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023-10-17 09:00马吉福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活动历史

马吉福

(康乐县草滩民族初中 甘肃 康乐 731500)

引言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深度,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的支撑下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学生依托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深度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1.初中历史思维培养原则

1.1 基础性原则

从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看,能够体现出基础性原则,历史素养涉及历史思维、历史能力、基础历史知识等方面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以新课标为支撑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意识,思考初中历史知识,在持续思维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历史区别于其他学科内容在于历史知识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内容,所以,教师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通过基础学习和探究,明确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明确历史教学内容主题和核心,在确保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基础上确保思维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提升历史思维。在遵循基础性原则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学生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1.2 渐进性原则

历史思维是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考虑课堂教学中环节、细节设计方式,开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的历史课堂教学,开展高效、符合学生的历史课堂,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形成、发挥历史思维。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历史思维时,要充分遵循循序渐性原则,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历史事件发展时间线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依据历史基础知识的联系性开展教学活动等,使学生在逐级适应基础上发展历史思维。

1.3 主体性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教师要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开展“学生文本”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学活动、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历史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时,要充分尊重主体性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促使学生综合提升自身能力,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依据问题教学、探究教学、思辨教学等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历史思维。

1.4 史论结合原则

历史研究需要运用的原始资料和在原始材料中得到的某一结论、某一成果是论从史出。其中,实现“论”要以“史”为前提,而“史”的减少和增加也会引发“论”的变化,只有“论”从“史”中得到,结论才具有理论基础,才能真实可信,而“史”中也会得到“论”。从历史本质看,无论从史出还是史论结合,都要确保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在分析、整理、探究材料时能够锻炼历史思维,确保历史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当下历史教学看,教师在教学时,会适当融入课外历史资料补充历史教材内容,使历史结论更加“扎实”、可信。同时,初中历史作业、课后习题中,往往会出现课外历史资料,作为分析材料、问题、考查内容等,因此,历史考试中,史料分析题比重增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分析历史材料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具备思维能力为前提,由此可见,思维能力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2.初中历史思维培养意义

2.1 提高学习能力

在历史学科中,历史事件的本质、逻辑、发展、现象等方面以历史知识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要在掌握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基础上通过历史发展历程探究事件的本质和联系,而这一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只有学生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在学习事件表象时明确事物本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从根本看,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避免开展机械式教学活动,强调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的传递和教学,使学生在具备历史思维过程中,逐渐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和深度思考,这一过程对学生问题意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利用提高他们对教学活动参与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自主钻研和分析明确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因缺乏历史思维,导致他们历史学习止步不前,难以提高自身学习、探究效率,所以,探究、学习效率提升需要具备历史思维。

2.2 促进智力发展

思维是学生智力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受智力和思维发展影响,所以,历史思维和智力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智力具有多个组成部分,但思维能力对智力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甚至具有一定决定性质,要深度开发学生智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和培养[1]。在学习具有复杂性、逻辑性的历史知识时,高质量的历史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主线和核心内容,建立综合程度较高的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能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主观理解和记忆,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化,并能够分门别类,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通过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应用于历史,也可应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在提高智力基础上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促进历史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2.3 培养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涵盖历史史料、文物概述、地区遗址介绍等内容,学生具备优质历史思维能力后,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历史问题,并运用思维分析提出的问题,通过不断提出、解决问题利于培养他们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2]。同时,学生探究历史实际问题期间,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整合成整体,加入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成为独特历史知识结构[3]。所以,通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从不同方面探究和分析教学内容,在吸取历史观点和意识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方法辨别生活中的人、事、物,解决实际问题[4]。

3.初中历史思维培养策略

3.1 立足历史教材,培养发散思维

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教师教学思想转变是关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突破历史教材的局限,但突破历史教材局限,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教材教学,而是立足历史教材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眼界,培养他们发散思维,为培养历史思维奠定基础。历史学习不仅需要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内容,还需要了解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历程和事件,做到知识面宽广,只有拥有大量知识储备,才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将自身知识储备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基础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例如,“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围绕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内容展开,以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学重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发散性讲解和整合,教材中提到西域,但仅仅寥寥几笔带过,对西域描写较少,教师可以西域与丝绸之路同年的西域文化、经济、发展作为素材发散教学,为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本课重点阐述丝绸之路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历史地位,通过对西域文化、发展的拓展,利于学生正确意识中西通商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拓展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对历史教学充满兴趣和参与主动性,为后续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奠定基础。

