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游戏化教学分析

2023-10-12 19:03张日仙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体能训练小学体育

摘 要:体能训练不仅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文章简述了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多维度地对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思路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让学生在体能训练中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5-0082-03

体能训练指的是能提高身体器官功能的运动能力,一般指的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体质等多个方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会在课堂上采用跑步、仰卧起坐、深蹲、俯卧撑等方式进行教学,但这些方式较为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主观参与意识。对此,教师应将游戏教学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一、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训练效果

体能训练游戏化的实施,能精准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体能训练时,教师应将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课程。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在运动中加快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1]。此外,体能训练还能增强学生器官系统功能,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拥有健壮的体格。同时,部分体能训练游戏需要合作完成。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增强对运动项目的认知。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游戏化教学并非简单带领学生做游戏,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将基础训练的动作融入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对游戏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使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竞技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同時,在进行体育游戏时,学生可以彻底放松身心,享受运动过程,增强感悟并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进而提升自信心,实现全面发展[2]。

二、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游戏,丰富课堂体验

选择游戏是开展游戏化体能训练的前提。应用在体育课堂上的游戏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应具备训练体能的功能,同时还要让学生产生较高的参与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锻炼体能的目标。由于小学生的体能基础和兴趣爱好有着明显差异,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不同的体能训练游戏。低年级学生体能基础较差,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侧重训练他们的耐力;高年级学生体能基础相对较好,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侧重训练他们的综合体能。这样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能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形式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3]。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选择内容合适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丰富自身体验,使学生的耐力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应先向学生介绍各种跑步方式,着重讲解跑步的姿势和优势,让学生认识到跑步对培养耐力的重要意义,并掌握正确跑步的动作和姿势,以免影响自身健康成长。随后,教师设计跑步游戏“追赶超车”,将学生排成两个队伍,从出发地点开始,由最前面的领头人先带着匀速跑,跑过50米左右的路程后,由排在尾端的学生开始加速,跑到队头学生的前方,代替他成为新的领头人,然后依次重复进行,直至绕着操场跑完4圈后停在起点处。这种游戏的本质是变速跑,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耐力。最后,教师还可以从班级学生中挑选出耐力较强的学生,设计200米短跑接力赛,让这些学生通过短跑接力的游戏方式,进一步锻炼自身的耐力。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耐力,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二)创新游戏形式,增强训练效果

1.进阶式体能游戏

学生的体能素质在合理的训练下,会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体能游戏时,可以对应设计进阶式体能训练游戏。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尝试在课堂上设计游戏环节,但游戏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还容易出现两极化现象,即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另一部分学生轻松完成[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创新游戏形式,设计具有递进性的游戏活动,通过修改游戏规则或增加游戏素材等形式,让体能游戏由易到难有序开展,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体能。

举例来说,为了提高学生肢体的灵活度与协调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跳皮筋”游戏设计为进阶式体能游戏。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训练小组,通过抽签或猜拳的形式,选出两名学生撑皮筋,其余学生则以不同的跳法跳皮筋,搭配不同的步法和肢体动作。在常规游戏环节中,教师大多利用数字口号突出节奏感,让学生在口号的引导下做出相应的动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教师应对游戏规则进行创新,将童谣和儿歌作为口号,并利用节奏快慢不同的歌谣来设计有梯度的体育游戏。随后,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真实体能情况,为每一个难度阶层设计2~3首游戏歌谣,让每个小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歌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裁判的角色,要求学生一旦出现跳错或是被皮筋绊住脚等情况则被淘汰,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被淘汰的人数最少则获得胜利。基于此,节奏越快、步法越复杂的歌谣,对学生腿部灵活性要求也越高,利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能,能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

2.团队式体能游戏

在以往体能训练中,教师多是围绕教学目标带领学生进行枯燥的训练,学生的参与兴致较低,训练效果也远远达不到预期。对此,教师应在原有训练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优化,将枯燥的训练方式转化为团队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体能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竞技性元素,让学生进行良性比拼。适度的竞争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效果。

