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体育锻炼与我国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关系

2023-10-17 13:02于熙全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3年19期
关键词:闲暇学业体育锻炼

于熙全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健康问题关系着未来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质量。但在我国应试教育中考、高考等“指挥棒”的引领作用下,学校教育工作主要围绕文化课程展开[1]。此外,教育过度内卷化将进一步缩减所谓“浪费时间”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学业和课业负担[2]。过多作业负担减少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机会。因此,尽管体育锻炼健康效益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要想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作用就必须消除固有的错误认知。

那么,体育锻炼会损害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吗?事实上,国内外研究者对此展开诸多探讨,但相关研究间存在争议。尤其我国与国外社会文化环境不一致,教育观念、教育投资存在差异,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关系可能存在不一致。

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数据,探讨闲暇体育锻炼与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关系,在实践上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证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CFPS 2013~2014 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该数据包括7 年级和9 年级学生样本,数据集庞大且更具代表性。样本剔除:

(1)单科成绩在150 分以上;

(2)上学日和休息日的体育锻炼时间值缺失;

(3)初中生平均每日6 节课,每节课45min,则平均每日上课时间为270min,将平均每日其余单项活动(锻炼、睡眠、屏幕、作业和上辅导班)时间大于1170min 的剔除;

(4)平均每日活动时间的总和大于1170min;

(5)根据调研和离群值分析,将睡眠时间小于4h 的予以剔除。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6866 例。

1.2 变量筛选

因变量:初中生学业表现。以受访者的语文、数学和英文成绩以及3 科的总成绩来反映青少年的学业表现。

自变量:初中生平均每日闲暇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上学日和休息日平均每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小时数和分钟数加总成一周锻炼的分钟数,除以7 后获得平均每日闲暇体育锻炼时间。此外,考虑到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构建了平均每日闲暇体育锻炼时间的平方项。

控制变量:选取人口统计学信息、家庭信息、学校信息、健康信息、日常活动信息和认知表现6 层面的控制变量。

(1)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级、性别、民族、户口登记地,其中民族变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户口登记地包括“本县(区)”和“外县(区)”。

(2)家庭信息包括是否独生子女、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关系和睦程度和亲子关系。参照钟华梅[3]等的研究,将“没受过任何教育”“小学”赋值为1,即“小学及以下”;将“初中”赋值为2;将“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高中”赋值为3,即“高中/中职”;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赋值为4,即“大学及以上”。父母关系和睦程度通过“我父母之间关系很好”这一陈述句做出判断。以“你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反映亲子关系。

(3)学校信息包括是否上过幼儿园、是否寄宿、朋友数量和朋友积极行为。

(4)健康信息包括出生体重、BMI、是否近视、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知5 个变量。BMI 通过体重(kg)/身高(m)2计算获得;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5 个指标中提取1 个综合性指标,取值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低。

(5)日常活动信息包括除闲暇体育锻炼外的睡眠、屏幕、作业和上辅导班,其赋值方法与闲暇体育锻炼时间类似。

(6)认知表现。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认知评估测试,主要考察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分取值为0~22[4]。

1.3 数理统计

采用Stata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语文、数学、英文和总成绩为因变量,以闲暇体育锻炼时间和闲暇体育锻炼时间的平方项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2 结果

闲暇体育锻炼与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1)显示,闲暇体育锻炼时间初中生语文、数学和总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但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表1 闲暇体育锻炼与初中生学业表现的线性回归分析

其次,闲暇体育锻炼时间的平方项与初中生的语文、数学、英语和总成绩均在5%水平上显著(P<0.05),且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闲暇体育锻炼时间与青少年学业表现存在“倒U 型”关系,即闲暇体育锻炼时间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是“先升后降”的。

此外,九年级、女孩、少数民族和外县区与更高学业表现存在关联(P<0.01)。父母更高受教育程度与初中生学业表现存在显著关联(P<0.05);亲子关系与初中生学业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学业表现较低(P<0.01);与父母关系和睦相比,不和睦的父母关系与初中生较低的数学成绩有关(P<0.05)。

没有上过幼儿园、不寄宿在学校和较多的朋友数量与学业表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朋友积极行为与初中生学业表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

与近视相比,不近视的初中生学业表现更低(P<0.01);主观感知越健康的初中生学业表现更好(P<0.05);BMI 和心理健康分别与初中生英语和数学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与较轻的出生体重相比,中等和较重出生体重的初中生语文成绩更高(P<0.01)。

睡眠时间和屏幕时间与学业表现呈显著负相关(P<0.01);作业时间和上辅导班时间与学业表现呈显著正相关(P<0.01)。认知表现与初中生学业表现呈显著正相关(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倒U 型关系”的观点。体育锻炼与学业坚持等所有自我控制行为共用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但能量是有限的,先前控制体育锻炼所消耗的能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自我损耗,进而引起后续学业有关任务的下降。自我控制与大脑前额叶的执行控制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执行功能是自我控制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体育锻炼与执行功能存在“倒U型”的剂量效应关系已经得到证实。另外一种解释可能是过度运动导致的身心疲劳引起了认知和学业表现的降低。处于疲劳状态的个体往往存在昏昏欲睡、行动欲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5]。此外,本研究对些许控制变量进行了讨论。首先,朋友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有较好的学业表现,而朋友更多的积极行为预测个体较高的学业成绩。其次,较重的出生体重与更高的语文成绩有关。较高的出生体重与青少年额中回、颞中回、双侧小脑等9 部位灰质体积增大有关,预示着其可能存在更高的认知和学业表现。最后,不近视学生的学业表现较低。但视力健康的牺牲并不是成绩提高的必然条件,严重的近视问题会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损害学业表现。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闲暇体育锻炼时间与初中生学业表现存在“倒U 型”关系。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学校层面应妥善处理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间的关系,提供学生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锻炼兴趣和身体活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全面提高学生发展质量。

②家庭层面鼓励孩子参加适量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子女的课外兴趣,参与到子女的课外活动中,促进亲子关系的升温;限制孩子过度的屏幕暴露,可以给子女配备低配、低智能化手机,或在各类软件中设置青少年模式;监督子女完成线上作业,保证子女充足、良好的睡眠,同时应起到带头作用,控制自身屏幕时间。

③初中生自身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效益,积极参与课外锻炼活动,在锻炼中增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互帮互助的同学友谊等;同时慎重交友,择善而交,积极劝阻同伴逃学旷课、喝酒打架、抽烟上网等负面行为。

猜你喜欢
闲暇学业体育锻炼
艰苦的学业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人在何时最清醒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