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小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3-10-17 09:00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学科

强 鑫

(白银市白银区白茨滩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纵观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借学科之势、之利,对小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但却暴露劳动教育日常渗透不足的问题,针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当中,并加强其与他类课程的融合,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引导其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培养新时代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不可或缺的一环,打造跨学科深度融合的“1+N”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是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目标日常落地的创新方向。

1.新时期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意义

1.1 遵循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必然举措

劳动教育是一种指向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养成的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教育。劳动贯穿我国时代发展各个阶段,劳动力量是百年党史取得辉煌成就不可或缺的力量,针对劳动教育,2015 年7 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技能,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需从思想认识、情感形态、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在素质体系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勤劳、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2022 年,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并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预示着劳动教育步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阶段。由此可见,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是遵循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1.2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必要之举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人皆应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正值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塑造健全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对其全面素质发展而言大有裨益。第一,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教育的系统化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这是促进学生美好德行形成的关键之举。第二,以劳增智。学生智力培养不应局限于传统说教和依参而教,通过劳动教育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动手动脑解决劳动问题,能够帮助其学习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宝贵通道。第三,以劳强体。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质锻炼的过程,对于正值青春期发展的学生而言,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诸如力量、耐力等方面的体能锻炼,实现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第四,以劳育美。“劳动人民最美丽”这句口号传颂已久,劳动创造美好,所以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载体,通过劳动教育,小学生可以从更广的角度实现对美的认识,在实践中体悟美、探索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劳动过程是美育的一种具象体现。

2.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例谈

2.1 深挖学科内容,树立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劳动能力的综合概述,良好的劳动素养包括积极的劳动意识、熟练的劳动技能以及崇高的劳动精神等多个方面,其中树立小学生主动的劳动意识是劳动教育中应该首要把握的育人方向,只有在良好的主体意识导向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劳动,并通过劳动增强技能水平、涵养精神品质。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单凭几节劳动课显然很难树立,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借其他学科肥沃教育养料浇灌,这是不可或缺的有效路径。

举例言之,树立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可以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课程融合,教师在课堂中以故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认识到自我劳动的重要性。并根据教材编排中的学叠衣服的环节,从抖音、快手、网站等各类平台搜集整合不同叠衣服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观看,一来可以通过视频创设有趣的感官情境,二来可以通过劳动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主动劳动欲望。在教学过后,将自己亲手叠衣服、整理房间作为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拍照上传劳动过程,比一比谁叠的衣服最整齐美观,衣柜整理的最干净,通过竞争驱动,进一步树立学生主观劳动意识。此外,劳动意识教育还可以和美术学科相结合,比如把整洁教室任务变为“教室美妆大作战”任务,借助美术学科学习各类“教室美妆”知识,包括壁画绘制、板报设计、物品摆放等等,在此任务驱动下,学生由被动劳动变为主动探索,通过劳动成果把“美”具象的表达了出来,在审美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价值,增强了主观劳动意识。

2.2 立足学科实践,强化劳动技能

锻炼学生劳动技能,增强其实际劳动能力是劳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今后是否能够胜任各类劳动、创造真实价值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教育契机,利用不同学科资源实现对学生劳动技能的锻炼,促进劳动教育和他类课程融合的自然性、协调性。

举例言之,在小学语文学过《端午粽》一课后,学生对于端午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日常也吃过各种口味的粽子,此时立足语文课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真枪实弹”的学习包粽子,亲自品尝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美食,实现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自然、深度融合。又如,学习过《朱德的扁担》一课后,发现很多当代小学生对于扁担为何物都不知道,这让“扁担精神”传承断崖,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认识扁担、学习扁担制作,课下搜集准备制作扁担材料,如藤条、塑料条、木棍等,师生集思广益,一起编制一根真正可以“挑粮”的扁担,习得相关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把扁担作为日常劳动工具,学生在此活动中收获满满。

2.3 立足学科联合,构建主题活动

劳动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落地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真正实现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实现思维和技能的多维发展,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教育理论灌输,能够带给孩子们异常丰富有趣的劳动过程体验。基于此,教师要立足多学科融合视域,多为学生设置一些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通过主题引领、私我启发,引导学生借助多学科知识解决各类生活中的劳动问题,从而达成劳动成就,感受劳动价值,感知学习意义。

举例言之,为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特设“植种绿色”主题实践活动,主题内容为根据校园环境,规划种植方案,并亲自参与种植,完成对树木的日常呵护。第一,主题实践活动链接了科学课程,引导学生查阅各种花草树木适宜、喜好的生长环境,整理归纳科学的种植方法,遇到问题可以求助科学授课教师,获得更专业的指导。第二,主题实践活动链接数学学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工具测量种植场各类数据,利用图形面积公式计算种植场实际面积,并根据面积合理安排植株种植数量。同时,学过比例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调配肥料,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导致植株“生病”,数学知识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运用。第三,主题实践活动还同时链接了语文、美术、英语等学科,为了让全校学生树立热爱花草树木的意识,需要在种植场外围插上宣传标语牌,有的学生利用美术知识负责牌子的外观设计,有的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自编宣传小诗,有的学生在小诗下面进行了英语翻译,如此整合,一个“高大尚”而又引人入目的宣传标语牌就制作好了。整个劳动主题实践活动链接多学科资源,学生不仅科学掌握了系列种植知识与技能,还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勤劳奉献精神,劳动教育成果取得圆满成功。

2.4 加强家校合作,劳动常态落地

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化的工程,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也非一朝一夕之间,除了学校加强引导教育,创造各种劳动机会外,还需链接家庭阵地,发挥家庭教育力量,让家长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结合家庭环境有机融入到劳动教育当中,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劳动常态化落地,助力其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

举例言之,随着年级的增高,发现孩子家中衣服、玩具越来越多,很多孩子没有日常整理收纳的习惯,多靠家长操持劳务,为此,学校可联合家长开展一项“空间瘦身”活动,为孩子布置各项劳动任务,培养其自觉劳动的习惯,家长起监督引导作用。例如,引导孩子利用数学知识丈量衣柜尺寸,绘制衣柜结构,做好衣服分区;整理衣服时常常会用到收纳盒或真空袋,这就需要贴上标签,可以引导学生把标签英语化,提高其单词记忆;孩子在“空间瘦身”活动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收获了很多果实,家长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照相、视频、作文等方式进行记录展示,形成珍贵的回忆。此外,家庭之中还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契机,比如做饭中调料重量的换算、比例的搭配等等,让孩子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品尝自己制作的美味,从中学习丰富的知识,体会父母的不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新时期小学生劳动教育需渗透到各类学科当中,从中挖掘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契机,打造融合育人样态,通过理论引导和实践引领,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丰富的劳动技能以及美好的劳动品质。同时,还需链接家庭力量,强化家校共育,引导学生将劳动行为常态化落地,为其劳动素养植根发芽和茁壮生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热爱劳动
意识不会死
“超学科”来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