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异轨刍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23-10-18 19:47王学斌宗寿健王兴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6期
关键词:秋冬养夏养阳阴气

李 萍 王学斌 宗寿健 王兴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养生即保养生命、却病延年,其实质是未病防病、已病治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1]4其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谓是脍炙人口,被视为四季养生防病的圭臬,自古至今被广泛应用在中医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中。历代医家对此阐述,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临床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代众多学者[2-4]对此更是从不同角度切入论述,促进了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亦对临床有所裨益。

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尝谓:“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5]时代在发展,人类的自然、气候、人文、社会、科技等生活环境都在变化。“人生于地,命悬于天”,人体患病倾向、发病主因及疾病谱亦随环境在改变。所以养生、防病、治病的注意事项也要随之适当调整。兹从社会发展导致的古今环境差异、生活方式改变等角度,就以下几种主流观点,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加以辨释。

1 以“制”为养

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论述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6]认为春夏季节气候温热,人体阳气亦盛,饮食宜凉寒,以制约人的过剩的阳气;秋冬气候寒冷,人体阳气衰少而阴气盛,所以饮食宜温热,来制约人体过剩的阴气。

但众所周知,人体本身是有自主调节能力的,生理状态下,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不会引起机体阴阳二气的变化。更重要的一点,过食寒凉、温热,对人体尤其肠胃来说是莫大的伤害,《灵枢·师传》已明确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7]74。就饮食温度而言,当不冷不热即温度适宜才是养生正道。现代生活条件下,空调与冷饮唾手可得,临床上夏季常见的阴暑证,大都是贪凉饮冷所致[8]。故王冰此说欠妥,尤其放到当下这个时代,更加不合时宜。

2 以“顺阴阳”为养

明代马莳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的根本,“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其“养”便是“顺”,顺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顺阴阳则此身之气治,治则必能有生也;逆阴阳则此身之气乱,乱则必至于死也”[9]。高士宗在《黄帝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亦秉承马莳之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马、高的这种解释,符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治病理念,体现了中医学的宗旨,但对于何为“顺阴阳”、如何“顺阴阳”却未给出明确具体的答案,确是美中不足。

3 以“不伤”为养

明代张景岳《类经》云:“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10]阴阳互根互用,认为春夏养阳的目的是为了给秋冬之阴做储备,秋冬养阴的目的是为了给春夏之阳做储备。其前提是春夏以阳用事,秋冬以阴用事,亦即春夏季节,人体当顺应自然多向外活动,故阳用事;秋冬季节,亦当顺应自然收敛内藏,需阴精为机体提供能量,故阴用事。其“养”的方法便是春夏莫伤阳气,秋冬莫伤阴气,指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

这种解释是符合阴阳的理论并切合临床实际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条件“改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能力加大。夏天的空调和冷饮,冬天的进补与暖气,正是“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的不合法的盲目养生,“务快其心”,便“逆于生乐”[1]1。

4 以“助”为养

清代张志聪注释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11]春夏之时,地表温热而地下井水清凉;秋冬之时,地面空气寒冷而地下井水温暖。取象类比到人体身上,便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张志聪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张景岳观点的继承与发展,更深一步的阐释。张景岳以春夏不伤阳气,秋冬不伤阴气为理论主旨,张志聪则具体阐释内在原因,即春夏之时,人体有“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倾向,所以,饮食寒凉会彻底导致或加重这种病态;秋冬之时,人体有“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倾向,所以,进补温热、纵欲伤阴会导致或加重这种病态。谚语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便是以此为据的。从现代临床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更加贴切。

另外据宋本《伤寒论》“辨脉法”所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12],亦佐证了张景岳与张志聪的学术观点。

5 讨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52,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应当遵从阴阳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7]92人体一年四季的饮食、起居、形体及情志活动等,都应该按照《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述的四季养生法则(“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1]3来做,这便是“天人相应”的养生观。引申来讲,“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7]92,则一日四时养生方法亦应如四季养生法所述。

相较而言,古代的气候比较贴近“自然”,人们对生活环境可干预的手段少,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气候温度分界明显,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还相对容易。而现在科技的发展,使得四季差异不明显甚至出现“反四季”的气候、饮食。夏天冷气易招寒邪,冬天暖气易致温燥,室内外的巨大温差,亦超出人体自主调节能力范围;饮食上,任何时节都能吃到各个季节的蔬菜、瓜果,夏天冰镇啤酒、饮料、冰激凌,冬天盲目进补温热的牛羊肉、参芪、虫草[13]。这些做法,人为地导致了“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病理状态,从临床角度佐证了上述张志聪的观点。这正是《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谓“当今之世……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1]25,该温热时不经受温热,该寒凉时不经受寒凉,“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1]4,以致于“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1]25。

6 临床举例

孙某,女,20岁,学生。2019年8月6日初诊。主诉“胃痛半年,加重2天”。平素食凉多,反复胃脘部疼痛,吃凉饮冷、吹冷风后胃痛加重。2天前因天气炎热食冰激凌后胃痛又作。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伴见怕冷、乏力,痛经、月经量少,饭量尚可,餐后腹胀,大便粘而不畅。查体见胃脘部压痛明显,腹肌紧张,面色舌色淡白苔薄,脉象沉细无力。患者一派脾胃虚寒的表现,辨证为“胃寒疼痛”,给与温胃健脾、散寒止痛中药口服,原方如下:干姜12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茯苓15 g,生白术30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甜叶菊3 g,桂枝12 g,通草3 g,厚朴15 g,生白芍15 g,大枣12(破)g。3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忌食水果、凉菜、冷饮、冰激凌等生冷之品。3剂药后,胃痛、压痛消失,怕冷亦减轻。

按:脾胃靠阳气消化食物,最怕生冷饮食。人体摄入寒冷饮食,排出的二便却是有温度的,这个“加热”的过程消耗的是脾胃的能量,即阳气。所以摄入寒凉饮食过量耗损脾胃的阳气过度,易导致胃痛、腹胀,腹泻或大便不畅。长期如此,如果脾胃的阳气被耗,就调动身体其他脏腑的阳气,主要是肾的阳气。若进一步肾阳被耗,则会出现恶寒乏力、精神萎靡、腰酸腿沉、下半身发凉等症状。同时女性容易出现痛经、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再严重了胞宫不暖容易不孕、自然流产;男性还容易出现小便多、夜尿频,甚至阳痿、不育。该患者平素嗜食寒凉,素体虚寒,值炎热夏季食凉后胃寒加重,“寒则涩不能流”,胃痛又作。“温则消而去之”,给与良附丸、四君子汤加减温胃散寒药后胃痛消失。如若该患者知道夏季养阳的重要性,想必不会恣食寒凉。《灵枢·师传》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7]74作为临床医师,一定要向患者传授正确的养生法则,已病养护、未病养生。

7 总结

综上,在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中,以“制”为养不甚合理,以“顺阴阳”为养、以“不伤”为养、以“助”为养的合理性在当下的适用性依次增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实质是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提示我们春夏季节尤其要注意保养阳气、勿贪寒凉,秋冬季节尤其要保养阴气、勿过温热。在生活习惯过度违背自然规律的今天,尤其亟需回归自然,遵守此养生防病的原则,谨记《内经》“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的告诫。“病为本,工为标”,只治不防,越治越忙。临床医师在辨治疾病的同时,要投入精力向广大群众普及正确的养生法则,防止养护不当导致病情加重或者复发,这是更高层次的“治病求本”。

猜你喜欢
秋冬养夏养阳阴气
春夏养阳勿上火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秋冬养阴说起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青梨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