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传播中的事实核查:基于CGTN节目的实证研究

2023-10-18 06:27赵如涵张小小
国际传播 2023年3期
关键词:核查议题话语

赵如涵 张小小

当前,国际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在传播新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的强力推动下,互联网俨然成为国际舆论斗争与话语权力争夺的主战场。面对西方媒体发布的不实报道与刻意抹黑,我国媒体通过新闻生产创新实践,在事实核查与话语重塑方面进行了积极应对,面向全球公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研究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的相关实践为例,探索事实核查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学术思考。

一、国际舆论环境中涉华虚假新闻带来的问题

虚假新闻主要指内容真实性低且存在欺骗意图或故意误导的新闻报道,在中文语境下,还包括因媒体失察而发布的虚假信息。①刘海龙、于瀛:《概念的政治与概念的连接:谣言、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与假新闻的概念的重构》,《新闻界》2021年第12期。社交媒体平台往往针对所认定的虚假新闻设置标签(the Fake News Label)②Jana Laura Egelhofer,Sophie Lecheler,“Fake News as a Two-Dimensional Phenomenon:a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9,pp. 97-116.,即针对平台发布的争议信息、谣言、错误信息等打上警示标签。在西方,虚假新闻也被作为一种削弱新闻媒体合法性的政治工具,即政治人物通过“标签化”的手段,将与自己立场相悖的报道定义为假新闻,以强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传播。

当下,国际舆论环境中的涉华虚假新闻所引发的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

第一,随着信息加速流动和数字平台加速扩张,虚假信息呈现“核链式反应”的传播特征,对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社交媒体网络在提供跨文化人际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为未经验证的内容形成传输链提供了可能。西方媒体借助互联网隐匿性强、传播面广的特点,传播消极涉华内容,争夺国际热点话题的话语权。2023年3月,在美国国会针对抖音海外版(TikTok)举行听证会期间,一条名为《国会已正式禁止TikTok》的推文在5天内获得超过120万次的浏览量和406次的转发量,而另一条名为《美国最终禁止TikTok》的推文在5天内获得超过250万次的浏览量和861次的转发量。但在随后的一周,“政治真相”平台发布相关事实核查报告,否认了上述信息的真实性,并强调“到目前为止,这只是说说而已,该应用并未被美国禁止使用”。

第二,别有用心地应用算法机制导致“过滤泡”效应加剧,谣言影响了部分海外受众对我国的看法。在全球向后疫情时代过渡的背景下,现实“社交距离”的增大与虚拟“社交距离”的缩小,提升了网络治理难度。政治两极分化和个人激进观点的结合,加速了涉华负面舆论在不同群体中的“内循环”,强化了部分受众接受“主观真相”与“片面真相”的倾向。

第三,海外反华势力用不实指控与刻意抹黑阻碍中国声音的传播,试图损害我国的国家形象。一些西方主流媒体通过隐喻的使用将中国建构成“异化”的“他者”,甚至借助虚假新闻诱导海外民众接受“建构的真相”。在重要的涉华议题上,对视频素材的恶意剪辑、移花接木等抹黑行为层出不穷。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武汉疫情报道中营造阴暗、压抑的气氛,并将反恐演习视频作为“暴力执法”的假新闻予以播出。

二、我国国际传播中的事实核查新闻实践探索

在国内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实践中,CGTN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CGTN在多家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并在发布视频总数、观看总量、订阅用户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在优兔(YouTube)平台的CGTN官方账号下,以相关英文关键词(fact,reality等)搜索相关视频,收集并汇总《真相放大镜》栏目(Facts Tell)视频51个、《就实论事》(后更名为《求实论事》)栏目(Reality Check)视频45个以及其他相关视频,共得到120个样本,发布时间为2019年12月27日—2022年10月2日。

(一)CGTN 事实核查新闻的特点

1. 核查对象:聚焦西方国家和国家间组织言论

CGTN事实核查新闻通常以特定国家的相关言论为对象,少数涉及国家间组织、地区或全球。以西方国家相关言论为核查对象的事实核查新闻达到本研究样本总数的七成,具体涉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北约等西方国家间组织。其中,涉及拜登、特朗普、佩洛西、布林肯等美国政治人物的视频占比达10%。近年来,地缘政治格局震荡多变,国际舆论阵营加剧分化。究其原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机制先后建立,相关军事政治同盟国家与美国关系密切,在涉华议题的立场和舆论偏向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对西方国家的言论展开事实核查,有助于打破反华势力的话语制衡,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 聚焦议题:政治领域占比高,贴合国际时事热点

