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和功能的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及协调特征研究

2023-10-12 12:15磊,张盼,张军,杨园,胡丰,马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系统结构韧性县域

徐 磊,张 盼 盼,张 贵 军,杨 静 园,胡 丰,马 立 军*

(1.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农业大学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3.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社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村庄内生秩序能力逐渐丧失[1],加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干扰和冲击,使乡村地域系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脆弱性和风险性不断增强[2]。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政策文件,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乡村地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3]。如何应对乡村地区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脆弱性与不可持续性,提高乡村地域系统抗击外部干扰和消弭内部矛盾的能力,形成具有较强适应性且能自我恢复、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强大韧性系统,是推动乡村地域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4]。

国外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的研究多从社区尺度开展[5,6],研究内容涉及乡村社会与生态韧性的相关性、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等方面[7-9],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DROP模型、结构动力学方法等[10-12]。国内关于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多从乡村社区等微观尺度研究韧性治理、韧性乡村建设及乡村韧性空间重构等[13-15],部分学者以县域或市域为研究单元剖析乡村韧性时空演变特征[16-18],如段进军等在构建县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县域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19]。从研究方法看,多以定性研究为主[4,20-22],但也有学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评价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分析乡村系统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23,24];从研究视角看,大部分学者研究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地域系统韧性[25],而王雨村等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出发,解析韧性化产业扶贫过程,提出河南乡村产业韧性化发展策略[26]。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区域多为某一乡村或典型县域,以省级县域单元整体作为研究区的较少;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测度体系方面,多围绕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尺度构建指标体系,较少涉及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视角,关于探讨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耦合协调度的研究也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市辖区以外的12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结构与功能视角构建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水平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提升河北省乡村地域抵抗风险的能力提供依据。

1 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内涵

“韧性”(resilience)最初应用于物理、数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27-29],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首次将它应用于生态学领域,并提出“生态韧性”的概念,即“系统的持久性以及吸收扰动保持原有种群或状态不变的能力”[30]。尽管目前学术界没有清晰界定韧性的概念,但从地理学角度看,韧性是指系统遭遇内部矛盾和外部干扰时,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主动抵御、适应或者更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13]。乡村地域系统由乡村地域人口、文化、资源、环境、经济等要素组成,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31]。因此,乡村地域系统可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剖析(图1),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乡村地域系统结构的核心,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是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功能[32]。

图1 韧性视角下乡村地域系统演化框架

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指乡村地域系统通过优化自身结构、提升系统功能,以吸收、抵御内外扰动和冲击,从而维持系统稳定或推动系统向新的平衡态演进的能力。可见,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包含三方面能力,即吸收、抵御内外扰动的同时,维持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的抵御能力;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结构与功能、提升乡村凝聚力和内生动力,形成应对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适应能力;通过彻底改变、创新发展方式、提升系统自身潜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中内外扰动和冲击的更新能力[20]。其中,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是指乡村地域系统在面对系统内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时表现出的抵抗力及从干扰中实现转型发展的能力;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是指保持系统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为应对乡村地域系统社会、经济、生态等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维持并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域系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及生态功能而表现出的一种适应性和恢复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的起伏又会影响系统结构韧性,从而导致乡村地域系统产生不确定风险。提升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的协同水平,能抵御外界冲击并控制在韧性阈值范围之内,引导乡村地域系统维持繁荣和稳定。

2 研究区与数据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总面积18.88万km2,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6 206.9亿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 135.9元,省内年末总人口为7 463.84万人,其中15~64周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5.85%。尽管目前河北省6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但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乡村地域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仍任重道远。本文选取河北省市辖区以外100个县、21个县级市为研究单元。

研究数据包括:河北省2000年、2010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由Landsat-8遥感数据解译所得,空间分辨率为30 m;社会统计数据,源于2001年、2011年及2019年的《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县(市)的统计公报。考虑到2016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邯郸市的部分县级行政区划发生变更,为使各时点评价单元保持一致,以2018年河北省行政区划为标准,统计2000年、2010年和2018年河北省市辖区以外的121个县域单元信息。

