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猜”

2023-10-17 09:00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探究

韩 静

(乌鲁木齐市第47小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有了猜,科学家才会在许多未知的领域获取改变人类社会的知识能源;有了猜,人们才会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并且不断的去探究,去寻找想要的答案;有了猜,我们周围所有的一切都会充满了生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去猜,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脑去想,用自己的话去说,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从年龄上来看,年龄越小,越喜欢进行猜测学习,学生的胆子也就越大,越愿意表达自己猜测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环境教育下和已有的知识束缚下,学生越不敢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观点,猜测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弱。“猜”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推,也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站在成人角度进行“猜”,为学生做好一定的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个人的发挥,这样的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意义深远。

1.鼓励学生大胆猜着学 ,打开思维大门

1.1 教师放下身段,以学生视角进行教材教授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往往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很长时间,在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教育经验和规范。在诸多外界的教育培训下,教师对于自己所教授的教材会产生一定的模式化。拿到教材,首先根据教师用书寻找教学目的和重难点,然后通过不同途径设计教学过程,最终考虑方方面面,定下自己的教学设计。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考虑是要给学生教授哪些语文知识,达到哪些教学目的等。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如果我们教师也是六、七岁到12 岁左右的孩子,拿到教材会怎么读?会想学什么?不妨让我们“返老还童”以儿童视角来看教材,以儿童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来思考教材,设想一些儿童荒诞的想法,甚至与教材格格不入,甚至偏离我们的教学目的十万八千里,甚至他们的关注点,让人匪夷所思。教师的猜想就是授课签的充分准备,准备的越充足,上课就会越轻松,传递知识就会被学生愉悦接受,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吸纳。这种共鸣也会拉进师生关系,促成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

1.2 给学生以“猜”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猜”

猜就是在思考,就是在探知的过程,要肯定他们猜的这种学习方式,指引往正确方向猜。中高段的学生往往会更理性一些,由于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还有家庭教育及学校习惯养成,让这些孩子在猜的过程中会放下一些,他们认为无理取闹的部分,猜的面就会更窄,会更科学一些。在指引他们正确的学习过程中,还要让他们返回童年,童真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敢于提出这样才会让知识活起来。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年龄越小猜想越大胆,年龄大了就不敢“猜”了。而“猜”是学习的“核动力”。对知识的猜想是孩子探知未知领域的有效学习方式,甚至比作一张试卷还要重要。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学习语文,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不断“加工”这些知识,这就成为学生将来在不同领域中创造奇迹的基础。因此给予学生猜想的空间是多么重要。

1.3 肯定学生的猜想,获取成功的体验

猜想往往会伴随着荒诞和随性,对于心理不够成熟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视角和看待问题的方向是与成人不同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猜想是获得老师赞赏和批准的,从而可以更加大胆的猜着学。例如: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猜出与文本内容完全不同的内容。如果文本中的最终角色走向美好,那么学生可能会猜到这种美好的背后一定有其他的助力,还会有更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与原文是不符的,追究起来也会比较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作为话题讨论一下是可以的,由于第三角色的出现,导致文本的方向发生变化讨论其合理性肯定其提出的价值,那么有可能会出现学生中与众不同的“小作家”。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觉得自己也是个了不起的思考者,从而不断的积累自信,越是自信学习的主动性就越强,主动性强就会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规范化、模式化、机械化的记忆,这也会影响今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等成长。

2.指导“猜”的实效性

2.1 指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选择合理“猜”的方向

学生在一开始的猜想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由着自己的性子猜。想知道什么就猜什么,不会考虑自己猜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有依据。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根据的猜。例如:立足教材内容去猜;看到文章题目,猜想文章内容;看到文章内容,猜想文章中各种角色的表情想法及结果;写完文章,猜想文章中没有写完的部分会怎样?这样的猜想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还会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走入文本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内容。

2.2 猜想要有研究的价值,简单的猜可以进行自己解决

在语文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有些猜想是可以独立解决的,例如:文章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完全可以让学生猜完之后再去寻找相应的资料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看自己脑海中呈现出的作者形象和资料中给我们介绍的是否一致,丰富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可以去从作品中解读作者,从课外作者其他的作品中丰富对作者的认识。那么,相对于文本的学习可以进行的猜想就要有研究价值了,例如: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事件?人物形象在另外的事件中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猜想中一步步去探究答案,完成学习的过程。

2.3 要在猜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真谛

学生由一开始的猜到寻找猜的答案,再到进一步的猜,然后再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步步深入,会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探究知识的乐趣,同时也会感觉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例如:从文本的题目到内容的探究,再到重点段落的研读,进而到课外的拓展学生在不断地猜中,不断地寻找答案,将学习不断的深入,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提升。学习永远不是书面知识的记忆,运用比记忆更重要。并且鼓励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上加以质疑和创新,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得以发展,也会促成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掘与发展。

3.养成“猜”的学习习惯

3.1 在独立自学的过程中,要利用猜进行推进学习

教师在为学生搭建猜学的空间,同时学生能够发挥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猜想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基础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阶梯式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不是压力,而学习的方法则是长时间的养成。由于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式,还有学生对知识的不确定和对自我认识的低下,造成学生知道不敢说,不知道就顺其自然,积压的未解知识越多,学习兴趣越少。鼓励学生学会独立面对难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向其他途径解决。猜学的学习方法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对生活的学习,对以后所有知识的学习。而猜着学,无疑是让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知识的学习,不去模仿,不在被动、强迫的状态下吸纳知识,而是主动的去探究,去获取。而在这过程中,又能够形成个人的一套学习方法,这对终身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3.2 课外学习也能借助猜,做到学有实效

语文课标中也提到,学以致用。所有的知识学习并不是为了知识检测,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在今后学习生活诸多方面得以运用。当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大胆的猜测,形成个性的学习方法,这对课外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探索,这样的“猜”都会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因为有些学习知识在课本中是无法呈现的,需要孩子们去自己获取。“猜”就会为学生产生一定的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打破常规的知识学习方式从而产生精彩的学习结果。

3.3 生活中能够大胆去猜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世界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书,既有知识,也有人情世故,还有自然科学。要从中获取的知识太多太多,而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些时候,人们会选择按经验去学习,在一定的“安全”范畴内去学习。不能够打破常规,也不敢挑战自己,学习往往在中规中矩中慢慢往前走,保住已有的成果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书,他们应该借助校园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完成人生的远大目标。去猜想未来,去猜想自己,去猜想自己会成为怎样的自己,然后再去努力一步步实现,这才是精彩的人生。孔子说“学无止境”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思想下,都应该努力向前,不应该止步不前。无论获取的是专业知识还是生活知识还是科学知识,都是人生最好的回馈,那么都应该保持一种活泼的、机灵的、向上的思维方式,去猜想,未知的一切去通过努力完成猜想的内容。

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这样猜着学都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富生命力,更符合个人发展的需求。不要随意否定自己的猜想,也不要认为自己的猜想有多么可笑,“猜”就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不论是生字词,还是句段 还是写文章只要主动去猜,那么就会发现另一个广阔的天空。猜的魅力就在于这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一份精彩。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