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分析与应用

2023-10-14 12:16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金郝庄镇实验小学
家长 2023年22期
关键词:所学教学活动创设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金郝庄镇实验小学 王 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应试教育已然成为过去式,“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被具有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所取代,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与思维能力,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受。其中,情境教学法凭借其独特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起到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成果的效果。本文以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分析与应用为主题,详细论述情境教学的应用意义、应用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生动精彩。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是初次系统化接受数学教学,因此这一段时间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格外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言堂”与“填鸭式”教学为主流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难以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甚至会对数学产生抵触与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基于此,情境教学显得重要且必要,能够给学生创造思考与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立足具体的情境活跃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与思考。可见,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在心里埋下“爱数学”的种子,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所应当发展的关键性能力之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围绕教材并在一定程度上囿于教材,导致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局限于课本,限制了学生创新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多种可能”。在情境教学的应用中,课堂不再呆板乏味,而成为一个“大舞台”,“演绎”各种各样的知识,教师则变成了手握知识的“魔术师”,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走进数学、认识数学、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成果。

(三)顺应当前的考核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数学学科的考核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在小升初数学考核中,数学题型呈现出创新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传统的应试教育难以顺应当前的考核形式,难以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情境教学的应用可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剂良药”。情境教学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灵活应用知识,从而在选拔性考试中适应更多的创新性题型,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应当充分体现趣味性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保持高度集中,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才会得到显著提升。

基于此,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立足教材具体内容,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因素,确保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质效的提升。此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提前调查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打破学生的刻板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丰富性原则

情境教学有多种路径与方式,每种方式适合的教学内容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然而,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部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为理解得不深入而出现墨守成规的情况。具体而言,一些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屡次三番创设生活情境或思维情境等单一性情境,导致情境教学难以发挥其多元作用。基于此,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循丰富性原则,保证情境创设的多样化,让学生在新奇的情境中高效学习。

(三)针对性原则

近年来,情境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然而,一些教师对这一教学方法缺乏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出现“为了创设情境而开展情境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基于此,教师应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遵循针对性原则,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所创设的情境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成为学习的有力“支架”。教师还应在充分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与应用路径的基础上,在备课活动中深度把握知识特点,从知识本身出发创设单个或多个情境,让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完美匹配,成为教学质效更上一层楼的辅助策略。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从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书本知识传授上,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知识,却存在不会灵活应用的问题,导致思维发展受限。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所学知识的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数学—生活—数学”思维闭环。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立足知识的本质,整理这一知识要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具体的生活经历,确保所创设出的生活情境能够易理解、好接受。最后,教师需要将生活情境与教学要点深度整合,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不开门见山”地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给学生“卖关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机三脚架、篮球架、自行车架等照片,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在其中的应用,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些三角形换成其他图形会怎么样?”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其中起到稳定与固定的作用,如果将三角形换成其他图形,稳定性会大大降低,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结论。这一结论并不是教师通过“填鸭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探究而来。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从兴趣出发,创设游戏情境

在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认识里,数学课是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高效率、高成果,但实际上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乏味,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缺失等问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与体验,将寓教于乐践行在实处。

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具体的游戏情境,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对数学的看法由抵触转变为期待,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在游戏情境的创设工作中,教师需要将游戏视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媒介”,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还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具体特点,将知识“揉在”游戏中,用紧张刺激的游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的活跃性。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为“3 的倍数特征”这一知识要点,为了巩固知识,也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开展一个课堂小游戏——“找朋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标有0、2、3、4、5的号码牌,然后要求5名学生上台作为游戏的操作者,分别拿上号码牌,而其他学生则是游戏的监督者,要求该5 名学生根据教师所发布的指令,与另一个同学组成一个符合要求的两位数。例如,教师可以发布指令:“组成一个既是3 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这时,台上的学生纷纷组出了30、24、54等数字,而台下的学生不仅出谋划策,还检查台上的学生是否出现了错误。在紧张刺激的游戏过程中,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收获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从思维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考是学习活动的“源头”。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不重视课堂提问,也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致使课堂学习成为教师一人的“舞台”,学生成了“观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问题成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引线”。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问题设计的随意性,需始终保持问题设计的趣味性与探究性,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考向更深处漫溯。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梯形的面积。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出示不同大小与形状的梯形图案,让学生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么求。面对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表示“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再度发起提问:“能否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果一开始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疑问的种子,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则是给学生创设了问题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层层递进地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剪、裁、拼、接等形式很快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到的不仅只是一个知识点,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学生走上考场遇到没有思路的题目时,他们也能够从容应对,思考题目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从实践出发,创设操作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不理想,组织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难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不利于教学质效的提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旺盛、精力充沛,经常会在课堂上有“小动作”,如在书本上乱涂乱画、折叠纸张。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将学生变成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而应顺应学生的天性,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操作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需要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强直观的理解与体会。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分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橡皮泥,通过将橡皮泥分成几等份的方式提高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又比如,在学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要点时,教师可以用木条制作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教具,鼓励学生动手拉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知识点的作用。再比如,在学完“统计”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指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下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从条形图、折线图以及扇形图中三选一,感受三种统计图的不同之处与各自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备受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顺应当前教育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遵循趣味性原则、丰富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以及操作情境等路径推动教学质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所学教学活动创设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非所学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