗蹉”“夸蹉”均为纳西语,是舞蹈诞生于民间的标记,从生离死别中还可佐证送魂路线等纳西史实。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等,演奏至少须有8 人,并以合奏为主,同时也伴以歌舞。乐器中的苏古笃和芦管,与元朝宴乐之器“火不思”、“波伯”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西族古乐演奏: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8 个乐章组成。白沙细乐的曲调大多为羽调式,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风格柔婉、旋律清越流丽的曲调。在元曲和汉族其他民间音乐中亦有《一封书》的同名曲牌,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极有可能是元人遗音。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那轻柔婉丽的曲趣与昆曲中的南曲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曲调中频繁出现的re-do-la 和la-sol-mi 等旋法特征,又隐约透露出几分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白沙细乐的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将7 个部分进行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将各个部分单独运用,让它们独立出现。在音乐上,各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这是因为《笃》《一封书》这两首重要乐曲中的部分素材,经过多种发展变化后反复运用于各部分之中的缘故。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从中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其乐器可分为3 个乐器组:一为吹管乐器,包括竖笛、横笛、波伯。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纳西族特有的竹制乐器。二为弹拨乐器,主要有筝、琵琶、苏古笃等。现在,几乎不再使用筝。苏古笃又叫“胡拨”,形似“火不思”。三为拉弦乐器,只有二簧一种,其形制类似汉族胡琴。

白沙细乐的乐队编制并不固定,根据运用场合和主人的经济状况, 可从3 ~4 人直至10 多人不等。而最常见的两种编制是8 人组和4 人组。在演奏中,乐队的排列有一定之规:乐队必须位于灵台右侧、布幕之后。演奏者则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长在前,年幼在后。

传承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细乐受到各级文化和学术部门以及中外音乐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高度重视,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到丽江调查研究,对保护、传承和弘扬白沙细乐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给予了较高评价。

在丽江范围内能演奏白沙细乐的传人越来越少了,丽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弘扬白沙细乐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竭力保护和抢救这一文化奇葩。

2011 年5 月23 日,纳西族白沙细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古乐纳西纳西族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踏浪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