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 神奇物种聚集地

2023-10-22 09:37李彬庆卢燕张天博
绿色中国 2023年7期
关键词:野象高黎贡山亚洲象

李彬庆 卢燕 张天博

云南,一片神奇的土地,作为中国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物种。2021年,七彩云南登上热搜,霸榜数月,揭开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神秘面纱。一个野生亚洲象家族凭一己之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们翻山越岭,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历时近一年又回到了原来的栖息地,对它们一路行程的直播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伟大成就、不懈努力和对突发事件超强的处理能力。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让云南再一次万众瞩目。2022年,云南省开启绿美云南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力。随着《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公布,中国踏上了建设世界上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高速路,而云南就有亚洲象、高黎贡山等几个国家公园开始创建。

亚洲象 雨林工程师

说起云南,象群漫步热带雨林的景象一定浮现眼前。自2021年12月9日,出走的亚洲象“短鼻家族”回到原栖息地以来,它们一直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及周边活动。这期间,它们有新成员加入,还分家了。2022年6月,“短鼻家族”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目前,“短鼻家族”已扩大到20头。野象健康状况良好,小象都明显长胖了。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背景下,中国野象出现“婴儿潮”,象群不断壮大和分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企图再北上 最终被劝返

野象是典型的群居动物,“野象分家”是象群健康繁衍的证明。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跟其他象群相比,“短鼻家族”不怎么怕人。这可能是它们见多识广,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们吧。它们对人类也很友善,回来后没发生过伤人事件。不过它们一直有颗“驿动的心”,有几次还意图再次北上,大概是想重温一下那备受关爱的旅程吧。结果被保护区用卡车堵路、投食引导等手段给劝返了。

目前,有关部门对亚洲象适宜栖息区域进行了详细踏勘调查,结合村情和农事活动等情况,科学划定了亚洲象安全线,采取柔性引导策略,防止象群无序扩散。

象群分家很正常

作为典型的群居动物,亚洲象的社群结构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家庭、家族、氏族和亚种群4个层次,分别指成年雌象及其子女组成家庭;两个或多个姊妹雌象及各自子女组成家族,家族即人们常说的象群;多个家族可能会在短期内聚集形成氏族;亚种群则指同一区域内的各氏族总和。

一个野象家族通常有8到15头成员,由最年长的雌象担任家族的首领,引导象群迁移、觅食和休憩。当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规模,血缘关系较近的姊妹或母女会带着自己子女成立新的家族,寻找新的栖息区域,所以象群会有分家的现象。

野象分家、合群都是为了满足个体及群体更好地生存繁衍。亚洲象体型庞大,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多,所以要不停地迁徙以觅食、寻找水源和补充盐分的“硝塘”。在此过程中,一个家族可能会与别的家族合群,然后再分开。

野象家族之间的基因交流则是靠成年雄象来完成的。雄性个体成年后就会离开原生象群,这是亚洲象规避近亲繁殖和完成基因交流的自然机制。离群后几头雄象组成临时团体或者单独行动,等到发情期后再融入别的象群完成基因交流。

亚洲象是很聪明的动物。对于以母象为主的象群而言,长途跋涉除了寻找食物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繁衍。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母象为了自己的后代健康,需要吸引独立于家族血脉之外的公象交配繁衍。因此迁徙同时也是促进亚洲象不同象群之间基因流动的重要方式。

象鼻子用处大

亚洲象的族群是由母象作为头象,以家庭关系结缔而成的母系社群。在象群中出生的小公象们,会被自己的雌性长辈们精心照料至成年。已到了青春期的公象运用柔软而灵巧的象鼻来搬运木头等重物,把象鼻打造得坚实有力。

象鼻是公象雄性力量的象征,是它展示实力的最好工具。小公象们不时相互打闹,释放着体内旺盛的荷尔蒙,这也是它们将来争夺交配权的实战练习。直到它们逐渐拥有了求偶的需求,那时它们将离开这个从小生长的家族。

还记得其中一头独自觅食的公象吗?它曾是族群之中最为年长的孩子,被称为象老大。自从成年之后,象老大便主动告别了养育自己的象群,开启了自己独行的旅程。不过对于象老大来说,告别族群却并非决绝的离开。依靠亚洲象独有的低频声波,象老大依然与在几十公里外行进的老家象群保持着隐秘的联系。它不远不近地在老家象群周围活动,有联系却不见面。

