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中女性思想的转变与崛起

2023-10-12 10:43刘馨瑶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封建思想李香君窦娥

刘馨瑶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思想的转变,有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没落,也有先进思想的崛起。我国古代男子的社会地位极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女子社会地位的一再被打压,使女性思想一直无法得到解放,女子的生活十分艰辛。在我国的众多说法中,经常提到古代女子是时代的牺牲品,是政治的牺牲品,更是一个国家的牺牲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及思想的不断转变,我国女性思想也在长久的打压中无声地爆发。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女子想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趋势,表现出了女性思想的逐渐转变。明清以后,不再是女子单方力量的斗争,有更多的学者站出来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发声,使女性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转变与崛起。

一、明清时期之前女性思想的初步转变

(一)汉代女子教育

汉代是封建女子教育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关心女子教育的人,但在对女子的教育中,教育的重点还是放在女子的品行和德行上。封建家庭的女子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定要赡养公婆、教育子女、相夫教子。持家方面的内容是她们必学的一课。“德行”,意为道德品行,是汉代女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从汉代著名教育家刘向的一些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这一点的重要性。

将德行放在女子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女子自身并未察觉到不妥与不适,而是顺应这个时代并接受着自己被安排的命运。大部分女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走向,而有一部分女子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追求自己向往的人生。但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子力量的薄弱与单一并不允许她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们的思想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释放,一方面是受到整个社会背景的压迫而没有条件,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坚定的自我思想解放的意识。

(二)元代不同剧作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1.《琵琶记》—赵五娘

元代著名南戏之一高明的《琵琶记》中讲述了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赵五娘不舍得让新婚的丈夫离开,但是封建社会妇女低下的身份让她没有资格在家中发表意见,只能顺从蔡父的安排。这个时期,女子的需求与欲望是不会被重视的,她们应当为自己的家庭和丈夫不断付出,甚至是牺牲,如果女子因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提出异议就是失节,正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蔡伯喈进京赶考登榜后未能返还家乡,而家中又遭受了天灾,让赵五娘苦不堪言。温良贤淑的赵五娘一直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婆,从无怨言,反被婆婆误会。此时,内外交迫的赵五娘深受折磨。

《琵琶记》是双线故事结构,一条线索介绍了蔡伯喈离家后的种种遭遇,一条线索讲述了被留在家中的赵五娘的凄苦生活。在赵五娘这条故事线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在封建时代,女子不止在社会上地位低下,甚至在家中也没有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资格,只能接受这逆来顺受的命运。可见,这一时期的女子尽管已经意识到不公与折磨,也没能萌生自主意识。这不仅是女性思想的被禁锢,更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压力下女子不得不去走的一条不归路。

2.《窦娥冤》—窦娥

关汉卿的《窦娥冤》演变自刘向的《列女传·东海孝妇》,其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就是根据东海孝妇改编而来的。

《窦娥冤》中的穷苦书生窦天章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蔡婆婆家去做童养媳,可没有两年窦娥的丈夫就去世了,只留下她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后来,张驴儿父子企图抢占窦娥,但窦娥天生傲骨,誓死不屈。在张驴儿父子的陷害和官府的严刑逼供下,窦娥为了救自己的婆婆含冤承认罪行,被当众处刑。但在窦娥临刑之时,她不忍冤屈向上天发誓:死后血溅三尺白绫、六月飞雪,以及大旱三年。窦娥死后,她生前所下的诅咒一一应验,这时人们才相信窦娥是真的含冤而死,直到其父窦天章做官返乡之后才为窦娥洗刷冤屈。

整个故事中少许的神话色彩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窦娥是戏剧人物塑造史上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她的身份是当时封建妇女的典型,一直逆来顺受,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丈夫死后,她一直尽心尽力地赡养公婆,她并不想与命运和社会抗衡,可是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及女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逼得她不得不面对自己悲惨的命运。她在死后指天为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也是她面对不公命运时唯一能做的反抗。

从这个时期的剧作中,我们已经能够初步发现女子已经不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女子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已经开始明白,一味地忍耐与退让并不能换来自己安稳的生活,反而是一步一步地禁锢自己的思想,使自己陷入无底的黑暗和折磨之中。

作品中所塑造的女子形象无形地启迪着当时的女子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迎合和遵循封建思想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安稳的生活,开始用自己微弱力量来反抗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封建思想带给自己的迫害。在这时,女子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

通过分析高明的《琵琶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发现,女子的思想开始慢慢地发生了转变,赵五娘和窦娥的悲剧命运就是典型的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我们比较两部戏剧女主人公后不难发现,女子在这时虽然依旧是时代牺牲品,但她们的自我意识及对封建社会的态度已经初步转变,不再一味地忍让和逆来顺受,只是这个思想还在最初的萌芽阶段,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二、明清时期女性思想的展现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中的女性思想已经不再是逆来顺受,而是展现出来了崛起的女性思想意识。

