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张越

2023-10-20 13:47
郭沫若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诸子郭沫若学术

诸子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30年代,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嵇文甫、杜国庠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曾涉及诸子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抗战时期,郭沫若的诸子学研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诸子学研究方面占有重要位置。郭沫若的诸子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人民本位”作为评价诸子的重要标准,如他在《十批判书》中所言:“批评古人,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须得十分周详,然后才不致有所冤曲。法官是依据法律来判决是非曲直的,我呢是依据道理。道理是什么呢?便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这种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 一直以来,人们对郭沫若诸子学研究中的“人民本位”说,以及依照这个“判决”标准所作的诸子学研究的观点评价各异。肯定者认为郭沫若的诸子学研究顺应了20世纪初“新史学”所倡导的“民史”书写观念,“人民本位”即体现了“眼光向下”的革命史叙事宗旨;也有人认为“人民本位”说融汇了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批评者则对郭沫若的“人民本位”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郭沫若绝对化地使用“人民本位”说的标准去判断研究对象的“善”与“恶”,并以此对相关学说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下结论,有较为明显的片面性,并且,“人民”这个概念并不完全是阶级概念,“人民本位”说本身的指代相对模糊,运用到诸子学研究中尚需考虑到更多其他因素。在郭沫若研究更趋客观的当下学术语境中,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再对郭沫若诸子学研究作进一步探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姚海涛教授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思之有得——郭沫若的荀子研究平议》简要梳理了郭沫若荀子研究的过程、研究立场和思想特点,总结了郭沫若涉荀研究的主要创见及其对当今荀子研究的学术启迪。作者评价郭沫若涉荀研究“可谓树起了民国荀学研究的一面旗帜”,“较之一众民国荀学研究者具有突出的先锋性与人民性,树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荀学的一个典型”。杨胜宽教授的《申不害主“术”是非论——兼评郭沫若对申不害的批判》主要讨论申不害主“术”的思想渊源和申不害“术治”思想的主要内涵,文中认为郭沫若对申不害“術治”思想“持几乎全盘否定的批判性评价态度”,“是不够客观公允的”。作者就此指出:“先秦诸子各家的思想,无论是人民本位,还是国家本位、帝王(人主)本位,没有哪一家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只不过在如何适当平衡国与民、君与民的利益关系上,各自提出的基本主张和实施策略有所不同而已。”这两篇文章,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更大兴趣和更多启发的是,同为探讨郭沫若的诸子学研究,两位作者在不同的问题上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就后者而言,本刊欢迎并提倡学术批评,具体到郭沫若研究,以学术为本位的学术批评和讨论,同样是促进郭沫若研究的重要环节,而本栏目发表的另一篇文章《“破立两难”与“进退维谷”:沈长云先生古代社会形态理论重构与古史体系重塑》,也是一篇具有较强批评力度之作。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被压制的中国古代不存在奴隶社会之说强势反弹,以致形成了“力挺”此说的所谓“无奴派”。周书灿教授的这篇文章,对“无奴派”的重要学者之一沈长云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建构和古史体系重塑”以及“中国古代没有奴隶社会”说提出了商榷意见,并认为“无论在史料运用和理论概括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均未超越20世纪50年代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学术前辈的学术水准和高度”。“有奴”“无奴”之争,涉及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但是郭沫若等前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不应被忽略,反而更应该认真地从中汲取其真知灼见。

猜你喜欢
诸子郭沫若学术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先秦诸子谈大小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反七步诗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