一专多能的工程师

亚洲象有着“亚洲现存最大陆生脊椎动物”的名号,它还有一个美称叫做“雨林工程师”。

亚洲象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但其栖息地不仅限于热带雨林中。亚洲象食量非常大,在活动和采食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植被,同时创造出更多林地空间,让植物能吸收更多阳光、水分。这也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促进植物的更新和演替。

此外,亚洲象的活动也加速了森林能量转换,增加更多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的固氮作用。亚洲象活动时,林地中会形成较大的空间,例如常见的象道等。群象的活动范围则更大,它们活动后留下的空间为其他野生动物创造了更大的活动范围。

亚洲象也是热带雨林中优质的种子传播者。亚洲象会吃下许多种子,但它们的消化率并没有那么高,种子便会随粪便排出。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会长出新的植被,或被其他动物食用后传播到更多地方。

亚洲象的粪便不是只有传播种子这一个功能,它们的粪便还能帮到很多动物,比如昆虫。亚洲象的粪便为它们创造了定居环境,让昆虫能够繁衍。昆虫的定居也能够加速亚洲象糞便的分解,从而让营养能量加速回到大自然,为森林提供养分。

除此之外,就连亚洲象的脚印都是让其成为“雨林工程师”的原因之一。每当雨水来临,它们的脚印就会变成一个个小水塘。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小水塘中有蛙类的卵、昆虫的卵,还有很多浮游生物,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可以说,亚洲象的生态功能为雨林更新、生长、能量转换以及对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亚洲象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物种。中国野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1976年,云南野象数量仅剩下不到150头。为了保护亚洲象,在亚洲象分布区,中国已成立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098平方公里,持续加强栖息地保护,提升栖息地质量。2018年,同步监测发现云南野象数量约293头。而到2021年底,云南野象数量增长到360头左右。近年来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象宝宝出生。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大趋势下,我国亚洲象种群正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会有更多的象宝宝出生,亚洲象种群会更加兴旺。

百鸟争鸣高黎贡

地上的象群不断添丁进口,空中又来百鸟争鸣。在云南另一个国家公园创建区的高黎贡山无疑是鸟的乐园。高黎贡山的风景在我国众多的名山大川中并非佼佼者。但论生态价值,高黎贡山令世界瞩目: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高黎贡山就串起其中3个,分别是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地区。

高黎贡山垂直高差达4000多米,有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山脚夏日炎,峰顶冰雪寒,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生活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黎贡山集中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约30%的哺乳动物和35%以上的鸟类,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

鸟是高黎贡山的精灵。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3.7%,这给各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让这里成为了中国鸟类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中国已记录野生鸟类1400多种,而高黎贡山分布有520多种。

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3月,是高丽贡山鸟类最集中的时期。高黎贡山的涓涓细流、水珠飞溅,成为了鸟儿们淋浴的花洒。

随处可见的水坑,成为鸟儿们泡澡的浴缸。鸟儿们亲水逐绿,在高黎贡山的绿色家园里好不快活。百鸟欢唱传递着高丽贡山的勃勃生机,五彩斑斓的身影展现着高丽贡山物种丰富的俏丽多姿。

红翅薮鹛  巴掌大的漂亮小鸟

红翅薮鹛的身体大小只有成人手掌大小,但是它们的美丽程度却不输于大型鸟类。红翅薮鹛的身体呈墨绿色,翅膀上红绿相间,而颊部是鲜艳的红色。都说红配绿不搭,可红翅薮鹛披红挂绿却美得自然和谐,非常抢眼。红翅薮鹛属于食虫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它们的嘴十分尖细,适合捕食小型昆虫。

犀鸟 实锤的爱情鸟

中国迄今记录有5 种犀鸟,白喉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都能在云南看到。

冠斑犀鸟因其头上部生有带黑斑的冠状盔突而得名。它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以植物的果实和昆虫为食,是亚洲热带地区重要的种子传播者。

而花冠皱盔犀鸟因扁平盔突上有数道皱褶隆起,形成“皱盔”,因而得名。这个盔突还有助于增强花冠皱盔犀鸟鸣叫的分贝,使声音传得更远。花冠皱盔犀鸟是犀鸟中的“颜值担当”。雄性成鸟喉囊皮肤为亮黄色,雌鸟则为深蓝色,雌雄易辩。此外,雄性成鸟前额、头顶和枕部是栗红色,尾羽则为全白色,其他部位羽毛呈亮黑色,而雌性成鸟除尾羽为白色外,全为黑色。