按占比从大到小排序,本研究时段内的CGTN事实核查新闻涉及政治、经济、自然、科技、文化等五大领域。政治类事实核查新闻占样本总数的80.83%,热门议题为人权、主权、公共卫生事件等。其他政治类议题的事实核查也贴合国际时事热点,如美军被曝在叙利亚盗运石油事件、乌克兰危机等。这与国际上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近年来,国际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一般在政治领域分配更多权重,以加强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3. 叙事特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叙事逻辑

进一步对CGTN的事实核查新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总体叙事强调在具体的事实语境下进行分析。主持人通常在开场抛出一个核心问题,随后结合可视化数据、音频、视频等材料进行论证。视频的叙事逻辑往往以核查对象言论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综合考量其论证材料的真实可信度、态度或立场的前后一致性,并适当使用来自对方阵营的证据,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此外,也有一些视频邀请海外学者、专家、新闻从业者进行访谈,或采用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二)CGTN 事实核查新闻的话语分析

与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核查新闻“只核查客观事实,不表达主观立场”相比,CGTN的事实核查新闻在传达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融入新闻评论的主观性和话语框架。本研究从上述120个样本中,筛选出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排名均为前10%,且涉及三个热门政治议题的4个视频,从文本层面和话语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部分热门议题的样本信息

第一,在文本层面,CGTN的事实核查新闻采用“对西方反击+为中国正名”的话语策略,灵活搭配“话语装置”进行制衡。

福柯认为,对话语形成的分析要从权力关系的战术和策略来着眼,当把话语看成一个策略领域或策略装置时,话语才能成为一种对抗的场所与工具。①Michel Foucault,Dits et Ecrits III(1976-1979),Paris:Gallimard,1994,p.39,p.123.因此,本研究整理出四个样本的词汇分类以考察词汇搭配和话语装置的应用(见表2)。在回应西方媒体的刻意抹黑时,CGTN先是使用相关材料证明对方报道中的不实或错误之处。如样本2针对西方所谓“新疆集中营”的不实报道,主要从信源不可信、信息缺失或错误、样本不具代表性、受访者的极端政治倾向等方面进行回击,进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如样本1引用伊斯兰国家对“中国穆斯林群众各项权利依法得到保障”的积极肯定,样本2引用曾在培训中心接受教育的维吾尔族民众对生活现状的积极评价,为新疆的发展政策正名。而在主动设置议题的事实核查实践中,CGTN灵活设计并应用隐喻、标签等话语装置进行话语制衡。如样本4称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为“政策灾难”(policy fiascos),强调美国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强迫归附”(proselytize),难掩其干涉(interventionism)和侵略(invasion)的本质。

第二,在话语实践层面,CGTN的事实核查新闻采用了许多来自国外信源的具体信息,而且直接引用多于间接转述。

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将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文本互动作用称为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①Julia Kristeva,“Problèmes de la structuration du texte”,Théorie d’ensemble,Paris:Seuil,1968,p.311.,强调互文性是一种动态过程。法国文学史专家安托万·孔帕尼翁进而着眼于“引用行为”本身的改造作用,讨论“引用行为”在新语境中的反响。②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由于考察互文中的交互指涉关系有助于理解话语的内在逻辑,本研究主要关注文本与语境间的互文,以考察信源和转述在话语实践层面中的具体应用。信源(或转述话语来源)可分为具体来源、略具体来源、不具体来源三类,转述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③辛斌:《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对比研究》,《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4期。如表3所示,样本中的事实核查更倾向于采用来自国外的以及信源较为具体的信息。此外,国外信源主要为媒体机构、专业学者和政治人物,还有7.69%来自国外事实核查机构。采用有具体来源的信息既满足事实核查“科学客观”的基本要求,也保障事实核查的逻辑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而采用国外信源可以借助“他者”之口缓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情绪,提高说服效果。

涉及观点表达时,CGTN更多使用直接转述,通过证明不实报道的矛盾之处或言论中的偏见,进一步揭露其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如样本3分别以截图和视频的形式直接引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福克斯新闻(Fox News)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和意大利的城市管理措施的评价,通过对比指出西方媒体面对相同疫情防控措施时的“双重标准”。而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可视化时,CGTN则更多使用间接转述。如样本1整合来自新华社、皮尤研究中心、卡迪夫大学的数据,对比中国、法国、英国、美国的清真寺数量,以支持“中国穆斯林群众各项权利依法得到保障”的论点。

