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研究

2023-10-19 03:01蔡琬琳刘慧倩王琳玉
亚太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贸易

蔡琬琳 刘慧倩 王琳玉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国于2009 年7 月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意味着以交易媒介职能为起点,中国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承担结算货币职能,不仅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有助于促进贸易的便利化发展,倒逼国内相关改革。此后,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迅猛。2022 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0.51 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7.92 万亿元、2.59万亿元①。然而,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等国际货币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2022 年12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所占比重为2.15%,排名第五,位居美元(41.89%)、欧元(36.34%)、英镑(6.08%)、日元(2.88%)之后②。可见,积极贯彻“本币优先”原则,加强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依然任重而道远。在此背景下,寻找改善网络外部性问题、强化人民币结算货币职能的新渠道尤为关键。现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生态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深度融合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释放数字创新活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关键在于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其渗透性强、覆盖性广、创新性高,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因此,数字生态建设是否能够赋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渠道,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影响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因素较多,存在综合性和复杂性。早期经典文献,例如Grossman 法则(Grossman,1973)、Mckinnon 假说(Mckinnon,1979)等,是探究国际贸易中影响结算货币选择因素的逻辑起点。之后的学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微观层面,已有研究通过构建厂商决策模型——企业预期利润最大化模型、讨价还价模型、市场份额模型,指出影响因素包括出口产品需求弹性、预期利润、预期成本、贸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公司的规模以及贸易商品的市场占有率等。在宏观层面,通过构建货币供给冲击模型和汇率波动模型进行研究,认为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规模、贸易地位、货币供给的波动性、通货膨胀水平、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汇率波动幅度以及汇率制度选择等。此外,鉴于企业在微观层面的决策也可能会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Gopinath等(2010)在微观模型中融入了宏观经济变量,并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

自2009 年以来,众多学者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研究大多从国家层面进行考察,一般认为经济实力、贸易规模、人民币升值预期、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会显著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通货膨胀水平则会抑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李波等,2013;庞岩和卢爱珍,2017)。除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一般性因素外,也有学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邓富华和霍伟东(2017)、王珊珊和张晓倩(2019)运用Heckman 两阶段选择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指出,自由贸易协定会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并能有效填补中国制度环境的不足,推动中国与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者则明确了货币互换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正向影响,并指出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有助于促成货币互换协议。邓富华等(2018)基于中国与178 个国家或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双边政治关系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指出双边政治关系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促进作用,但地理距离会减弱这种积极影响。苗艺馨和王婧溢(2021)在引力模型中加入了制度水平,证明制度水平会通过贸易流和资本流两种传导机制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生正向效应。Cheung等(2021)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会显著影响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人民币作为一种后崛起的国际货币,本质上是市场需求与政府供给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的国际公共产品。因此,从国内省际层面考察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因素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省际层面分析地区发展差异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的文献,重点关注了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霍伟东和邓富华,2015)、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苗艺馨,2019),尚未有文献考察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数字生态是数字时代下,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社会经济主体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技术进行连接、互动与融合,形成围绕数据的流动循环、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③。邱泽奇(2022)认为,数字生态是考察经济社会数字化变革的重要理论视角。目前有关数字生态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对中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现状的探讨上(王娟等,2022;乔天宇等,2022),较少关注数字生态的赋能功能。然而,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是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前提,属于数字中国的“硬件”(李昊林和彭錞,2022)。因此,充分挖掘数字生态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保障、驱动和赋能功能,强化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内生性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字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0 年中国31 个省区市的数字生态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④,同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等考察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本文将数字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机结合,解读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从数字化发展的视角拓展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效路径的认知。第二,本文从数字生态的本质内涵和基本架构出发,构建数字生态评价指标,对中国各省区市2011—2020 年的数字生态水平进行测算,以便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第三,本文重点关注数字生态的“赋能”功能。从国内层面考察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既填补了有关数字生态“赋能”功能相关研究的空白,也是在数字化改革趋势下,对“人民币结算货币职能”相关研究的拓展。

二、理论分析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主要受到企业话语权与议价能力薄弱、金融机构服务便利化程度不足等问题的制约。而数字生态建设能够助力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数字主体,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对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合作、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率存在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企业在贸易结算币种选择方面的话语权、提高金融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的便利程度,从而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数字生态建设能够提升企业在贸易结算币种选择方面的话语权。通常来说,在对外贸易往来中,企业凭借高技术含量、高度差异化的产品能够享有结算货币的选择权。McKinnon(1979)指出,差异化程度较大的产品,在进行贸易时多以本国货币(即生产者货币)计价结算;而同质性较高的产品,由于高度竞争性的特点,在进行贸易时多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通常是美元)计价结算。张明等(2022)通过企业调研的方式,印证了高技术产品对人民币结算比例的重要影响。数字生态建设能够为企业创新升级提供宏观指导和技术支持(李义平,2017),一方面,借助良好的数字生态,企业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地洞察市场上的核心需求,还能够提升其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运营模式,提高产出(Pan等,2022)。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数字生态有助于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优化企业间的合作流程。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Cohen 和Levinthal,1990),数字生态的高渗透性,能够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创造更完备的条件(肖旭和戚聿东,2019),使得企业间合作的潜力进一步释放。

