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质黏土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2023-10-16 08:50吴永东欧阳荣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年17期
关键词:粉质黏土监测点

吴永东 欧阳荣

(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31)

滑坡灾害较为频发,其中,粉质黏土滑坡具有稳定性差的特殊性,因此开展这类滑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2]。目前,在粉质黏土滑坡研究方面,王伟等[3]开展了粉质黏土滑坡的蠕变变形规律;王腾飞等[4]探究了降雨对粉质黏土滑坡的力学性能影响;刘博等[5]评价了矿区粉质黏土边坡的稳定状态;罗红等[6]分析了粉质黏土抗滑参数的相关性特征。上述研究成果较好,但均未联合开展粉质黏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因此,该文结合这类滑坡基本信息,先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再进一步总结滑坡稳定性现状特征及后续发展规律,以期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1 滑坡基本信息

滑坡区具谷丘陵地貌,高程为173m~429m,高差256m,斜坡坡度为15°~36°,起伏较大。在地层岩性方面,滑坡区地层相对较为单一,其中,第四系地层主要为残坡积层,岩性多为粉质黏土;下覆基岩主要为侏罗系泥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滑坡区附近发育有F1 断裂,延伸长度约8.6km,倾向90°,倾角63°~52°,与滑坡区最小距离约14km,对滑坡变形、失稳影响有限。

据调查成果,滑坡平面具“舌状”(如图1所示),主滑方向为41°,纵向长度约320m,横向宽度约350m,厚度为13.5m~24.7m,平均厚度约17.5m,体积约196×104m3,属大型滑坡。

图1 滑坡平面形态

由钻探资料,滑坡区地层岩性如下:①滑体土。该层岩性为黄色、紫红色粉质黏土,厚度为12m~26m,可塑状,稍湿,局部含有少量砾石,含量一般少于10%,母岩成分为泥岩,磨圆度较差,多为次棱角状。鉴于该层厚度为13.5m~24.7m,平均厚度约17.5m,因此,该滑坡也属典型的粉质黏土滑坡。②滑带土。该层岩性为紫红色粉质黏土,位于基覆界面,可塑,局部具软塑,厚度为10cm~25cm,渗透性较差,抗剪强度相对较低,遇水易软化。③滑床。该层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强风化~中风化,局部较破碎,整体完整性相对较好,敲击声沉闷,遇水也易软化。由上述滑坡区地层岩性特征,滑坡主滑面(2-2'剖面)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滑坡主滑面(2-2'剖面)示意图

自2016年起,在降雨条件下,滑坡均会出现规模不一的变形,为切实定量掌握其变形特征,于滑坡上布设了4 个监测点(如图1所示),并按照一周一次的监测频率,得到30 期变形数据,具体见表1。根据表1 可知,4 个监测点的累计变形值为45.76mm~73.70mm,即滑坡现有变形值已较大。

表1 滑坡变形监测数据

为进一步掌握变形特征,再对4 个监测点的变形速率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得到XX1 监测点的变形速率为0.14mm/期~4.77mm/期,平均值为2.01mm/期;XX2 监测点的变形速率为0.13mm/期~5.51mm/期,平均值为2.46mm/期;XX3 监测点的变形速率为0.11mm/期~6.22mm/期,平均值为1.91mm/期;XX4 监测点的变形速率为0.08mm/期~3.42mm/期,平均值为1.53mm/期。对比而言,4 个监测点的变形速率波动范围较大,加之前述累计变形值已较大,说明此滑坡变形特征显著,开展其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滑坡形成机理

2.1 滑坡成因因素分析

2.1.1 地形地貌因素

滑坡区具谷丘陵地貌,斜坡坡度为15°~36°,易造成滑坡灾害形成,且滑坡后缘仍有斜坡,具有汇水面积,易导致雨水下渗,进而造成滑坡变形,甚至失稳。

2.1.2 地层岩性因素

滑坡区土层为粉质黏土层,下覆基岩为泥岩,两者均质软,遇水易软化,一方面,易形成潜在滑面;另一方面,地层抗剪参数易变小,减弱滑坡抗滑力。

2.1.3 地质构造因素

滑坡区距最近F1 断裂的最小距离虽然有14km,F1断裂对滑坡灾害影响较小,但在F1 断裂形成过程中,在滑坡区附近形成了规模不同的次生构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内地层的完整性。

2.1.4 降雨因素

据气象资料,滑坡区年降雨量均值为876.19mm,降雨充沛,且雨水渗入滑坡地层内,会增加滑体重度,降低滑体、滑带的抗剪强度,还会增加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进而减弱滑坡稳定性。重要的是,由于降雨存在重复性发生,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也具有重复特征,会造成滑坡稳定性出现疲劳减弱,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结果。

2.1.5 人类工程活动因素

在滑坡区内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道路修建、农业耕种,两者一定程度会改变斜坡原始地形地貌,也会破坏地表植被,不利于滑坡地表的局部稳定。

由此可见,粉质黏土滑坡的成灾是由多类成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地形地貌因素、地层岩性因素及地质构造因素是滑坡灾害形成的固有成因;降雨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因素是滑坡灾害形成的诱发成因。