3 研究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及可获取性等原则,参考已有研究[3,17,33,34],本文从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和功能韧性两个维度选取了18项指标,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1)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评价指标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方面选取。①人口结构是指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等分析人口内部比例关系,选用受教育程度和乡村就业人员比重表征,前者用每千人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表示;②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选用第一产业产值和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表征,后者基于三产产值比重,通过熵指数法计算得到[35],反映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多样性;③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类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百分比,选取土地垦殖水平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占比表征,前者用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反映乡村地域耕地开发利用情况。

2)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评价指标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方面选取。①生产功能是指以土地为载体进行社会生产而产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表征;②生活功能与承载和保障人居有关,选取医疗卫生情况、信息化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等指标表征,其中医疗卫生情况通过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数反映,信息化水平通过移动电话用户数反映,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用农村用电量表示,这3项指标与自来水受益村比重、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均可衡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③生态功能与自然本底有关,主要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等功能,选用农村地均化肥使用量、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均生态用地面积表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36]进行修正和测算。

3.2 系统韧性评价模型

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指标值xij进行标准化处理(式(1))[37],并采用熵权法[38]确定各指标权重βj,然后计算各指标标准化值与权重的乘积,得到各研究区的韧性水平ubi(b=1,2)(式(2)),u1i、u2i分别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的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和功能韧性。

(1)

(2)

式中:y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项指标修正后的标准化值,a∈(0,1),本文a取0.95。

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C用以刻画多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但难以体现各系统自身发展水平,因此还需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判断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参考相关研究[39,40],得到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u1和功能韧性u2的耦合协调度D模型:

(3)

式中:T为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权重系数,本文假定系统结构韧性和功能韧性同等重要,α、β均取0.5。

3.4 空间相关模型

选取ESDA方法中的全局Moran′s I、LISA集聚图分析河北省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全局Moran′s I可反映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在研究区内的空间关联趋势及集聚特征;局部Moran′s I可反映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可能存在的局部自相关性,提取空间集聚位置,通常用LISA集聚图呈现。

4 结果与分析

4.1 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格局演变特征

4.1.1 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时空分异特征 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2000年、2010年和2018年河北省121个县域单元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结构韧性划分为高度韧性、较高韧性、中等韧性、较低韧性和低度韧性5个等级(图2)。

1)2000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低值和较低值县域共46个,占比38.02%,主要分布于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脉,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耕地质量和土地垦殖水平较低,受产业结构等级较低的影响,融入京津经济发展圈的能力较弱;中等韧性以上县域共75个,占比61.98%,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和冀东北地区,其中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冀东北的唐山和秦皇岛处于滨海经济带,区位条件优越,对外交通便利,具有发展重工业和旅游业的天然优势,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相对较好。

2)2010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低值和较低值县域共49个,占比40.5%,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脉。该时期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人口结构失衡、耕地撂荒严重,加之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难以提升。中等韧性以上县域共72个,占比59.5%,其空间分布特征与2000年基本一致,但较高韧性和高度韧性县域数量有所增加,该类型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和人才优势,乡村地域系统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韧性水平逐渐提升。

3)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低值和较低值县域减至36个,占比29.75%,主要分布于燕山—太行山脉,得益于扶贫工程的稳步推进,大量青年人才向农村回流,人口结构逐渐合理化,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有所提升。中等韧性以上县域共85个,占比70.25%,较上一阶段显著增加,在空间上自北向南沿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呈带状分布,形成结构韧性高水平连片区。近年来,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乡村地域系统产业结构韧性水平。此外,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放缓,乡村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土地利用结构逐渐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的提升。

4)利用SPSS软件分析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对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变化的影响程度,2000—2018年3个维度按贡献率排名依次为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其中人口结构的贡献率一直较低,呈先减后增趋势,是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提升的限制性因素;产业结构的贡献率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逐渐增快;土地利用结构的贡献率虽呈略微下降趋势,但始终居于首位,是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增强的主导因素。

4.1.2 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空间关联特征

1)全局空间关联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的空间集聚特征,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得到2000年、2010年与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全局Moran′s I分别为0.379 1、0.334 6、0.297 4,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空间分布呈正相关,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水平逐渐减弱。