第二,数字生态建设能够提高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便利化程度。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影响较大。良好的数字生态能够激励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王诗卉和谢绚丽,2021),为其金融创新提供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有助于构建更加智能的数字金融模式(温博慧等,2022),倒逼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带动金融机构服务便利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良好的数字生态能够推动金融机构精准匹配供需,降低服务成本。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服务更加智能化,通过对数据的使用和处理,在大幅节约用工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识别并精准匹配不同金融服务需求者的偏好,降低了信息搜集成本、决策成本以及风险成本等(孙灵燕,2023)。另一方面,良好的数字生态能够推动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Gomber 等,2017)。同时,通过更加有效地整合各项资源,能够提高其服务效率(王勋等,2022),进而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图1 数字生态建设赋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分析

三、数字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测算与分析

(一)数字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中国各地区数字生态的发展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本文综合已有研究,结合数字生态的定义,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基于数字生态的本质内涵和基本架构,构建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普及、数字化创新发展的3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和21 个三级指标的数字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指标构建依据如下:首先,数字化基础设施指标。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当于数字经济社会的“大动脉”,是数字生态形成的重要前提。作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若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各数字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充分有效的互动。因此,该指标能够评估各省区市数字生态建设的基础条件。其次,数字化应用普及指标。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这一战略部署,中国要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因此,数字化的应用普及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真正体现。若不能在各种场景中实现数字化应用,那么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无法得到充分证明。因此,该指标能够全方位反映各省区市建设数字生态的发展现状。最后,数字化创新发展指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创新赋能。因此,该指标能够反映各省区市建设数字生态发展的潜能。上述指标的构建符合数字生态建设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和高创新性的特点,涵盖了各省区市数字生态建设的基本方面。21 个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国泰安数据库。

图2 数字生态指标体系

(二)数据处理

本文对中国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三个地区以外的31 个省区市2011—2020 年的数字生态水平进行测度。由于三级指标性质不同,其量纲和数量级有所差异。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再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为80.72%(见表1)。说明前三个主成分已包含了原始指标近81%的信息量,解释力度较强,故可以用F1、F2、F3 三个主成分代表原来的21 个指标,三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见表2。

表1 协方差矩阵特征根及贡献率

表2 主成分的载荷矩阵

表3 2011—2020 年中国各省区市的数字生态水平综合得分

最终,根据3 个主成分得分以及各自的贡献率,可以得到数字生态水平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三)中国各省区市数字生态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将相应指标代入公式(1),可以得到2011—2020 年中国31 个省区市的数字生态水平综合得分。数值越大,意味着该省份的数字生态水平越高。具体来看,在这10 年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的数字生态水平始终处于中国排名前5 的高位,而宁夏和西藏的数字生态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始终处于中国排名的最后2 位。

从区域分布看,中国数字生态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见表4)。首先,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的数字生态水平超过中国整体的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依托技术创新、人才储备、政策支持以及地理区位等优势,成为数字化创新资源集聚地,其数字生态建设具有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的特点。其次,长江中游、西南地区以及黄河中游地区的数字生态水平虽然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但自2014 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最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数字生态发展较为落后,总体水平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这是囿于东北和西北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化人才和技术供给等都相对薄弱。2011—2020 年,中国数字生态水平的极差不断扩大,最高与最低的地区差距扩大了125.88%,说明中国的数字生态格局显现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从近三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生态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2018—2020年,数字生态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增长率相对较低,而数字生态水平较低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增长率相对较高。也就是说,自2018 年起,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数字生态水平提升较快,这两个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表4 2011—2020 年中国整体及八大经济区域数字生态水平综合得分均值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为了验证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本文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RCTS)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其每年度的累计金额进行衡量。选取数字生态水平(DE)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使用前文所构建的数字生态指标体系进行测算。此外,为避免因遗漏变量产生的偏误,本文将贸易开放程度(TO)、金融发展水平(FD)、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IS)、地方政府干预程度(GI)设定为控制变量。使用当年外汇均价换算的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重作为衡量贸易开放程度的代理变量,使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之比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借鉴徐敏和姜勇(2015)的做法,使用公式(2)对各省区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进行衡量,选取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

(二)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赋能作用,本文最终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见公式(3)。

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α是截距项,β表示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际影响,νi和μt分别代表省份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残差项。

(三)数据来源

中国于2011 年起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地区范围扩大至全国,同时考虑到样本连续性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2011—2020 年31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各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如表5 所示。

