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地方产教融合共育康复人才的研究

2023-10-20 06:47程妍张光宇夏帆王忠磊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产教康复技能

程妍,张光宇,夏帆,王忠磊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化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四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模式正是有效保障人们健康的“有力守卫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需求为例,在我国,以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的人口老龄占比数在全国排序中均靠前,而西南地区属于康复医学起步较晚的地区,这显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康复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值平均为70人/10万人口,我国只有0.4人/10万人口。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康复技术人员缺乏约30余万人,人员数量缺口巨大[1]。因此,我国亟需通过多元化培养、多种途径,迅速地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复合型康复专业技术人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各地区的高职院校积极寻求产教育人的新模式。产教融合作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手段[2]。我校以重庆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康复事业发展。笔者进行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产教融合育人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总结。

一、地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康复治疗师,其岗位职责是执行康复治疗处方,对各种常见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选择适宜的康复治疗技术开展治疗和训练。由于行业企业参与不够,导致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的弊端较突出。

(一)课程设置与岗位需要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在不断更新、完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高职院校在设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时,以医学教育的模式为依据,导致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滞后于临床实际。

(二)实践教学与职业运用脱节

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操作,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的形式多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摩练习”,最后,学生仅仅完成某个具体的实践项目,达到的效果是“会做”,而不是“会用”,学生无法做到“懂知识到会技术再到精技能”。同时,校内实训基地缺乏职业技能操作及运用的真实环境,导致学生的职业岗位过渡期较长,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

(三)教师能力与人才培养脱节

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到学校,在实践能力上存在短板。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教学之余的进修、短期培训、临床顶岗为主,时间固定、形式有限,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滞后,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育康复人才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行业企业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 人才培养模式

“产”是指产业,“教”是指教育,“产教融合”指的是以学校师生为主的内部主体和以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人员为主的外部主体的主要涉及利益主体,按照政府主导型、行业组织型或市场主导型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合作。同时,产教融合也是职业教育和产业间在信息文化与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模式。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要使高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

(一)有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责任。在产业技术革命不断创新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是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面临的重大问题。人才的培养由“数”到“量”的转变,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重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重技术、重能力、重实践“手上功夫”的专业。企业都想招聘“招来即用”的人才,不想多花费用花时间再去培养“新人”。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直致力于积极为对口企业输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能加速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有利于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搭建起了医院、企业以及机构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产教融合有利于医院、企业、机构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为行业、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优化教学结构,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训课程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医院、企业、机构去进行实践,以此加深对临床康复的临床思维、工作流程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了解,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有利于提升地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办学特色是体现自身竞争力的金标准。我校充分利用周边综合医院、康复机构的技术和资源,搭建多方合作育人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内涵建设,让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应社会所需[4]。与市场接轨意味着高职院校能获得稳定的、高质量的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同时,与市场接轨还能使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提高[5]。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能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三、构建创新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积极与邻近综合医院康复分院、康复机构落实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产教融合育人,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邀请合作企业共建康复治疗技术示范专业,共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双基地,合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师资互派互培,从根本上解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人才。

(一)共建康复治疗技术示范专业

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围绕“产教融合、三段递进、多元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6]。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枢纽。产教融合型的课程改革应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区域发展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应精准对接岗位能力标准。高职院校要将课堂与实训、理论与技能结合起来,引进真实的案例,将课堂思政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转为主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共建实践教学双基地

企业和学校在校内共建康复实训基地,主要通过增添设备、改善场地条件、优化布局、美化环境、拓展功能,完成提档升级,培养学生具备康复职业的基本能力。高职院校在医院和各康复机构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能面向功能障碍者提供真实的康复服务,又具备培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条件。校内外实践教学双基地能为“三级实践技能”提升和开展多元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四)合作开展教学改革

图2 三级技能目标与内容

我校建立了校院企合作的联合教研室,并组建了相应的课程组共同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建设课程资源。此外,我校还开设了特色课程,编写了特色教材。合作企业与我校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及课程质量评价,开展“单项技能、组合技能、综合技能”三级实践技能提升和订单多元人才培养。

(五)共同开展师资培养

学校从合作的医院及企业中遴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将其聘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工作、教学见习、实习带教、技能竞赛指导。专业教师进入医院及企业进行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活动,提升岗位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会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必须“走出去,看出去,练出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7]。目前,高职院校要与地方有影响力的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构建地方产教融合共育康复治疗人才培养体系,与合作企业一起打造产教融合办学品牌。近两年来,我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性的育人体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我校学生近两年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5%,用人单位满意度良好。

猜你喜欢
产教康复技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