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黏土边坡滑坡治理中预制桩的应用分析

2023-10-22 10:54崔世敏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9期
关键词:滑力抗滑桩桩体

崔世敏

(山西省交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程科技的不断进步,公路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但由于公路工程线长面广、地质多变,施工中难免会遭遇红黏土等不良地质,工程特性较差,极易产生路基边坡滑坡病害。传统边坡滑坡治理通常采用现浇抗滑桩技术,不仅施工工艺复杂、工期长,并且会对原始土体造成破坏,存在较大局限性[1-3]。为此,该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预制桩加固工艺,以期能有效提升红黏土边坡稳定性,达到预期边坡滑坡治理效果。

1 边坡土体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该工程路基边坡滑坡区域分布大量红黏土,此类土体含水率高、孔隙比大、稳定性差。在滑坡段现场提取土样,根据现行《土工试验检测技术规程》相关规定实施力学性能检测[4]。对各土层土样实施直剪试验,得到各层土体在法向应力依次为100 kPa、200 kPa、300 kPa、400 kPa 条件下,不同含水率下土体峰值强度剪应力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峰值强度剪应力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

根据摩尔-库伦理论公式(1)能够看出,土体抗剪强度与内摩擦角、黏聚力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显示,红黏土力学性能与土体含水率有关。

式中,τ——土体抗剪强度(kPa);σ——内摩擦角(°);c——黏聚力(kPa);φ——垂直压力(kPa)。

通过直剪试验测得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含水率下抗剪强度指标

2 滑坡稳定性分析

现场测得该工程路堑边坡高40 m,滑坡顶与边坡顶部高差为26 m,滑坡滑动面近似于半径41.6 m 圆弧,边坡破坏长度达56 m。根据路堑边坡滑坡实际情况,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按照含水率差异实施土层划分,构建1 ∶1 边坡滑坡模型[5],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滑坡几何模型

边坡滑坡会导致边坡滑动面产生剪切破坏,原始土体抗剪强度逐渐降低,但当其滑动位移小于强度下降临界状态时,始终认为未达到极限,土体抗剪强度仍旧能够按照表1 中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并以此值对边坡滑坡稳定性实施计算,详细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边坡稳定性指标

通过表2能够看出,该路基边坡现状安全系数为1.25,滑坡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现场调查发现,该滑坡体后缘位置存在大量细小裂缝,若遇降雨天气,遇水渗透会显著增大滑坡自重,导致下滑力急剧增加,并且雨水沿表面裂缝进入滑动面,使内部土体软化,从而造成滑坡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亟须对边坡实施加固处理。根据该工程滑坡实际情况,经综合研究决定,采用预制抗滑桩加固方案。

3 治理方案

3.1 预制抗滑桩的设计

预制抗滑桩选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实心方桩,桩长20 m,桩体混凝土强度为C80,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1=3.11 MPa,桩体截面尺寸如图3 所示,边长B=600 mm,预应力筋布设位置BP=505 mm。钢筋选用35 级低松弛预应力螺旋钢棒,其规格为φ12.6 mm,抗拉强度为1 420 MPa,单桩共设24 根,采用等间距布置。箍筋为冷拔低碳钢丝,规格为φ6 mm,布设间距100 mm,抗拉强度320 MPa。为有效确保抗滑桩抗剪能力,通过焊接方式将箍筋均匀布设于钢棒外侧[6]。同时,为减小抗滑桩施工对周边土体的影响,可在抗滑桩底部设置密闭式桩尖。

图3 桩身截面示意图

3.2 桩身抗剪性能计算

按照现行《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桩体剪力设计标准值计算式如下:

式中,V——桩体剪力设计值;λ——剪跨比,一般为λ=a/h,其中,a——集中荷载部位与支点之间的距离,通常取1.0B,得到λ≤1.5,此处取λ=1.5;ft——桩体抗拉强度设计值;b——桩体截面宽;h0——桩体有效高度;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v——箍筋截面积;s——箍筋间距;Np0——计算部位混凝土法向预应力为0 时纵筋合力:Np0=σp0Ap,当Np0>0.3fcA0时,取Np0=0.3fcA0,其中,fc——桩体抗压强度设计值;A0——换算面积;Ap——预应力筋截面面积;σp0——预应力筋合力位置混凝土法向应力为0 时的预应力。按照公式(2)计算得到实心方桩剪力设计值,如表3 所示。

表3 剪力设计值计算结果

3.3 抗滑桩桩位优化分析

路基边坡滑坡体各滑动面位置的下滑力和抗滑力存在显著差异[7]。当下滑力超过抗滑力时,便会导致滑坡进一步恶化,而通过设置抗滑桩能显著增强滑动面整体抗滑能力,使抗滑力高于下滑力,从而有效阻止边坡滑动;当抗滑力越大时,边坡安全系数越高,边坡更加稳定。由此可见,抗滑桩布设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8]。根据该滑坡实际情况,将滑坡体沿纵向平均分为七部分,抗滑桩布设间距为3 m,桩体长度为20 m,抗滑桩顶部与边坡临空面高度相同,抗滑桩布设形式如图4 所示。

图4 抗滑桩布置示意图

对GE05 抗滑桩实施受力分析,并增加一排抗滑桩,桩体截面为正方形,边长0.6 m,抗滑承载力沿桩体均匀布置,抗滑力最大值为桩体剪力设计值V=841.41 kN,抗滑力垂直于桩体设置,详细计算数据如表4、图5 所示。

表4 边坡稳定性指标

图5 桩位与安全系数关系曲线

通过图5 能够看出,桩位在16~31 m 范围内,边坡安全系数呈递增趋势,超过31 m 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最优桩位位于31 m 位置处,该条件下的边坡安全系数为1.280,相较于未加固前边坡安全系数1.13,增加了13%。

3.4 桩间距优化分析

按照公路工程相关施工技术规范,路基路堑边坡安全系数Fs ≥1.3 的规定,必须对抗滑桩布设间距实施优化,以有效提升边坡稳定性[9]。以31 m 位置作为最优桩位,依次计算0.5 m、0.6 m、1 m、2 m、3 m、4 m、5 m、6 m桩间距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系数,详细结果如表5、图6所示。

表5 边坡稳定性指标

图6 桩间距与安全系数关系曲线

通过图6 能够看出:①桩间距为0.5~3 m 时,边坡安全系数呈下降趋势;②桩间距为3~6 m 时,随间距的不断增大,安全系数下降趋势逐渐变缓;③由曲线可以看出,相关标准规定的安全系数不低于1.3 对应的桩间距位于为2~3 m 范围内[10]。因此,综合考虑经济性、安全性等各个方面,确定最优桩间距为2.5 m。

4 结论

综上所述,该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红黏土边坡滑坡治理中预制桩的应用进行综合探究,通过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了抗滑桩加固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了最佳施工参数,具体结论如下:

(1)利用直剪试验,得到滑坡土体力学指标,并确定含水率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2)通过边坡稳定性分析,确定抗滑桩加固方案,并借助数值模拟计算,验证了预制抗滑桩在红黏土边坡滑坡加固中的可行性。

(3)通过对桩位、桩间距优化分析,确定了该工程滑坡加固抗滑桩最佳桩位为31 m,布设间距为2.5 m,取得了显著加固效果。

猜你喜欢
滑力抗滑桩桩体
盾构隧道近接侧穿引起桥梁桩体的变形规律*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车站支撑拆除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滑坡抗滑力计算取值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重载机车电制动力对踏面剥离的影响研究
高速铁路周期性激励作用下轮轨非稳态滚动接触研究
地铁围护结构地墙加长与土层扰动的关系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