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理论、方法与途径

2023-10-19 12:45沈全
理论观察 2023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

沈全

摘 要:产教融合下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需要主动适应现代育人新要求,职业导向是基础,与专业教学互融,开展企业与高校“双元育人”,创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机制,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人才的综合培养。本文以“产教融合”现代育人新模式为背景,分析产教融合思政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凸顯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实践教学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精神实质,探索在此模式下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7 — 0145 — 04

产教融合是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治理实践过程中的产物,作为职业教育创新性制度,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发展经济的战略要求,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过程。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成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要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新法对产教融合中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1]。2022年5月1日,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从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到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从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与税费优惠等政策激励到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创新,对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既要明确政治目标、道德目标,也要关注职业目标,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及理念更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时因事而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和载体。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及特征

产教融合是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有助于企业等社会主体解决人才定制和人才发展问题,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产教融合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科学与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构成的综合素养和行动能力两大部分构成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的方向。产教融合将讲授性的学习与专业技术实践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跨越了院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边界,学习内容灵活,注重实践教学。但是,企业在对学生的专业度认可的同时,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非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学生只有政治观、价值观正确,才会有正确的立场,对事物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落实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相结合。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基于学生专业,结合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设置思政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产教协同育人的结果。产教融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不仅仅依托学科知识,而且将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融合,课程实施的主体把企业作为课程实施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到与学校教育同等地位,由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不再是由高校一方来完成,而是根据高校的育人特点和企业的岗位需要进行整合。产教融合的企业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精神认知、习惯培养和价值塑造会认为这是学校的工作。产教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目标就是协同学校与行业企业,重构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目标与任务,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产教融合”模式下要求大学生就业即上岗,在这一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思政教育环境更开放、复杂,面向更广泛而复杂的主体,从以往较单纯的学校教学辐射到行业企业多个领域,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受限于场地、经费、机制等原因,校园中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是让学生参观纪念馆、搜集资料开展演讲等活动,仍是以讲授为主,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脱节。产教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企业、行业、市场等要素,在工作场域中完成企业、行业强调的“职业性”,在学校场域完成教育“专业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标准,在学校场域和工作场域的交互作用下完成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由此,产教融合下的思政实践教学具有情境性、生成性和实践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缺一不可。

二、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困境及成因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变化,进一步优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上应当是职业技能提升与立德树人相协同,具体途径方面需要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实施主体方面校企“双元育人”,效果评价则要求把握学生技能掌握和思想成长的全过程。据此考察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施效果、育人主体能动性、教学对象反馈,以及评价激励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环境转换对实践途径的新挑战

是否具有爱岗敬业、诚信服务的意识,能否适应工作环境,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等,这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旨在推动课内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启发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体验式认同,目的是学生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但校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往往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没有层次性。“产教融合”机制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再是要求简单的校内管理,学生专业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像在学校里有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学课堂的延伸,校园中常规的思政教育社团活动无法在企业开展,加上企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无法真正保障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又难以在实践场景和实践活动中来组织或保障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用人单位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操守、应变能力上的期望与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有一定差距,人才供需无法有效对接[2]。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在学生学习环境转换后游离于职业教育的核心之外。

(二)资源共享虚化导致主体动力不足

基于学校教育开展的思政实践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行业企业的缺位,产教融合的基础是“共享”,产教融合模式是整合各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并实现优势共享,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协调解决各主体发展中的问题,充分提高发挥各方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各方主體可以在协同发展中受益,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主体日益复杂化情况下[3],大学生转化为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其学习环境被企业严格的管理及与同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取代。企业要求学生能够一岗多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生在没有社会经验的情形下,较早地接触到企业和社会,能否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在进入企业之后受到一些负面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行为判断出现偏差,给学生原本的价值选择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学、学成后会给自身及社会带来什么帮助,会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较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所以产教融合需要思想理论的价值引领。但是,由于学生实习期较短,顶岗实习阶段企业主要从专业能力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企业认为是学校的工作。企业需要通过分析产业发展,把企业文化和理念引入到课堂、引入学生实际工作中。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信心,引导学生适度参与、讲解和剖析真实案例,又让学生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中感受企业文化的价值。

