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10-23 20:03顾月华
江苏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顾月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需要我们深挖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刻认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更需要我们立足现状,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以适合契合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江苏教育大地上真正扎根,活起来、传下去。

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新阶段。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二是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根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继承发展的正向联系,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基”与“精神命脉”的地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6年1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专门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1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由此可见,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在中小学加强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独特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正确把握我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将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编入地方课程。这方面的工作江苏起步比较早,在2000 年前后省教育厅就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组织专家对全省各地申报的地方课程进行立项审核,确定了“吴文化”“楚风汉韵”“淮海文化”“维扬文化”“金陵文化”“盐阜文化”“江海文化”等七门地方文化作为全省小学地方课程,“文化江苏”“可爱江苏”“江苏历史”“江苏地理”等四门作为初中地方课程,供中小学校根据本地特色进行选择开设。这些课程中基本涵盖了昆曲、评弹、扬剧、云锦、刺绣、丝绸、桃花坞木刻、苏州道教音乐等优秀传统文化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各校进一步对有关课程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和补充,不少学校还开发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二是引导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将印染等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民俗馆、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院等,与相关文化单位共同合作,深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班团队活动、社区和家庭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在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学习和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建设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有效方式,逐步建成了一批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发挥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比如:如皋市长江镇永平小学哨口风筝非遗文化教育课程基地、南通市海门区三星小学绣品特色课程、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基地、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扬州传统五艺课程建设项目、苏州市第五中学校戏剧教育课程基地、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粹楹联课程基地、江苏省宜兴中学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等。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这些课程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工程和项目。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中小学特色文化、基础教育前瞻性教育改革实验等内涵建设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项目重要内容,形成一批优秀项目品牌。同时,省内各级教科研、教育学会等有关部门单位也在重点开展有关项目研究,以课题研究等方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认识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深刻地研读《意见》、《纲要》和相关的一系列文件。特别是要从我们的一系列实践出发,摒弃应试的功利,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实施。目前来看,一方面,相较于语数外等“大三门”课程,一些学校还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在学科课程中所编排或渗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教学中,不少学校考虑应试比较多,常常忽视其背后真正的文化自觉意义。

二是重形式表象、轻精神内核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身边活的传统与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所蕴涵的价值和精神,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这样才能做到文化传承的“形神兼备”,而不是“得其形而遗其神”。

三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有些学校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我们更需要从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上挖掘知识背后的意义。同时,我们还要认真思考在教育方式上如何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探究,让学生学了知识同时不丢了文化。

四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显得相对不足。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降低了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规范指导,常常出现教材良莠不齐。

五是教育主体单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增强。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限于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三、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解决好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

1.厘清教育目标,明确“为什么教”

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在目标任务上,《纲要》特别指出,要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具体提出了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各学段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地各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纲要》要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2.精选教育内容,明确“教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时代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提炼出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也是重难点。

要深入挖掘和弘扬《意见》所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提炼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作出当代性的阐释。《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

教材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还要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读物。当下许多省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教材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纲要》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本,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由商务印书馆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江苏版已经在我省部分中小学校使用,为我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改进教育方式,明确“怎么教”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在这方面,需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课程内容上,应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将教育内容融入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同时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复,避免加重学生负担。

在纵向上,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各学段内容,使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衔接、逐步推进,避免复杂深奥的学理之争。在横向上,使课程、教材、教师、教学以及评价诸环节相互协调。

在具体教学中,要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开发各个学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建设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比如我们正在推动的江苏名师空中课堂,我们也可以上传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微课程资源,鼓励各地共建、共享。

在方式方法上,要促进德育工作、学生日常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要“以文化人”“化民成俗”,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的自然行为准则。从现实的、身边的伦理关系做起,真正让传统文化教育“接地气”,让传统文化真正走出书本进入生活,最终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实现途径上,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要利用校史馆、图书馆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探索;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体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二是强化师资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要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要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以多种形式参与教育教学。

三是提供政策支持。我省已有128 所中小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按照《纲要》和《意见》的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平,建设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更好地发挥项目学校和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研制更多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惠泽学校与师生的政策举措。

四是加强社会协同。传统文化要进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我们要借力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各界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系统培养、合力育人。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依托名师空中课堂等各种载体,制作适合各类融媒体传播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资源。

五是建立督导和激励机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中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专项专题的督导。

当然,我们更要关注文化养成的内隐特点,寻求更适宜的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少年儿童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为其灌溉施肥培土,它就会悄然萌动,生根发芽、抽枝展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