2)局部空间关联特征。由图3可知,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单元数量逐年递减,显著负相关的单元数量略微增加,表明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负向集聚程度增强,邻近县域单元的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差距增大。①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的部分县域。该类地区人口密集、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2000—2010年保定东北部、廊坊北部以及邢台的高—高集聚区逐渐减少,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导致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2010—2018年唐山高—高集聚区逐渐增加,邢台、廊坊和沧州西部的高—高集聚区明显减少。②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保定、邢台及邯郸的部分县域。2000—2010年低—低集聚区在邢台、邯郸范围内有所增加,该类型区处于坝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导致其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韧性水平均较低;2010—2018年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和邢台,张承地区作为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屏障,各项开发建设和工业生产活动受到限制,产业结构难以实现优化升级。③2000—2018年无高—低集聚区分布,低—高集聚区为局部洼地且与高—高集聚区紧密相连。2000年低—高集聚区分布于邢台市清河县和保定市安新县,2000—2010年向南转移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空间较为局限的地区;2010—2018年新增了新河县、文安县、武强县和霸州市,近年来这些地区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呈现双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乡村地域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增加。

图3 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空间关联格局

4.2 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格局演变特征

4.2.1 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时空分异特征

1)图4a显示,2000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低值和较低值县域共111个,占比91.74%,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该类型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且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较弱,生产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中等韧性以上的县域共10个,占比8.26%,主要分布于燕山山脉,该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十分突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强,因此其韧性水平较高。

图4 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时空演变特征

2)图4b显示,2010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低值和较低值县域共62个,占比51.24%,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该类型区人均生态用地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较严重,医疗、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乡村地域生活和生态功能韧性难以提升;中等韧性以上的县域共59个,占比48.76%,在冀中南的石家庄、保定、衡水、邢台和邯郸地区呈点状分布,空间上沿燕山山脉进一步扩展,燕山山脉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服务功能较好,因此其生态功能韧性水平提升显著。

3)图4c显示,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无低度县域,较低韧性县域共26个,占比21.49%,零星分布于张家口、保定、衡水、沧州和邢台的部分县域,该类型区经济发展较缓慢,且受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相对艰巨;中等韧性以上县域共95个,占比78.51%,相比上一阶段显著扩张。其中,高度韧性县域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华北平原,较高和中等韧性县域分布在高度韧性区外围。燕山山脉旅游产业带的建设促使经济发展模式日趋合理化,生产功能韧性水平逐渐提升。此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支持农业抗灾减灾救灾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原地区农业产业系统脆弱性和风险性。

4)2000—2018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及生态功能对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的贡献率差距逐渐缩小,呈均衡发展趋势。其中,生活功能的贡献率逐渐增强,生态功能的贡献率逐渐减小,生产功能的贡献率相对稳定。2000—2010年生态功能是影响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的主导因素,2010—2018年生产功能成为推动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提升的主导力量。

4.2.2 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空间关联特征

1)全局空间关联特征。2000年、2010年、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全局Moran′s I分别为0.250 4、0.264 5、0.259 6,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聚特征,总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这一趋势逐渐加强。

2)局部空间关联特征。由图5可知,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先减后增,而显著负相关的县域逐年减少,表明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同向集聚程度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的差异性减小。①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张家口、承德、唐山及秦皇岛的部分县域,该类型区紧邻首都北京,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明显。2000—2010年唐山、秦皇岛及邯郸的高—高集聚区增加,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强的内部集聚力及对外辐射能力有助于该类型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功能韧性水平的提升;2010—2018年承德的高—高集聚区有所增加,唐山和秦皇岛的高值区稳定不变。承德市借助乡村振兴之势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激发了其生产功能价值,同时产业融合发展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助于其生活功能韧性水平的提升。 ②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邯郸、邢台及衡水故城县。2000—2010年故城县低—低集聚区转变为高—低集聚区,保定的低值区逐渐向北转移,这些区域虽处于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其经济发展较缓慢,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极大程度限制了其发展进程,因此其生产和生活功能韧性水平均较低;2010—2018年低—低集聚区空间范围逐渐缩小,保定市范围内缩小较明显,仅蠡县和高阳县为低—低集聚区,雄安新区的设立带动了保定市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③低—高集聚区至2010年才零星分布于卢龙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和大城县,2010—2018年低—高集聚区明显减少,除秦皇岛卢龙县外,其他原有低—高集聚区全部转变为不显著区。高—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保定安新县和定州市、邢台宁晋县和邢台县,2000—2010年增加了衡水故城县和邯郸大名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推动生产功能韧性水平的提升,但该类地区对外输出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对邻近地区的涓滴效应。

