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对策

2023-10-17 09:00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立方根核心素养

帖 睿

(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 甘肃 民乐 734500)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及教学工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尤其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工作,应着重结合学生学情特点,细致做好教学工作的设计,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呈现出来,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水平。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当下数学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不足,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有限。诸如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制约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效。为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探索,不断实践高质量的教学形式,以提升教学成效,达成培养学生良好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究初中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方式方法,希望能够促进数学教学工作的深入革新,以供借鉴参考。

1.关注核心素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是在陆续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方向,而教师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应不断做好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和升级,同时也要注重革新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提升课堂职教水准,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而教学活动势必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设计,数学教学工作仍然是结合教材预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设定课堂教学目标[1]。同时,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教师原有教学目标的设定路径和方法应积极做出优化和调整,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意识和设计模式。并且,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学情特点,结合初中段学生特有的学情情况,针对性设计教学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探究数学学科的魅力价值,更真实的体会到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所在,以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而且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辨析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以及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细致分析研读再结合各个教学内容,深入做好每一节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全面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综合目标,保证数学教学工作的正确指向性。而且细致说来,在教学工作中唯有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引导教师逐渐做好教学工作深入铺展,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图像》这一节知识时,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则应积极做好教学目标的优化和改进,将原有传统的应试教育目标逐渐细化,以培养学生各项核心素养为关键。如,在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上,教师通过设计图形图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化了解一次函数的抽象概念。而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教师则巧妙借助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次函数进行探究,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且,在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目标上,教师则进一步利用树形结合理念引导学生深化图像认知。而在逻辑推理目标培养上,教师则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逐步探索出一次函数图像的成像规律,深化及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在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巧妙设计了若干道一次函数练习题目,当堂检测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掌握能力。如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将原有的教学目标调整并细化,在正式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有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2]。

2.巧妙设计教学问题,唤醒数学思维

教学问题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大要素之一,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内容,深化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结构。教育学者也指出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更是提高学生群体学习动力的源泉,科学的问题,设计能够贯穿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并关联师生,加强课堂互动,优秀的数学问题能充分带动起课堂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反之,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那么还会产生副作用,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3]。因而,在数学教学工作中,积极做好教学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数学难题的兴趣,并激发唤醒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也不断升级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做好情绪铺垫。尤其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意识,鼓励并促进学生在课堂深入探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水平。因此,巧妙设计教学问题以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大关键路径,也是当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实践探索应用的教学模式。并且,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师应积极结合学生学情特点,巧妙关联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展开教学问题设计,以唤醒学生思维意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探索。加强不同数学问题的层次性针对性设计,保证学生群体能循序渐进获得思路引导,真正思考并总结出数学规律。贴近日常生活,将数学问题巧妙融入其中,对唤醒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深刻,数学探索极为有利。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适当结合教学提问,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三角形的证明技巧,并且提升各个定理的应用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谁能帮我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所探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人能用我们当前所学的数学定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随后学生将充分关联之前所学的三角形全等条件,验证知识内容,关联旧知识的同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入新知识,进而有利于学生逐渐梳理知识架构,同时深刻提升数学灵活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继续提问:“当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呢?有谁能帮我梳理出来?”而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对之前所学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有了一定的印象,同时再加上本节课程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灵活回答。如此借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学生的数学思维被充分唤醒,对三角形全等的探索意识明显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尤为关键[4]。

3.合理利用教学等待,促进深入思考

不同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学更注重空间留白,适当放慢数学教学脚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而言尤为重要。尤其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已经有所提升,逻辑性和抽象性明显增强,学生尤其需要在吸收了解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并将其内化如此,才能达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而在传统数学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堂上赶进度,这就使得课堂呈现填鸭式教学氛围,灌输式向学生输入数学理论知识内容,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抵触心理,同时对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数学核心素养而言尤为不利。久而久之,还会使得学生形成等待是学习的心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这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是尤为不利的,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造诣,更是产生诸多制约因素。并且,适当在教学课堂上留白供学生深入思考,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不仅能够化解师生之间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将充分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加深数学知识的思考,实现教学相兼容,互畅通。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适当的空间,还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性,结合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思维方式,有效开动脑筋进行深入探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关键的办法。在一定的教学空白基础上,学生获得了自由自在的思考时间,而不再是为了赶进度而盲目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这一等待的时机中,自主探究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让原本整齐划一的共性,数学知识逐渐立体丰满,也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5]。