(三)功利化定位引发行动者职能偏移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源于校企合作育人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双方对合作的合法性判断、校企之间“协商性交换”的过程,以及校企合作规则的构建过程等因素[4]。校企合作问题凸显,在于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企业因为缺少人员干活,借产教融合的政策,将学生变成了纯粹的打工者;产教融合实践中企业的职能定位与学生角色扮演的差距,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实习实训时间的安排和质量控制等存在矛盾。校方因为就业的压力,不敢过多干涉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暴露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协同性。受传统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对未来的工作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很多学生没吃过苦,没有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到企业实习后,发现工作环境不如想象中体面,工作待遇不如期望中高,没有社会存在感,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教育资源储备及更新不足,企业需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创新型人才得不到满足。如何激发主体合理需求、积极建构主体的认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知识传授与社会价值引领之间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四)结果评价导致育人过程质量监控缺失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绝大多数高校参照在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让学生自行组队或独自完成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报告给出期末实践课的成绩,普遍沿袭了理论教学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是否在规定学时内开展实践教学为依据,对实践教学参与组织及实践教学的达成效果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更为关注最终的结果,强调访谈实录、调研报告等完成的质量好坏,而忽视了对实践过程的考察,即学生能否真正从中获得知识、能力、素养的增长。企业对员工进行评价的过程,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学校则由于“鞭长莫及”,更难于将思政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评价体系,导致思政课实践教育过程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甚至出现空白。即使有评价体系,也无法结合产教融合“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与设计定位不清晰,忽略了在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中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质量的考评,在工作环节是否获得了成长,没有明确的、规范的针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无法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察。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实施路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包括教材、课程、老师、场景等,是一个体系化科学化的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教育部“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推动思政教育相关机制制度建设。加大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建立相应评审和绩效考核措施。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过硬、师德过硬的思政教师人才队伍和“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5]。围绕思政教育改革,对标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思政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榜样示范积极引导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共同开发思政实践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于产教融合的全过程,使学生懂得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受限于场地、课时等各种因素,很难真正直接接触社会。产教融合体制下,学生可在大学阶段提前进入企业实习,

而具有实际生产环节的教学,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环节的缺失。在现实中,企业以盈利为根本,在教学环节中更重视专业技术的培训,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往往被忽略。学校与企业制定的培养方案也鲜有将学生的道德发展纳入到培养体系和考核体系当中,使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校企双方忽视。

学校开设的许多课程内容和实操训练项目,并不是直接来自于企业生产标准、操作指导书和行业技术要求。思政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大多数也是闭门造车,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定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标准相互参考,与专业知识、

岗位要求相互支持,与教学过程相互对接,才是一种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不仅是把专业课开到企业中去,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延伸到哪里,全方位不间断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价值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情怀,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思政课教师可以与专业课教师一起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不同专业特色、企业文化的展现,了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设计思政课实践体系,将企业标准总结和提炼出的职业素质纳入教学培养目标中。

产教融合需要形成校企内部工作机制的协同与融合[6]。思政课实践教学寻找企业实践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在校园中进行理论传播,企业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专业技术指导,也要负责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思政课教师配合企业导师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开放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把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同步培养人才专业知识与内在素养,这样企业既能够招聘到满足其条件的准员工,学校又能从这种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整体受益。

(二)打造“工匠之师”专业化队伍

目前,“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更是没有达到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产教融合中学校一方的带教教师基本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师缺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企业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沟通也不完全顺畅,遇到思想问题,难以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思政课教师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思政课教师只在课堂讲授,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少之又少,对于学生的实训状况更是不了解,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导致授课内容相对专业课知识是简单植入,思政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辅导员虽然与学生接触较多,但大多不直接担任课程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日常工作的繁忙受到影响,也多限于校内。这使得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不尽如人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融入了目前市场发展的需求,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与教学平台,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教师团队,打造一只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企业实习导师共同组成的“工匠之师”专业化队伍是重要一环。学校可以安排思政老师作为带教老师到企业去学习,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关注专业教育,在教学中应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设计专业知识与之契合,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责任意识等。思想引导不能仅依靠学校老师,还应从企业中吸纳高精尖人才出任兼职老师,或者实习导师,为学生展示企业文化,传承职业精神。只有组成专业化队伍,才能运用好教师的专业能力,既能够增加教师的“量”,又能改善教学的“质”,激发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育人环境里的各种因素,实现“产教融合”全员式协同育人。

(三)完善產教融合思政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企业对员工除了具有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外,还会考察员工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作为选取人才的重要条件。有的高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对企业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没有科学性、系统性,更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能够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能力,是否具备积极良好的职业心态,是否有行业发展的职业素养。产教融合机制下评价体系的设计,除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考核,职业道德评价也应是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应这个变化,实践教学评价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纳入多元化评价主体,细化教学任务和评价目标[7]。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云平台,在学生校内实践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合理设计更加灵活和弹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在实习实训中用网格化的方式进行管理,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整合与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应结合实践实训与岗位技能要求,设置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劳动纪律、实习实训要求、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岗位职责、综合技能等,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评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能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传递导向性信息,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形成能彰显产教融合的个性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评价内容应结合行业人才需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设置与时代发展和现代企业转型紧密衔接,以及与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就业等实际情况密切相联的目标和任务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将思政教育注入到产业化发展的全流程体系中,促进人才成长和企业成长有机融合,提高就业适应性。

〔参 考 文 献〕

[1]班娟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N].经济参考报,2022-05-19(007).

[2]杨士连,于泽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成的机理与实践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

(02):53-58.

[3]陈建名,刘雪玲.产教融合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

(03):102-105.

[4]索凯峰,盛玮.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J].高校教育管理,2014(01):

54-58.

[5]沈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156-159.

[6]贺书霞,冀涛.从“合作”到“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1):5-10.

[7]李婷,徐乐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4):21-27.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