犀鸟是被实锤了的“爱情鸟”,它们坚守一夫一妻制,终身不换配偶。

犀鸟只有在每年3-6月的繁殖期到来时才离开大群体,和爱侣单独在一起。雌鸟会待在一个天然树洞里,用食物残渣和果实种子等将洞口封闭,只留很窄的缝隙。雄鸟每天从早到晚都需要捕食,每隔一两个小时就飞回来喂食一次。在喂养的时候讲究荤素搭配,有时会喂各种野果,有时也会捕猎蛇、蜥蜴、青蛙和其他小鸟等。在育雏的3个月期间,雌鸟和幼鸟都会待在树洞中等待雄鸟来喂养。如果雄鸟发生意外回不来了,雌鸟和幼鸟就会被活活饿死。

犀鸟鸟巢很固定。每年繁殖季,雄鸟雌鸟都会回到这个树洞。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这个树洞通常会被使用7至8年。

白尾梢虹雉 高黎贡山最神秘的鸟

白尾梢虹雉生活于海拔3500-4000米的雪线附近。多年来,无数人都在试图寻找它的踪迹,但只有极少数人看到过它的真面貌,它的生活习性更成了一个谜。

白尾梢虹雉与绿尾虹雉、棕尾虹雉并称世界三大虹雉。因它羽毛华丽、尾梢有白色横带的特点而得名。不过,这只是雄鸟才有的,雌鸟则是一身灰褐色的羽毛。

清晨,白尾梢虹雉从山顶的栖息地向低海拔滑行,然后一边觅食一边再爬回山顶。它不擅长飞行,攀爬能力却十分出色,每天能爬200多米的海拔落差。

和大多数鸟类破壳时身上光秃秃没有羽毛不同,白尾梢虹雉幼鸟在破壳时身上就有飞羽。而且在第二天就能离巢在妈妈带领下觅食,这是白尾梢虹雉不同于其他鸟类的地方。

白尾梢虹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据科学家研究,目前全球的数量不超过2000只。

紫水鸡 北海湿地的明星鳥

位于高黎贡山脚下的北海湿地,属世界罕见的高原火山口堰塞湖“浮毯型”苔草湿地,被称作“浮在水面上的草原”。据最新观测数据统计,北海湿地共记录到动物303种,其中鸟类有222种。

紫水鸡是北海湿地的颜值担当,是那里的“明星鸟”。它还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当地人把紫水鸟叫做“水孔雀”,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水鸟”,其颜值可见一斑。紫水鸡属于鹤形目、秧鸡科,在世界分布较为广泛,但在我国却很稀少,仅在云南、广西、福建有分布。

紫水鸡翅膀呈蓝色调,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绚丽多彩的绚烂光泽,头上戴着别致的“小红帽”,嘴巴和腿都是红色的。这样的色彩搭配,仿佛经过精心设计,艳丽而不失高雅。和其他涉禽相比,紫水鸡有一双美丽而灵巧的大脚。水生和半水生植物是紫水鸡的主食,湿地里的水草是紫水鸡最爱吃的食物,大大的嘴负责把水草捞出,用脚趾抓住和操纵食物,这在秧鸡科鸟类中很少见。因为嘴和脚配合得灵活自如,所以它很挑剔,只吃脆甜的根部。不过它有时也会开开荤,属于荤素通吃型。

近年来,高黎贡山风靡国际鸟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鸟迷前去聆听百鸟欢歌。这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态红利,当地居民开民宿、当“鸟导”、挣“鸟钱”,好生态成为“金饭碗”,绿色颜值变为富民价值,座座青山成为人民的幸福靠山。

上有百鸟争鸣,下有象群漫步,云南一直能给你惊喜,让你惊艳。彩云之南的国家公园必定是分外妖娆的存在。

猜你喜欢
野象高黎贡山亚洲象
A revision of Dryopteris sect.Diclisodon(Dryopteridaceae)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茶叶科技助推亚洲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下)
屹黎
行为训练对圈养亚洲象行为的影响
蜜蜂保护农作物免受野象破坏
CLOSE ENCOUNTERS WITH THE THIRD KIND
直升机、挖掘机轮番上阵,救出被困野象
直升机、挖掘机轮番上阵,救出被困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