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

2023-10-12 12:55张立平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小院萝卜

张立平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的科技小院把农学专业的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为乡村振兴带来科技和人才两项宝贵财富。科技小院的师生坚持在农民的土地里作科研,在农民身边作服务,在生产一线培育人,真正做到了解民生、治学问,在服务中振兴乡村。

时光回溯到2011年,我成功考研“上岸”,成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研究生。考上了首都高校的研究生,却发现要“进村读研”,当时的感觉就一个字—苦。

读研两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去地里的路上,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当年,我主攻平谷区耕地质量提升田间试验,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我需要先到浅山丘陵区和半山区采集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再进行科学实验。采样的过程算得上“爬坡过坎”,有的坡两米多高,有的沟一米多深。要么靠师兄在坡上面狠狠拉我一把,要么靠师弟在沟里稳稳托我一把,才爬得上去。在体力消失殆尽之时,才“翻山越岭”地采到指定位置的土样。有时为了研究重点区域的土壤发育过程,我需要用一把铁锹,向下挖一个一米見方的土壤剖面,这绝对是个力气活儿。冬天采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脸,双手皴裂;夏天采样,骄阳像火炉一样烤着全身,大汗淋漓。

吃完这些苦,我背土样、扛肥料,都不在话下。收获的季节到了,看到农民减施肥料后,大桃的产量反而比之前增加了,我觉得吃的所有的苦都值得。有了省肥省水还高产的数据,我们就有了农业推广的话语权。我们把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培肥等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他们就欣然接受了。

我在平谷区做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我的母校还没有在北京成立科技小院。我们经常坐在农户的院子里,聊农作物品种选育、田间管理措施、农产品销售。我们在田间地头、村屯农家,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模式,这就是首都科技小院的雏形。直至2018年5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个科技小院在密云区西邵渠村成立。

硕士毕业后,我继续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我选择到北京基层工作。2021年,我被调任到首都最东南端的乡镇—通州区永乐店镇工作,遇到了西槐庄村科技小院。

小院的面积很“小”。它是由一个农家院改造的,主体是五间北房,一间客厅是一个小型展厅,展厅旁边的是样品预处理室,两间卧室就是四名研究生的宿舍,还有一间房是厨房。小院大门两侧是农大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院子里是小规模的试验地,院子外就是大棚和试验田。

小院作用很“大”。西槐庄村种萝卜的历史虽有百年,却没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科技小院入驻前,西槐庄还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主要是因为村里用的萝卜种子都是农民自留的,虽然价格便宜,但品质与母代相比,下降很多。小院入驻一年,村集体经济翻一番;小院入驻两年,村集体经济增长了五倍多。小院成功的经验,在于不种传统青萝卜,而是引入冰淇淋、紫美人等新品种,再用上水肥一体化、环境监测、熊蜂授粉、黄蓝板等先进技术,种出“脆、甜、不辣、水分多”的水果萝卜。小院的经验还在于充分利用农时,不只在冬天种萝卜,还引入草莓番茄、牛奶珍珠玉米、袖珍西瓜等春夏季节农产品,不让地“闲着”。小院的农产品不仅产得出、产得优,还卖得出、卖得好。“小院儿专家”给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薄”,给乡村振兴作出了大贡献。

小院的研究生眼里有光,透过这束光,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自己,看到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奔波在田间地头“自找苦吃”;又仿佛看到他们十年后怀揣一身农业梦想,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挥洒青春。

转眼间,我从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已经整整十年。今年,西槐庄科技小院培养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我十分期待十年后小院的样子,我笃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奉献青春时光,在科技小院和乡镇基层“种出”更加广阔的天地,书写出更加宏伟的振兴之卷。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小院萝卜
有梦小院(节选)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萝卜蹲
买萝卜
安得“广厦”千万间——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保明教授及其团队
春到小院来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i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