举例来说,在锻炼学生身体能力时,教师可以利用“排球”来设计团队式体能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达到锻炼的效果。首先,教师设计“物品传一传”游戏,利用操场上的空地,以100米的路程为总路程,将5名学生分为1组,每个人间隔20米有序站好,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传递一种物品,游戏开始前,5人需要依次抽签确定自己的动作。如第1个拿到排球的学生,需要在原地进行5个俯卧撑后向第2个学生跑去;第2个拿到排球的学生需要在原地连续拍球30下后再跑向第3个学生,拍球的过程中一旦中断,就要从头开始计数;第3个拿到排球的学生则需要深蹲10次后跑向第4个学生的位置;第4个拿到排球的学生则需要原地立定跳远后跑向第5个学生的位置;第5个拿到排球的学生则需要拿起跳绳累积跳50次后跑向终点,用时最少的小组可以获得游戏的胜利。由此,游戏中每个环节都是围绕学生体能训练展开的,能有效锻炼学生的体能。随后,教师可以安排3~4组学生同时开始游戏,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负责监督工作,一旦发现有学生存在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要及时制止。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游戏任务,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自身的体能。基于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团队式体能游戏,并利用小组竞技合理营造竞争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能使体能训练的效果得到显著增强。

3.目标式体能游戏

目标式体能游戏一般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及体能培养方向,为他们量身打造合适的游戏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前应先探究课时目标,结合教学经验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的真实能力确定稍高的体能游戏目标,让学生在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提升体能。由此,学生在游戏中既可以突破自己的体能瓶颈,又能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提升意识。

举例来说,为了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能游戏。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单脚跳格子”的游戏,依据学生的真实平衡能力,将跳格子的路线设计成多个难度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再为学生制订贴合其真实发展需求的训练目标,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游戏任务。这类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目标尽快完成游戏任务。随后,教师结合学生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设计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的感悟。教师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助力学生将游戏中的感悟内化为自身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平衡能力会得到强化,学生能掌握更多保持平衡的技巧。最后,对于平衡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主动提升游戏的难度或是延长游戏时间,结合游戏中保持稳定状态的时间,判断自身能力的上限。目标式体能游戏更多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应调动自身的自律意识,对自身有严格的要求,从而实现体能的提升。综合来看,这种体能游戏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更适合应用在小学中高段体育课堂上。

(三)重视情境创设,优化训练氛围

1.生活化情境

体能训练游戏的有效开展需要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下激发体能训练的兴趣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训练内容,为学生构建贴近生活的趣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体能,在掌握体能训练方法的同时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最终达到体能训练的教育目标。

举例来说,在训练学生跳跃能力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相关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强化自身的体能。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可以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喜欢小兔子吗?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接着,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模仿小兔子蹦跳。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小兔子跑跳的视频,引出本课的训练主题。随后,教师设计“兔子回家”的游戏,要求学生从起始点出发,手拿一个萝卜玩偶,模仿兔子蹦蹦跳跳的动作,跳到终点的“家中”,将“萝卜”放好,然后再跳回起点拿另一个“萝卜”。在规定时间内,往返次数最多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最后,当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后,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融入竞争元素,组织多个小组进行比赛,通过接力的形式完成“萝卜”的运输。哪个小组配合度高、蹦跳速度快就可以获得游戏的胜利,而输掉游戏的小组则要被罚做仰卧起坐或是表演节目。教师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兔子回家”的游戏,使学生的跑跳基本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让力量和耐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体验式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是对知识加深记忆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式游戏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丰富且真实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有效的体能训练。

举例来说,在篮球基本动作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创设体验式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精彩的篮球比赛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部分学生甚至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模仿和学习视频中的动作和战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课堂主体地位也被充分尊重。随后,教师设计“篮球进击”游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开展对抗赛,鼓勵学生在比赛中使用视频中出现的动作、战术,并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想办法获得比赛的胜利。由此,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通过运用运球、传球、投篮等技巧,对篮球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让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基于此,学生在情境中展开自主学习,并在游戏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实践,使体能训练与游戏充分结合。

三、结束语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体育锻炼对其身体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耐力、力量、平衡、柔韧等多方面的训练,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借助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为终身学习、终身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黄锦鹏.论小学阶段体育课堂与体能训练的结合[J].体育视野,2022(20):125-127.

莫逸飞.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方法[J].新体育,2022(18):45-47.

东知才让.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J].知识文库,2022(16):4-6.

吴云.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2):220-222.

作者简介:张日仙(1980.1-),女,福建闽清人,就职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中级职称,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游戏化教学体能训练小学体育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倾心打造音标“游乐场”
玩转音乐 “乐”享精彩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