3.2 巧妙设计问题,培养逆向思维

初中生历史学习期间,容易因历史知识繁杂、破碎、缺乏联系性等原因降低学习热情,教师可展开学生视角下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兴趣特点来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学生主动思考历史教学内容基础上培养逆向思维。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和学生兴趣特点,精心设计历史教学问题,通过教学问题设计悬疑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浓烈好奇心,使学生真正、主动投入课堂教学,避免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与教师思维保持同步。通过高效教学问题,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他们逆向思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中,围绕隋朝建立、统一时间和意义、隋朝强盛时期的表现、大运河开通目的等内容展开,以掌握大运河开通目的和意义,科举制度创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作为教学重难点之一。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也要以逆向思考方式为主,使学生能够逆向思考教学内容,形成学生逆向思维。教师在提出教学问题前,可以让学生自主浏览、阅读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定了解和感受,在充分理解问题内涵基础上开展分析探究活动,问题如下:如果隋炀帝不穷奢极欲会成为一代千古明君吗?为什么?隋文帝统一秦朝、秦始皇统一秦朝,隋文帝和秦始皇都是明君吗?朝代统一对社会都是积极影响吗?为什么?等,通过逆向思考的教学问题,拓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历史思维。

3.3 运用历史资料,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历史感基础上,只有学生具有强烈历史感,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根据历史背景、历史文化等内容深入思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内容,并通过历史感思考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历史感,教师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和课外教学资料,将历史资料灵巧的应用关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学生经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和探究能够结合教材内容深度思考历史事件和文化等内容,利于学生直面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建构历史知识具体形象,为历史思维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围绕军机处设置、文字狱、文化专制史实、社会矛盾等内容展开,以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文化专制的史实和闭关锁国原因作为教学重难点之一。清朝接近我国近代史,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故宫平面图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在了解故宫地图过程中,对加强君主专制内容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增加历史学习趣味性,减轻历史学习枯燥感,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历史知识立体结构,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为历史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3.4 开展探究教学,培养辩证思维

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运用和掌握上,还要在学习时,感受、吸取历史事件中的经验训诫,通过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的学习为学生成长和发展规避风险、解决问题,实现以古鉴今[5]。历史学科涵盖我国社会发展历程和兴衰,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学生要通过历史学习,挖掘、分析历史事件、知识中蕴含的规律,形成通过表层分析本质的能力,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件、知识和学习活动以及生活中的问题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作为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中的联系和规律,培养他们辩证思维,为历史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单元中,围绕夏商周交替、青铜器和甲骨文、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等内容展开,以掌握早期国家和社会改革作为教学重难点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史前时期的历史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成探究教学内容,分析单元相关知识,虽然自主学习对学生具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合作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综合发展,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基础上将夏商西周时期内容与史前时期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残酷性和进步性,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有机结合,分析历史知识实质,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辩证思维,为历史思维形成奠定基础。

3.5 开展思辨教学,培养创造思维

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之一,但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就要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只有学生具有创造思维才能在资料、教材中创新出新的理论,并通过创造能力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6]。所以,教师要确保创造思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和培养,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想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理论,培养创造思维,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中,围绕推恩令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极匈奴等内容展开,以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作为教学重难点之一。汉武帝为加强大一统王朝颁布许多政策,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教学内容,而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部分学生认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独尊儒术等政策,能够稳定汉武帝统治,加强汉武帝大一统统治,建构开国盛世,造福于百姓,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汉武帝一系列政策颁布,虽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但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大一统王朝难以持续,基于此,教师可以针对两种理论开展辩论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支撑主张理论,在拓展学生知识储备数量基础上培养他们创造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强化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通过高效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教学活动历史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