(三)CGTN 事实核查新闻的传播效果

本研究基于播放量、点赞量和评论量三个维度,结合核查对象、聚焦议题、叙事特点,发现CGTN事实核查新闻的传播效果积极,但仍有可提高的空间。

1. 传播效果良好,以中国议题为核查重点的视频获得更高关注

本研究获得的视频样本平均播放量为27612次/条,约67%的样本获得1万次以上的播放量。在播放量超过1万次的视频中,以中国议题为核查对象的视频占比为52.5%,比其在所有样本中的占比高出8.33%。此外,在5个播放量超过10万次的视频中,有4个以中国议题为主要或次要核查对象。本研究认为,以中国议题为核查对象的视频关注度较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受优兔平台本身的推荐算法和机制影响,涉及西方尤其是美国言论的事实核查视频,获得推荐的可能性相对降低。相较于“主动出击”的事实核查,自我澄清式的核查视频获得推荐的可能性更高。二是CGTN的定位和主要用户群体特征。作为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CGTN在优兔的账号内容主要面向对中国资讯感兴趣的外国民众、海内外华人群体等。

2. 内容认同度较好,非政治类与全球性议题类视频更受喜爱

本研究中,约35%的视频样本获得1000次以上的用户点赞,视频的平均点赞转换率(点赞量与播放量之比)为4.89%。点赞转换率较高(高于6%)的视频中,经济类视频虽然传播广度相对较低,但用户对内容的认同度更高。如解读贸易保护主义、介绍上海合作组织的两个视频,均获得了超过8%的点赞转换率。自然类视频中,有关反对日本倾倒核废水、欧洲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视频均收获较高的认同度。本研究认为,借助全球性议题实现有效共情传播,对提升视觉内容的认同度具有积极意义。

3. 用户参与度待提高,内容评论极化现象明显

在整体样本中,仅10%的视频获得1000条以上的评论,视频的平均评论转换率(评论量与播放量之比)为1.81%。评论转换率较高(高于2.5%)的政治类视频占总样本的22.5%,用户多围绕争议性议题发表评论,例如种族平等、枪支管控等美国国内争议性议题。研究认为,这与议题地域性和政治敏感度、用户的态度分化有较大关系。多方力量的联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话语的相对平衡,当所核查事件支持更多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利益诉求时,大部分用户的态度倾向于“认同”。此外,在评论超过1000次的视频中,中文评论的平均占比约为2.3%。当以中国议题为核查对象时,部分视频的中文评论比例上升至5.5%左右。但通常情况下,使用英文进行评论的用户平均占比超过95%。此外,部分视频评论区出现个别使用阿拉伯语、日语、法语等语言的评论。

三、关于通过事实核查新闻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建议

CGTN的事实核查新闻针对西方涉华不实报道进行回击,在双向的信息流动中,表明自身的观点和立场。面对反华言论的无理攻击,CGTN的事实核查新闻通过指出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双重标准”,揭露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借助词汇搭配与话语装置,谴责西方的刻意抹黑与污蔑,以中国话语呈现真相。本文通过研究CGTN事实核查新闻实践,提出通过事实核查新闻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三点建议。

(一)加强事实核查网络的构建,凝聚涉华议题的舆论攻防“合力”

媒体内部要优化事实核查体系的结构,进一步完善核查过程的规范性与可查性,提升事实核查结果的说服力,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与支持;外部要进一步推动媒体机构之间以及媒体机构与专业事实核查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事实核查网络的构建。通过联合编织事实核查的“舆论攻防网”,在重大涉华议题上形成传播合力、提高中国声浪,进一步突破西方舆论围剿,制衡西方话语。此外,具体的话语实践可以延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述逻辑,采用“对西方反击+为中国正名”的话语策略。在满足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更多地对来自国外的、信源具体的信息进行直接陈述。

(二)发掘全球性议题的共情传播潜力,灵活调整非政治类议题的讨论频率

积极讨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数据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不仅有利于扩大传播范围、引发情绪共鸣,还能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构建,引导国际舆论动向。因此,在未来的事实核查新闻实践中,可适当提升全球性议题的占比,充分发掘其实现共情传播的潜力。此外,部分非政治类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传播认同度。因此,本研究认为可综合考虑议题热度、用户范围、文化折扣程度等因素,灵活调整非政治类议题的讨论频率,同步寻找创新性角度,形成并输出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观点。

(三)善用核查对象与受众的多边关系,探索提升“他者”叙事的传播效能

在国际传播中,面对意识形态阵营分化加剧、受众反馈两极化明显等问题,未来的事实核查新闻实践可以挖掘目标核查对象与潜在受众群体间的联系,寻找提升传播效能的“发力点”。当下,海外社交平台屡屡发生刻意针对中国媒体账号实施限制的现象,企图以“虚假新闻标签”的形式引导受众,对中国声音的传播造成阻碍。有鉴于此,事实核查新闻除了采用问答形式,还可多尝试开放的、双向的对话或访谈等形式。

综上所述,事实核查是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实践,也是国际话语博弈的重要信息传播手段。对事实核查新闻的探索和创新,将为我国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制衡西方话语、传播中国声音的媒体新思路。

猜你喜欢
核查议题话语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采用保留被测件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