2.2 滑坡形成机理

在滑坡成因因素分析基础上,这类滑坡形成机理如下:1)在原始构造作用下,形成滑坡区原始地形地貌,在滑坡前缘形成河流。2)在河流下切作用下,滑坡前缘逐步变陡,进而为滑坡失稳形成了临空面。3)在滑坡前缘下切同时,滑坡区浅表地层也会同步风化,形成较厚的粉质黏土层,为滑坡灾害提供了物源。4)由于粉质黏土层遇水易软化,且下覆泥岩具较强的隔水性,因此,这会使雨水下渗富集于基覆界面,进而在基覆界面形成滑面。5)受降雨影响,会改变滑体或滑带的重度、抗剪强度及孔隙水压力,进而影响滑坡稳定性,且此过程具周期性疲劳影响规律,会使滑坡出现蠕变特征。6)在降雨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因素长期诱发作用条件下,滑坡变形会逐步发生,且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失稳。结合粉质黏土滑坡的成因因素及形成机理,将其演化形成过程总结如图3所示。

图3 粉质黏土滑坡的演化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将粉质黏土滑坡形成过程的特殊性主要总结为2 点:1)降雨是该类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因,其不仅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滑坡稳定性,还会造成滑坡稳定性的周期性疲劳减弱;2)由于粉质黏土滑坡的均匀性较好,其具明显的蠕变特性。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为全面掌握滑坡稳定性,研究人员提出开展滑坡稳定性现状分析和预测分析。

3.1 稳定性现状分析

结合工程经验,通过显示解开展滑坡稳定系数Fs计算,如公式(1)所示。

式中:ψi为传递系数;Ri为第i条块的抗滑力(kN);n为条块数;Ti为第i条块的下滑力(kN)。

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和工程经验,滑体天然、饱和重度为18.7kN/m3和19.6kN/m3。滑带天然、饱和黏聚力为20.05kPa 和17.22kPa,天然、饱和内摩擦角为20.17°和16.30°。

同时,将稳定性计算剖面设置为3 个(布置如图1所示),并将计算工况设置为3 种,即天然工况、地震工况和暴雨工况。

结合上述参数,3 个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1-1'剖面。天然工况的Fs1为1.223,地震工况的Fs2为1.172,暴雨工况的Fs3为1.081。2-2'剖面。天然工况的Fs1为1.204,地震工况的Fs2为1.111,暴雨工况的Fs3为1.025。3-3'剖面。天然工况的Fs1 为1.219,地震工况的Fs2为1.156,暴雨工况的Fs3为1.068。

根据稳定计算结果,在相应工况条件下,3 个工况的稳定性排序为天然工况>地震工况>暴雨工况,即暴雨工况是滑坡防治设计工况;对比3 个剖面的稳定系数,得出其稳定性排序为1-1'剖面>3-3'剖面>2-2'剖面,即滑坡主滑面的稳定性相对最弱。

综上所述,现状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相对一般,且在不利工况条件下的安全储备较少,主滑面在暴雨工况条件下属欠稳定状态,失稳风险较大。

3.2 稳定性预测分析

3.2.1 分析方法构建

由于变形是滑坡稳定性的直观体现,因此提出通过变形预测来开展滑坡稳定性的预测分析。广义神经网络非线性预测方法提出以其构建滑坡变形预测模型,并根据其原理,具有四层网络结构,各层基本特征如下。

3.2.1.1 输入层

这层是将滑坡变形数据输入模型中,以备后续训练。

3.2.1.2 隐层

在接收输入信息后,利用高斯函数进行信息转换,其转换如公式(2)所示。

式中:wi为训练向量;hi为隐层输出值;S为光滑参数;m为输入信息。

3.2.1.3 求和层

求和层是在隐层变换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信息映射,该过程主要通过变化参量Gj和求和参数A联合作用实现,如公式(3)和公式(4)所示。

式中:kij为训练向量;q为隐层数。

3.2.1.4 输出层

在求和层变换基础上,将训练结果进行整合输出,如公式(5)所示。

式中:zj为变形预测值。

综上所述,通过广义神经网络开展滑坡变形预测,如果滑坡变形具大速率增加,那么滑坡稳定性趋于减弱;反之,稳定性增加。

3.2.2 结果分析

在预测过程中,将27~30 期作为验证集,后续再预测3 期,所得预测结果见表2。根据表2,从XX1 监测点到XX4 监测点,其预测结果中的相对误差均值依次为1.98%、2.00%、1.97%及2.00%,说明广义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滑坡变形预测。由表2 中31~33 期预测结果可知,滑坡变形具大速率增加特征,得出滑坡后续稳定性趋于不利,须尽快进行防治处理。

表2 滑坡后续变形预测结果

4 结论

通过粉质黏土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粉质黏土滑坡的成灾是由多类成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地形地貌因素、地层岩性因素及地质构造因素是滑坡灾害形成的固有成因;降雨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因素是滑坡灾害形成的诱发成因。2)在现状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相对一般,且在不利工况条件下的安全储备较少,失稳风险较大;在稳定性预测分析结果中,滑坡变形具大速率增加特征,得出滑坡后续稳定性趋于不利;两者综合说明开展该滑坡防治处理较为紧迫。

猜你喜欢
粉质黏土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黏土多肉植物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哈拉军水电站动力渠强湿陷性粉质黏土段处理设计
某机场粉质黏土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