4.3 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依据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测算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参考文献[41],将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划分为拮抗(0

4.3.1 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特征 2000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较弱,处于拮抗阶段的县域共25个,磨合阶段的县域共96个,分别占研究区县域总数的20.66%、79.34%,整体以磨合状态为主。河北省乡村地域内部日益凸显的“空心化”、土地利用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导致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发挥,导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2010年处于拮抗阶段的县域减至10个,磨合阶段的县域增至109个,协调阶段的县域数实现了“零突破”,增至2个,表明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增强。2018年处于拮抗阶段的县域进一步减少,仅剩2个,磨合阶段的县域增至113个,协调阶段的县域增至6个,虽然此时磨合阶段的县域占比仍最大,但处于协调阶段的县域数量明显增多,表明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4.3.2 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耦合协调度逐渐形成以保定、石家庄及唐山为中心,华北平原、燕山山脉及坝上高原为边界的集聚区,呈现“多中心圈层”结构特征,且耦合协调度由中心地区向外围逐渐减弱(图6)。具体看,耦合协调度提升较快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燕山—太行山脉及唐山和秦皇岛两个滨海城市,这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系统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使乡村地域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促进了乡村地域系统结构的优化。而华北平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超前于功能韧性水平,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提升较缓慢,一直处于磨合阶段。近年来,华北平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旱、涝、盐三害增加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导致农业生产功能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受外在发展环境的影响,如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约束,该类型区经济发展也较缓慢。

图6 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基于系统结构—功能视角,探究了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主要结论有:

1)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中等以上韧性水平县域数量逐渐增多,2018年逐渐形成以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为中心的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高水平区。虽然其空间分布呈正相关,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但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负向集聚程度逐渐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的差距增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燕山—太行山脉。

2)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中等以上韧性水平县域范围逐渐扩大,自北向南逐渐形成以承德、唐山、廊坊、石家庄为中心的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高水平区。总体看,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这一趋势在逐渐加强,即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正向集聚程度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的差异减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冀北地区,而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于冀中南地区。

3)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提升效果显著,由拮抗阶段平稳演变为磨合阶段为主;空间上逐渐形成以保定、石家庄及唐山为中心,华北平原、燕山山脉及坝上高原为边界的集聚区,呈现“多中心圈层”结构特征,且耦合协调度由中心地区向外围逐渐减弱。

5.2 讨论

针对上述结论,为提高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推进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以下建议:①河北省各县域之间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差异显著,应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如:华北平原可通过强化对农民农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方式提高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燕山—太行山地区县域可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人才服务农村、合理调整乡村“三生”空间格局。②河北省县域单元之间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应趁机加强县域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发展水平;冀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分享乡村治理经验,加强在韧性乡村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重视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较低的区域,努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③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还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提升较快地区未来应根据自身地域特色,科学编制地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同时加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地区(华北平原)未来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增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本文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视角,更细致地分析了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协调发展特征。一方面,系统科学中结构—功能关系理论的引入为探索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规律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研究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水平,有助于把握乡村地域系统演变规律。然而,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时,由于个别指标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未能纳入分析,且研究以县域单元为对象,分析中忽视了单元之间微观的差异性,未来将考虑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挖掘新的量化方法,提升对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特征的科学认知。

猜你喜欢
系统结构韧性县域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中波广播发射系统结构及日常维护技术研究
考虑助力器动力学的舵系统结构非线性颤振特性分析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