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探析

2023-10-16 07:22刘猛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创新创业

【摘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结合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当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困境的基础上,从设立以思政价值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构建以思政理念为线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思政元素为融合的教学内容、打造以思政内涵为链接的实践平台和优化以思政育人为目标的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在“思创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 思政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1-0070-07

自2015年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多项政策大力推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潮不仅转变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且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各类有关“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研讨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关注“专创融合”问题的同时,高校也不能忽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高校应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社会输送一批既具较高能力素质又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思创融合”的理念内涵及其现实逻辑

(一)“思创融合”的理念内涵

“思创融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指出高等院校应将专业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口,确保专业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高校纷纷探索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在不断创新专业课程的授课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专业课堂“大思政”育人格局,发挥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促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创新创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其本质仍属于专业知识类课程,因此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通過在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思创融合”的现实逻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抓好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创融合”理念指导下培养一批既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又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从课程建设的现实逻辑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多个维度上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二者在教学侧重点上具有互补性。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看待世界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提升道德品质素养,在教学上更偏向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常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各有侧重的教学特点使二者能够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即通过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政理论知识,在思政理论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补充,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其次,二者在培养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方法论武器,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产品运营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等,鼓励毕业生投身到经济建设浪潮中,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因此,二者更应同心同向、聚力协作,遵循“思创融合”的育人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二者在授课内容上具有互通性。从表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主题南辕北辙,但其实二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创业工作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能让学生切实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学会顺应国家经济变化的潮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能够培养学生诚信、守法的创业观,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关于创业案例的讲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中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团结协作、不畏艰辛、奋勇向前等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授课内容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关系,这为“思创融合”理念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思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困境思考

(一)价值导向趋利

课程的价值导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目前受高校扩招政策实施、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人才结构性过剩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常被高校看作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补充手段。这就导致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过多关注学生创业技能的锻炼,忽视其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而很多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时也常以获取创新创业奖项为目的,以期增加自身的就业优势或获取更多的学分。功利性的价值导向使得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时关注教学素材思想政治内涵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表层,未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二)课程体系单薄

“思创融合”教学理念的实施,关键要构建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双核的课程体系,以此对学生展开系统化、层次化的培养。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从整体上看,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且只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时,纵向上未能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横向上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联系较弱。这就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在嵌入现有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契合度较低、融合度不足的问题,使得创新创业课程常孤立于高校的课程体系之外,最终降低了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成效。

(三)思政内容缺失

高校若要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育人成效,关键要解决“教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尚未有统一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教材,因此除了直接选用创新创业领域内专家、学者编写的专著,部分高校还会自主编写创新创业课本,使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更契合学校的实际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创新创业课本内容多集中在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上,少有体现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思想政治育人环节,或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实践成效不佳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通过各类动手实操活动,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创业各环节的细节,以此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成效。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思想政治育人理念的指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创业轻运营,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择创业项目”的命题上,但对“企业应如何可持续运营”方面的教学内容较少;二是重比赛而轻实际,高校教师在组织学生选择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模拟时,常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背景,很多时候仅考虑项目的竞争性或创新性,而未考虑本地区实际,导致很多创业实践最终沦为纸上谈兵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使教师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从评价主体上看,当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以教师评价为主,很少采用同伴互评或学生自评的方式;从评价内容上看,课程评价多集中在“创业实践能力”主题上,考核范围小,且未关注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思想方面的成长;从评价标准上看,教学评价以主观性评分为主,评价结果受教师影响大,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

三、“思创融合”视域下“五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是广西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外语类普通本科高校,自建校后就致力于以广西为中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外语人才。近年來,学院响应国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针对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学院在“思创融合”理念指导下,结合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分析当下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目标建设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架、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以实践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评价标准建设为基础,在“思创融合”理念引导下,切实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与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旨在实现“内修外练”的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培养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双创型”人才,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设立以思政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指南针,旨在回答“课程如何建设、由谁建设、为什么建设”等问题,并对课程建设过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院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参考了三维目标理论,设立了如图2所示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三维目标。在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学院致力于将思政价值融入每一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建设当中。

在设立创新创业课程的总体目标时,学院明确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既不是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也不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就业、创业任务,而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兼具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此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意味着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需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等思想品质。思想品质的养成仅凭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学院决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观,使学生在创业道路上不仅“会使劲”,而且能“使对劲”。

首先,在设置“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课程目标时,学院以思政价值为导向设计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学时,教师除向学生讲解法律条例,还需引导学生思考遵纪守法对维护国家经济稳定的意义,以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连接。其次,在设置“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课程目标时,学院以思政价值为引领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或创业项目路演活动时,学院除关注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意和完成度,还重点关注项目对地区经济的价值,引导学生将创业活动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最后,在设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课程目标时,学院以思政价值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思想教育活动。如分享国内优秀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敢闯会创的优秀思想品质;针对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开展抗挫折教育等,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构建以思政理念为线索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各要素的排列顺序、具体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决定着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详细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效果。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学院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中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网格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从纵向上看,该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时间,课程难度逐年提升,教学内容契合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大一学生入学后,首先会在通识必修课中接受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学,以对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初步的认知;完成基础教学后,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更具体的创新创业进阶课程,并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创新创业能力,便可以参与学院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对其中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学院会鼓励他们设计或加入各类创业项目,在产业学院、创业孵化园等平台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

从横向上看,首先该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连接起来。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有逻辑、有层次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打牢学科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三类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元素,以“专创合一”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深化对创新创业内涵的理解。其次,该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起来。通过开展通识类实践活动与专业类实践活动,学院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场景的练习平台,降低学生的创业实践门槛,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试错机会,以此提升学生创业的可能性。最后,该体系下的所有课程都将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堂课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其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向学生传递正向、积极的创新思想和创业理念。