例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时,结合本节教学重点,要使学生充分探索并理解勾股定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加深勾股定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实际关联。并且,教师在课上完成教学导入之后,可以为学生设置课堂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投影仪上所显示的地板砖示意图,并试图从面积角度去观察图形的规律。随后教师给学生预留5 分钟的观察思考验证时间,而大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随后教师再顺势提出第2 个教学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猜想,思考生活中其他直角三角形是否也会具有这样的性质。随后教师为学生继续预留5 分钟思考时间,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这一数学规律。进而在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再正式引入勾股定理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经过前面教师预设的教学空白等待,已经亲自探索并验证勾股定理的根本规律,在正式学习勾股定理时,便能轻松掌握和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

4.设计生活教学情境,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这一观念,使学生有意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理解并加深数学知识的深入应用。而且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较高,学生在深入理解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巧妙借助生活案例去深入思考,必然能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主探究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转变至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而在与生活相关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当下新型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辅助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尤其当下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利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创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且真实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融入到数学问题中,以切身生活经验关联数学知识,深化学习成效,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做好铺垫工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找寻学生感兴趣的要点,将其融入到生活情境创设过程中,以加深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数学知识内容,逐渐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知识时,结合本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深入掌握一次函数的确定条件,并根据题目信息,挖掘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尝试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重新复习一遍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的图像、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随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入关联日常生活经验并尝试用一次函数的相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题目假定:学校游泳池内目前有1000 升水,现在学校想要对泳池进行清洁活动,将所有泳池内的水排出,而水流出的速度保持在100 升每分钟。求泳池中剩余的水量与放水时间之间存在何种数学规律?通过这一实际,生活中的常见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思考形式去深入理解一次函数的应用。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紧密关联生活经验,理解更为透彻,在解决问题时也更为轻松。如此,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导入,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及相关特性的灵活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巧妙借助,一次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各个问题,提升数学灵活应用能力。

5.引入小组合作探究,推动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内容抽象复杂,而大多数学生在独自探索学习时能力微弱,所能达到的探究水平也是有限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则能发挥学生的头脑风暴作用,将学生数学思维最大限度激发起来,提升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升级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水平,这对学生未来长期发展而言是尤为关键的。尤其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教学培养工作绝不单单局限于学科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项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还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探究兴趣和意识,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数学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立方根》这一节知识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掌握立方根运算技巧,教师便以教学问题为驱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堂互动。探究问题如下:如何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思考探究平方根与立方根之间有何区别,在运算方式上有什么异同?而学生在接收到上述问题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头脑风暴,充分关联日常生活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彼此进行信息交换,从中提升对立方根的深入理解。而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合作讨论,不断类比思考探索交流,从而逐渐探索到立方根的数学概念,掌握立方根与平方根之间的根本区别。随后教师还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将自己所认识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之间异同之处表述出来。最后,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为学生布置了一项教学作业,要求学生回去之后用计算器探索数学立方根的运算规律,从中提升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对估算能力的提升也尤为明显。如此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的提升了学生类探究合作交流的综合能力,对提升核心素养尤为有利。

结语

总的说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各科目教学工作都应积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着重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升级教学理念,尤其数学学科作为重要的教育学科之一,教师尤其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优化教学形式,为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学科素养做好铺垫和准备。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吸取素质教育背景下各项教学要点,以提升自身数学专业执教水准,为数学教学工作改革优化,贡献自身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立方根核心素养
“立方根”初试锋芒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立方根』检测题
“立方根”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