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针灸学智能+教学培养模式实践 *

2023-10-19 04:53王浩然王松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针灸学针灸教学模式

王浩然 王松鹏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医学教育作为“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大战略的纽带,一手连着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健康中国”,一手连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教育强国”,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中医药工作更是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图中十分重要的一片。

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版”,重点强调“四新”建设,“新医科”便是其中之一。新医科建设的提出,推动了高校医学教育快速变革与发展,为新医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传统针灸学人才培养提出较大的挑战[1]。

针灸是中医防治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具有适应证广、简便廉验、安全环保等特点,为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庞大、实践性极强,能有效搭建教学与临床间的桥梁。然而教材中关于经络循行、腧穴定位等的文字描述较为抽象、枯燥,在刺灸的临床实践操作中又存在一定风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和“以书本为中心”,缺乏互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包括学时在内的多种因素限制,使学生或因文字的枯燥乏味而降低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或在实践过程中因畏针心理而无法提升实践能力。

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智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针灸学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学科顺应时代对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主动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以培养优秀中医药文化传承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并总结报告如下,以期同道斧正。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下,在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人际合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教学模式大变革的新机遇。如何顺应形势,借助信息化手段,积极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成为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环境中,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限制,应用视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教育飞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并行的教学模式和相关课程建设成为金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将各种学习资源有机整合,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利用诸多先进教学理论,改革课堂组织形式,将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在线学习有机结合,将线上教学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突破单一的线下教学的诸多限制与不足,同时也可以弥补单一线上教学模式难以获得即时反馈、难以应用于实践操作课程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3,4]。

为充分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意见要求,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研团队顺应新形势,始终以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和智慧教学资源建设为途径,探索如何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教研团队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快速整合现有资源,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保证学生学习的专注性和学习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点的全面教学。教研团队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法和针灸治疗等理论内容录制成多个时长5~8 min、内容精炼、画面简洁的视频教学资源,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平台上线教学文本、测验及作业、经典针灸案例、现代研究进展等拓展资源,扩大知识深度与广度,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主动拓展学习空间提供支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灸学教研团队还注重对线下学习环境的构建,充分借助智慧教室、实训教室等教学空间,借助“课堂派”智慧教学软件,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大大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并通过线下实操、虚拟仿真等实训教学,以分组协作、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逐渐实现对知识的加工、整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临床能力,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针灸学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医当守医德医风,为师当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学生常怀“医者仁心”,不仅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也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学科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设计中,还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元素。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育人元素。学科通过集体备课,围绕课程思政,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确定了课程思政案例库,对案例导入时机、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等进行了专题讨论,充分注重案例的生动性与思政性,将思政元素与针灸学教学内容结合,与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和有效案例相结合。例如在针灸学教学中,通过老一辈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忘我投身于针灸事业的执着精神和疫情期间针灸专业一线医生的事迹,润物无声地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通过世界对针灸这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的认可,让学生感悟针灸的魅力,增强爱国情怀;通过方舱医院中针刺、揿针等不同的针灸方法的有效应用案例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临床自信;通过针灸学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展示,加强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增加学生的科研兴趣等。通过课程思政的无声融入,使学生信中医、爱中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立德”和“求知”相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体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为新时代针灸人才的培养及针灸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发挥提供良好的助力[5,6]。

与此同时,改革后的学习效果评价更侧重过程性,也使得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过程和结果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体现出金课“两性一度”的特点。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学生成绩等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针灸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互动积极,学习参与度显著提升,成绩稳中有升,普遍认为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且对教学视频的设计、线上线下的答疑互动、学习效果等较为满意。

2 基于课堂派平台的BOPPPS教学模式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学科于2020年开始将基于课堂派平台的BOPPPS 教学模式用于针灸学教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BOPPPS 模型以有效教学设计著称,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反馈,能够为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其实施方法包括: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部分,将各部分的首字母缩写进行组合,简称为BOPPPS[7]。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慧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基于此,充分利用网络和移动端的高效、智能化的“课堂派”“雨课堂”“学习通”等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应运而生[8]。

“课堂派”是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在网页和手机上操作,不需安装APP,不受操作系统限制,将传统的课堂讲授、PPT 展示等与师生互动无缝对接,可同时应用于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移动端微信,能够通过各种在线课堂管理工具,实现教师对课堂的随时掌控。经实践,其能灵活实现线上与线下两个教学场景的无缝衔接,具有强大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管理功能,能够成为BOPPPS 教学模式的有效辅助工具[9,10]。

如:在针灸学导学部分,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将小说、漫画、武侠影视剧片段及真实临床案例等相关内容,提前发布在课堂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布置思考题、发布导学视频等,让学生主动了解本节课相关内容。同时,学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课堂派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学习,还可以通过发帖、私信等方式跟教师进行即时的交流互动,不仅能改善单纯线下学习的单调乏味,还能及时与教师沟通,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问。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预判,在课前通过课堂派发布习题、问卷、分组作业等让学生进行互动测试,对学生前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以便对教学目标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

参与式学习是BOPPPS 模式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派的辅助作用在这部分也尤为突出。无论是多媒体展示,还是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或是开展课堂讨论,均可借助课堂派平台完成并获取即时反馈。如课堂派的随机提问、抢答等互动工具以及词云等统计方式,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创设开放、灵活的教学环节,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还可以结合网络数据分析,对互动数据进行管理,随时通过数据反馈掌握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在线上线下同步答疑解惑,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

课堂结束后,教师可将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的梳理总结和供学生学习的视频、PPT 课件、图片、文本和网页链接等学习资源一同发布在课堂派,帮助学生自主复习。同时,通过课堂派即时发布有针对性的随堂测验、布置分组讨论或论文撰写作业,或要求学生课后提交相关操作视频,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课堂派私信功能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也可通过作业点评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并可通过课堂派的评论数,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督促。课堂派中学生的表现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

3 采用虚拟仿真教学实训

传统针灸学教学存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在掌握经络腧穴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是针灸学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实操课程不能反复练习的不足,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处理的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创建针灸标准化数字人体,研发了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处理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系统模拟了晕针、滞针、断针等9 个场景,提供训练、练习、考核3 个模式,分别从现象、处理、原因、预防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针刺异常情况的能力,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对生命的敬重和无菌意识的养成。学生可在电脑端、移动端或者VR 端进行操作训练。电脑端:在页面点击在线实训或者离线实训进入虚拟实验进行操作;移动端:在手机上下载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处理的虚拟仿真实训APP;VR 端:在佩戴好VR 头盔后,使用交互手柄进行虚拟实验操作。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处理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新型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且其安全性高,可反复操作,学生可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规避了医疗风险,弥补了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的不足。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等重要战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全世界迎来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为新医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针灸学教育要借助科技革命的东风,扬起新时代的风帆,使古老的瑰宝焕发新的活力;要积极适应智能化趋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主动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顺应时代对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课程应用智能+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融入课程思政,使用课堂派智慧教学平台,借助BOPPPS教学模式,丰富了针灸学教学手段,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3年实践,获得“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荣誉,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处理的虚拟仿真实训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新医科背景下的针灸学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针灸学针灸教学模式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