《牡丹亭》主要讲述了杜丽娘为了情郎柳梦梅生生死死的故事。当时的身份和社会环境并没有给杜丽娘提供足够的追梦、追爱条件,至此她一病不起,死前将自己的画像立在湖边,等待情郎的出现。在发现柳梦梅后,她又与阎王爷据理力争想要还阳。最后,在她的极力争取下,阎王爷同意她还阳与柳梦梅成婚。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杜丽娘还阳后在朝廷上面对父亲的指责,仍坚守自己的初心并感动众人。杜丽娘从一开始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到后来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直至最后敢于站在朝廷上为自己的爱情和自由据理力争,这一系列性格的转变与发展,不仅表现在其外在行动上,更是其作为那个时代女性在思想上的转变。由此可知,那个时代的男女已经不再愿意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和爱情都有美好的憧憬,女子强烈渴望冲破世俗的牢笼。

如果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展现了女性思想意识的崛起,那么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的李香君已经为自己的命运作出实质性的斗争与反抗。《桃花扇》当中的李香君虽出身卑微,但在故事发展当中无不呈现出她坚毅果敢,敢于为自己的命运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在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萌芽时,李香君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杨文聪的帮助,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哪怕因此与阮大铖等人结下梁子也不曾迟疑。在朝野动荡的背景下,侯方域被污蔑,李香君被逼迫嫁给他人当小妾。在这样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李香君誓死不从,从楼台上纵身跳下,血溅侯方域送她的桃花扇。这时的桃花扇不仅仅再是侯、李二人的定情信物,更是象征着李香君的高尚品节和斗争精神。

在李香君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她为自己爱情和命运的斗争精神,更能看出她坚定且鲜明的政治立场。李香君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她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要比许多权贵还要耀眼,她的精神不止展现在自我命运的掌握上,更超出了自我的层面,为自己的国家坚守立场。

《牡丹亭》与《窦娥冤》都是颇具神话色彩的文学作品,都是过程曲折离奇但结局美满的故事。在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演变过程中,文学作品都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转变。如果说我们在元代的戏剧作品《琵琶记》和《窦娥冤》中已能够感受到女子想要自我掌握命运和婚姻的思想,那么在明代的《牡丹亭》和清代的《桃花扇》中我们已可以感受到女子对自我命运的掌握不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还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去争取自己的人生。

三、清末民初时期女性思想得到重视

清末民初是近代历史中思想动荡碰撞的时期:国家逐渐走出封闭,外来思想不断输入,封建落后的思想依旧顽固。一方面,女性长期被封建思想压抑;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女性逐步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建立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女性思想,不断地呼吁解放女性思想,让女性自主萌发自我意识。

这一时期,社会对女性思想的重视付出了实际行动。正如前文提到的,虽然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女子教育”,但对女子的教育更多是关注女子的道德、品行等方面。而在清末民初,社会对女子的教育不再是单方面地向女子传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而是切实地看到了女性本身的实力,并关注到女性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清末民初也是中国教科书从无到有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加成熟活跃,出现了专门的女子教科书。教科书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更是向每一代青年传输价值观和意识的重要途径。“孕育于社会文化之中的教材文化,对个体及社会群体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古今中外的教材,均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性别偏见现象,它既是社会文化影响的反映,也存在扩大化的倾向。”(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由此可见,清末民初时期,不仅是女性本身開始萌发了自主意识,国家和各方学者也开始重视对女性的思想教育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使女性思想更进一步发展。

其实,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前,民权和女权的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很好地扎下根来。在此之前,女性教育的问题一直都被社会严重忽视,虽然先秦时期就有专门为女子设立的私塾,但这一类私塾往往是为富贵人家的小姐而设立的,并没有给普通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就算是私塾也仅停留在教导琴棋书画的浅显领域,而不像男子可以有明确的目标去谋取功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中国女性的思想有更强烈的感触,甚至曾经还有学者偏激地评价这个现象为“中国向来就没有什么女子教育”(《中国妇女生活史》),这种封建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至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才逐渐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萌发。虽然仍有部分的封建思想依旧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也开始出现了女子逐渐走进私塾接受教育的现象。可私塾中依然存在对女子的要求低于男子很多的情况。

这种变化虽然还不能完全证明女性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但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女子本身都更加重视女性的思想教育,女性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女性思想的解放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四、中国女性思想的客观发展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在很长的时期,特别是在封建时期,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被奴役的状态。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也没有自我认知的标准,她们的思想和标准都被男权控制着。她们没有资格,更没有能力去选择,她们只能去适应社会,难以摆脱并改变自己的命运。极其可悲的是,大部分女性并未意识到不妥。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发。在这个过程中,女性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开始重视自己的选择,重视内心真实的需要,更多地将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压制下,不同时期的女性都在无形中确立了不同的思想。但是,在她们所确立的思想当中,既有值得保留的,也有必须剔除的,这些都是女性群体在当时那个时代的背景下的产物。也正是在这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女性才一步一步地认识到树立和坚守自我意识及强大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中国女性思想的崛起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演变中,由无数的先人和学者用自己真实的经验教训共同努力的结果。

猜你喜欢
封建思想李香君窦娥
桃花扇
窦娥冤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
卖给黄金的殖民地女人
悲剧的始作俑者
谁杀死了窦娥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