(三)设计以思政元素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为践行“思创融合”理念,高校需要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编,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积极挖掘课本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案例讲解和实践活动中,以此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为例,该课程包含“創业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的认知和方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路演”五个教学板块。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严格遵循“思创融合”的理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如表2所示),积极发挥思政理论浸润式育人功能。

为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合效果,学院在挖掘其与创新创业教学的重合面时始终坚持“四度”原则。

首先,坚持“思创融合”内容有广度。创新创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涵盖众多知识点的学科,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同样包含哲学、政治、法律、历史等多个领域内容。因此在挖掘二者的重合面时,学院带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放宽眼界,通过系统整合与梳理思政教学资源,优中择优,将最适宜的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中。例如,在开展法律法规板块教学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创业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内容,教师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起来,在介绍完法律条款后组织班级学生成立“商业法庭”,共同“审判”教师所给出的典型案例,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其“诚信经营、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

其次,坚持“思创融合”内容有深度。课程思政工作并非在课堂中简单提一两句思政理论或讲述一两个思政故事便可完成,而是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会“如何做”的同时明确“为谁做”“为什么做”等问题。因此,学院在选择创新创业教学中的思政资源时,着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和可供学生讨论的思政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例如,教师在选取优秀企业家创业案例时,没有选择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西方企业家的创业故事,而是以任正非、董明珠等中国优秀企业家为代表,让学生在了解企业家创业历程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他们不畏困难、为国奉献的品质,让学生明白创业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再次,坚持“思创融合”内容有力度。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助推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目标。对此,学院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引导学生关注地区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崇高而远大的创业理想目标,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问题当作他们创业过程中需解决的重要挑战。例如,学院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跨境电商创业案例时,结合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以中国—东盟贸易为背景分析跨境电商的创业问题,并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中明白掌握外语、商务管理的优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最后,坚持“思创融合”内容有温度。以德树人、以情育人、以志扶人、以智启人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原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使“思创融合”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打造有温度的创新创业课堂。为此,学院充分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创新创业教学成为大学生涯中的一盏指路明灯。例如,针对部分国际经贸学院学生担心遭遇就业难、创业难等的问题,创新创业教师在开展“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对创业影响”这一板块内容教学时,专门组织学生整理了近年国家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对外贸易的大力扶持,进而重拾专业学习的信心。

(四)打造以思政内涵为链接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打造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是高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为解决当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浮于表面、成效不佳的问题,学院以思政内涵为链接构建了“学—赛—研”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兼顾实践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第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活动。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课外兴趣活动。活动不设年级或专业门槛,旨在为学生源源不断地带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学习资源。例如,学院定期邀请创业校友、行业企业家等到校举办创新创业沙龙和讲座,为学生提供近距离与企业家接触、沟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家们的创业故事,受其激励和鼓舞;又如,学院鼓励学生成立各类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社团活动,让学生借助朋辈力量进行自主实践,获得更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

第二,开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和竞赛活动。为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更具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竞争力,学院面向不同专业开展了具有层次性的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院鼓励各二级学院以学年为单位定期举办院级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学校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每年会举办“创·辩·竞·展”赛事,动员院内各专业学生积极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竞赛中。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级组织开展阶梯式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创业能力打牢基础。

第三,开展针对具有创业潜力学生的创业项目孵化指导活动。为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有力支持,引导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对项目进行深入研学,学院依托产教融合优势,设立了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该创业园既是学院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学生创业基地,具有项目孵化功能。创业园为创业大赛中的优秀项目提供1年的免费创业实践场地支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帮助学生将创业理想转化为实践行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发挥创业主体作用,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创业实战中进一步提高创业能力。

(五)优化以思政育人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评价机制

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既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在评价机制的协助下,高校不断完善课程授课方式,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获得更好的育人成效。基于此,学院以思政育人为目标确立了創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不断优化课程整体评价机制。

一是确立以生为本的评价主体。实施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方便教师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更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课程学习现状,使学生能够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现有的学习策略,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足准备。为解决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学院在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中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朋辈互评”的三主体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表现情况进行评分,教学评价的部分权利则交还给学生。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身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自评的本质是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关注和评估,与思政育人目标相契合。学院在创新创业课程正式授课前及课程结束后,都会向学生发一张创新创业能力自评表,通过客观定量评价和主观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对现阶段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自评,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自评表让学生感受课程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组内互评。创新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并注重团队合作的课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绝大多数创新创业课程都会采取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考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成效,而且反映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共情能力等素养,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不谋而合。学院在每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束后,都会组织参与活动的小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组内同伴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匿名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在团队合作中的优势以及不足。

二是丰富以德为先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能够引导师生明确教学活动方向,提高师生对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学院改变了传统创新创业课堂中仅考查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中增添了各类思政元素,形成了“以德为先、思政引导”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学院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在日常的课后练习、阶段小测或期中期末测验等书面考核中,教师会结合学生当下的学习内容布置富含思政元素的创新创业理论练习作业。例如,在完成法律法规课后练习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思考诚信经营的必要性;在考试中,教师会在题目中要求学生分析杰出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爱国品质等。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院同样关注学生品质的培养。例如,对学生编写的创业项目书或开展的项目路演,教师不仅会评价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性与合理性,而且会考查该项目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通过在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政育人内容,能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工作更顺利地推进。

新时代背景下,“思创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应对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广西外国语学院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希望能为各高校提供可借鉴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经验。

参考文献

[1]洪晓畅,毛玲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5).

[2]温雷雷.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耦合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24).

[3]董树军,胡港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22).

[4]关春燕,何淑贞.协同理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

[5]周艳华,肖雨萍,袁宏.浅谈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文化,2022(3).

作者简介:刘猛(1984— ),河南太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及招生。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创新创业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