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

2023-10-17 09:00王泽华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过程信息

王泽华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太极学区大川小学 甘肃 临夏 731600)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习特点,小学生在这一时期大都充满好奇心,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者事物更为重视。因此,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一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记忆与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1.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育教学现状

1.1 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缺乏认知

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个人年龄阶段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无论是个人的学习基础还是课程思维能力发展比较有限,在思想上更关注语数外等文化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很多小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在于打字和上网知识的掌握,在这样的课程学习观念下,众多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兴趣。

1.2 小学生的基础能力存在差异性

当前,不同小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掌握速度上。有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学习起来也具有更高的效率,而有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足。但是在现阶段,众多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教师本身需要负责的班级学生基数较大,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统一讲解的课程理论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不同,逐渐降低了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1.3 学校对信息科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学校受到升学压力以及考核综合评定的影响,对于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将教学的重心往往侧重于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教学。虽然小学作为信息科技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学校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师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科技的正式程度,同时由于当前教学环境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安排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无法充分调动学校内部优质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且学校的信息硬件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教学软件相对陈旧落后,部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亟待提升,从而制约学校信息科技教学的发展。

1.4 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单一

由于当前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对于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部门教师开设的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并未融入当前新时代信息科技前沿教学成果,忽视了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特点。并且新时代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探索意愿,对于新奇有趣的事物有着主动探索的兴趣。但是教师开展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充足的兴趣,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中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还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在信息科技中的多元学习需求。

2.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2.1 能够推动学生未来发展

在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能够为学生今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能力基础。那么我们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基本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2.2 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创新

在当前的国内信息环境下,如果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知识教育,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这是因为在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有效记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自觉将生活中的常见知识与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理论进行联系,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3 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当前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在面对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时不够主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一步一步为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步骤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课程教学方法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那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势必需要教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做出调整,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4 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新时代信息科技教学中包含大量的数据编码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和规律。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验信息控制环境的真实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信息编码技术解决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意愿。同时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在计算机领域中的算法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计算思维界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组织开展数据探索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并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算法,使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

3.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

3.1 抽象思维训练,夯实学生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把握好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发展程度和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进行实际分析,在设计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教学环节时,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避免统一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分层教学模式来开展针对性的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入门基础的教学活动时,鉴于学生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养成对计算机各部分部件的形象认知,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我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为学生摆放在桌面上,然后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同时为学生介绍各个组成部分的用途。比如鼠标,我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会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个部件像什么,学生会回答像一只小松鼠。然后我会为学生介绍鼠标的功能:“这只小松鼠托扎长长的尾巴,而显示器的屏幕有一个箭头是被小松鼠的尾巴遥控的,小松鼠跑到哪里,这个小箭头就跟到哪里”。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讲解,能够结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小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论知识基础掌握牢固才是学生进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操作的根本支撑。

3.2 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生的学习思维中,最为重要也最为难以实现的想法就是“我要将知识学的很好,做第一名然后让所有同学都崇拜我”,这种思维是每个小学生普遍具有的。是一种潜意识的竞争心理。因此,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

以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知识中的word 文字输入相关知识教学活动为例,在引导学生进行打字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形成高效的打字效率,并形成良好的打字指法。在开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全班学生组成了5 人一组的竞赛小组,从电脑上为学生下载了一些打字类型的游戏,根据学生的具体意见选择一种作比赛内容。然后引导每个课程学习小组之间开展游戏竞争,每个小组人员轮流进行打字游戏,采取积分制原则,错误率和时长最短的组员获得20 分,依次递减,每个小组五名成员轮流上阵,积分最多的小组即为冠军,冠军小组内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为MVP。这种教学手法也可以运用到其它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竞争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课程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3 应用微课视频,深化学生理解

在当前的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众多教师仍然采用单向的理论知识输出活动,学生在被动接受计算机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个人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够明显,知识学习质量有限。尽管有些教师会为学生设计实践性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实践性的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那么在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深化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对“数据与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便可以采用“讲授+任务+微课”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对Excel 的微课视频进行点拨,熟知相关知识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微课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使教师分层布置课堂任务,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将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又例如,教师在对“创建网站”的知识进行讲解时,便要将微课运用其中,起到抛砖引玉效果。这方面的内容是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可对“超链接”等知识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进行自行练习。

3.4 把握练习时间,建立资源题库

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参与度,结合“少讲多练”的课程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快速了解基本课程知识,将大部分的课程时间交给学生及西宁课堂练习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难点知识进行有效记录,集中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程知识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Excel 表格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前10-15 分钟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讲解基本课程知识,将剩下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设计自主练习活动,应用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求和、平均数或者进行排序。通过这样的形式,把握学生的练习时间,同时结合网络资源平台搜集相应的数据资源,为学生进行展示,形成相应的资源题库,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效。

3.5 完善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平台

推动信息科技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停留在设想阶段,而是需要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在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每名学生的作业都放到网络平台中进行展示,利用自评与互评的方式来关注他们学习的最终成果,拓宽过程性评价的空间。

以“PPT”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其中的关键要素,如图形的格式、文字文本内容和艺术字等,掌握设置它们的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的时间分成两个节点,在前二十分钟内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后二十分钟让他们自主练习,保证理论和实践学习活动两不误。同时也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优势,将学生自己做好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并让其他学生观看后进行评价,学习其中的优势和创新点,避免其中的不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6 创新课后练习,提升学生参与

在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的知识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各个生活方面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特别是进行课程练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兴趣导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凸显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设计趣味性的课后练习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多媒体的基本课程知识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课堂学习小组制作小组成员的电子相册,那么学生在此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课程内容趣味性,同时了解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此外,由于制作电子相册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针对相应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对制作电子相册的主要过程进行总结,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从而在增强课程内容趣味性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的运用已经成为国民就业活动中的必备技能。基于此,小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课程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设计多元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性。并且教师应当积极组织丰富的抽象思维训练活动、课堂竞赛,调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主动探索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的便利性,引导学生在课下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并且教师可以构建丰富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资源,打造完备的数学教学资源库,重点培养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不仅让学生掌握多种信息科技手段的表达方式,还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信息数据的价值,形成良好的个人信息判断能力。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习惯、全面的知识能力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过程信息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
订阅信息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展会信息
浅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