表5 变量及数据来源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本文运用stata 16.0 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首先,分别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并通过Hausman 检验,证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其次,为了使回归结果更加稳定,我们将数字生态水平(DE)作为基础变量,再依次纳入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 所示,其中模型(1)~(5)列显示了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6)~(10)列显示了控制时间和省份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最后,通过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强烈拒绝无时间效应的原假设。因此,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有效。

模型(1)和模型(6)为仅将数字生态水平(DE)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所得的结果。结果表明,数字生态水平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能够有效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模型(2)~(5)和模型(7)~(10)是在回归方程中依次加入控制变量贸易开放程度(TO)、金融发展水平(FD)、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IS)和地方政府干预程度(GI)后所得到的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加入上述变量后,并未改变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的方向及其显著性,核心解释变量DE的估计系数始终显著为正,回归结果稳健可信。

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贸易开放程度(TO)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贸易开放度的提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水平(FD)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也能够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IS)和地方政府干预程度(GI)的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现阶段,二者并未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生重要影响。

(二)进一步分析

1.长期效应检验。考虑到建设良好的数字生态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可能具备长期特征,本文使用数字生态水平的滞后项(DEit-n)进行回归估计。考察长期效应的模型见公式(4)。

表7 中的结果显示,数字生态水平滞后一期至三期,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影响系数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效作用具有持续性,在长期依然存在,且滞后时间越长,估计系数越大。这表明数字生态建设的增效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原因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网络效应。随着数字生态建设赋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持续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便捷程度也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从而产生网络效应,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这一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并未出现明显改变,说明回归结果稳健。

表7 长期效应回归结果

2.面板分位数回归。为了反映解释变量DE在不同条件位置上影响的差异,本文建立面板分位数模型,对不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水平下数字生态水平的边际效应进行估计。构建的面板分位数模型见公式(5)。

表8 报告了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分位点上,数字生态水平的系数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数字生态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果与前文一致。此外,通过观察各个分位点上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随着分位点的增加,数字生态水平的系数逐渐减小。这意味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生态的“增效”作用反而较小。原因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小的省份,可以借助数字生态水平的提升,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环境和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空间。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达到一定规模的省份,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业务运行及发展机制,其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边际作用较小,此时,国家宏观层面的因素更加重要,如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贸易规模、人民币升值预期等。

表8 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分位数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数字生态的本质内涵和基本架构出发,构建了数字生态指标体系,对中国2011—2020 年31 个省区市的数字生态水平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并实证考察了数字生态建设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从而为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体系提供了事实依据。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中国数字生态水平在2011—2020 年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省际数字生态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沿海地区数字生态水平超过中国平均水平,长江中游、西南以及黄河中游地区的数字生态水平虽然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但自2014 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数字生态发展仍然较为落后。而且,中国数字生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加剧,显现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其次,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生态建设能够有效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存在,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同时,面板分位数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生态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变化,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提高,数字生态水平对其正向影响呈现弱化的趋势。最后,贸易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也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积极影响。

(二)政策建议

第一,应根据地方禀赋结构,因地制宜地设计数字生态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于沿海地区,应不断优化完善制度设计,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为数字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东北和西北地区,国家的财政补贴应有一定倾斜,可通过专项基金等方式为大数据中心、5G 基站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扶持,同时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共享与合作。

第二,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数字生态建设的赋能功能。对于政府而言,一是激励企业在跨境贸易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可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提供补贴。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领企业依托数字化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对照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产品差异性,进而提高企业的谈判优势。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加强对数字生态赋能功能的认识,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科技创新,争取凭借高技术含量、高度差异化的产品,提升企业对结算币种选择的话语权。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应更加积极地响应政府政策,结合自身需求,有意识地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应加强数字生态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环节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应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简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流程,补足自身供给短板,提高结算效率。另一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和已有优势,做到以数字驱动、以科技赋能,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场景,逐步培育市场主体的人民币结算习惯。

第三,应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福建、浙江、北京、海南等数字生态建设的优势片区,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字人民币币值稳定、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强的优势,提高贸易结算的便利化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借助数字人民币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方式,为人民币跨境清算结算体系创新支付渠道。

注释:

①参见: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2023-01-10[2023-01-30].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4761016/index.html。

②参 见:SWIFT RMB Tracker.Monthly reporting and statistics on renminbi(RMB)progress toward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R/OL].2023-01-18[2023-01-30].https://www.swift.com/our-solutions/compliance-and-shared-services/business-intelligence/renminbi/rmb-tracker/rmb-tracker-document-centre?tl=en。

③数字生态定义可参阅: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21数字生态指数总指数篇[R/OL].2021-10-16.http://digiteco.com.cn/api/content/files/1661578684.55151442.pdf。

④本文构建数字生态指标体系所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更新至2021 年,但其中部分数据,如北京大学普惠金融指数报告目前只更新至2020年。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11—2020 年。

猜你喜欢
跨境人民币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怎样认识人民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