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衣不下及子宫炎不同治疗方法对荷斯坦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3-10-23 03:49钟蓓蕾吕生辉
中国乳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子宫炎土霉素胎衣

钟蓓蕾,吕生辉,曹 杰*

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2 甘肃瑞嘉牧业有限公司,甘肃金昌 737100

0 引言

在正常情况下,新产牛会在产后8 h内排出胎衣,95%的奶牛会在产后12 h内排出胎衣,但也有8.6%的奶牛会发生胎衣不下[2],即在产犊24 h后胎衣仍不能从体内娩出[1]。胎衣不下会导致产奶量下降,子宫炎、酮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胎衣不下自身并不会影响繁殖性能,但35%~95%的胎衣不下可引起子宫炎从而降低繁殖性能[3]。目前公认的胎衣不下治疗方法是只治疗产后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多采用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等辅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体温升高的牛需同时采用支持疗法。为减少胎衣不下继发产后子宫炎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

子宫内膜炎指产后21 天后的子宫感染,其炎症通常只涉及子宫内膜及黏膜下层海绵层,无全身症状,但其发生时间与配种时间相近,若治疗不及时也会影响繁殖性能。子宫内膜炎自愈率高且在诊断上存在差异,因此治疗方法和时间上也存在争议。激素(前列腺素F2α)和抗生素治疗(土霉素、头孢匹林等)是主要方法。土霉素子宫灌注可提高产后120 天和180 天怀孕率。头孢匹林子宫灌注可提高首配受胎率,降低早期胚胎死亡,并可缩短空怀期天数达20 天[4],但目前国内未上市。此外,通过直肠按摩子宫可促进子宫内分泌物排出,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炎牛恢复[5]。

本试验使用头孢噻呋钠治疗胎衣不下病牛,依据产后子宫炎发病情况评估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使用头孢噻呋钠及头孢噻呋钠+氟尼辛葡甲胺两种方案治疗产后子宫炎病牛,依据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和繁殖参数评估其有效性;使用子宫按摩及子宫按摩联合土霉素子宫灌注两种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炎病牛,依据繁殖参数评估其有效性。

1 试验方案

1.1 牛场情况

本试验在嘉立荷(山东)牧业有限公司进行,591 头新产牛纳入试验。其中40 头牛在产后30 ~90 天淘汰,4 头牛在产后90~120 天淘汰,13 头牛在产后120~180 天淘汰。奶牛场繁殖处理流程:子宫内膜炎高危牛(胎衣不下、难产、产后瘫痪、死胎、流产)产后29~35 天时肌注5 mL律胎素(PG);产后43~49 天未见发情或发情后10 天以上奶牛肌注5 mL PG;产后≥55 天牛采用同期发情处理。流程如图1。

图1 奶牛场繁殖处理流程

1.2 试验药物

头孢噻呋钠(1.0 g/支)、5%氟尼辛葡甲胺,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20%长效土霉素,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1.3 治疗分组

1.3.1 胎衣不下治疗分组

胎衣不下奶牛,视胎衣排出情况及体温纳入3 个处理组。组1:产后48 h内胎衣排出且体温正常,不做处理;组2:产后48 h胎衣未排出且体温正常,头孢噻呋钠1.0 g/次,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天。组3:产后48 h胎衣未排出且体温升高,头孢噻呋钠1.0 g/次,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5 天,氟尼辛葡甲胺25 mL/次,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天。

1.3.2 产后子宫炎治疗分组

产后子宫炎的奶牛,按体温纳入2 个处理组。组1:产后7 天子宫颈口分泌物黑红色伴恶臭,体温正常,头孢噻呋钠1.0 g/次,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天,若分泌物未改善,追加使用天数且不超过5 天。组2:产后7 天,子宫颈口分泌物黑红色,水样,伴有恶臭,体温升高,头孢噻呋钠1.0 g/次,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5 天,氟尼辛葡甲胺25 mL/次,肌内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天。

1.3.3 子宫内膜炎治疗分组

产后21 天后检查出的子宫内膜炎奶牛,按发病天数及是否使用土霉素治疗纳入3 个处理组。组1:产后21~28 天子宫颈口分泌物呈脓性或黏液脓性,直肠子宫按摩。组2:产后21~28 天子宫颈口分泌物呈脓性或黏液脓性,直肠子宫按摩同时子宫灌注20%长效土霉素20 mL,2 天1 次,连用2~3 次。组3:产后28 天以上子宫颈口分泌物呈脓性或黏脓性,直肠子宫按摩同时子宫灌注20%长效土霉素20 mL,2 天1 次,连用2~3 次。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记录各组牛号、发病及治愈率、始配天数等繁殖数据,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产后子宫炎发病率,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产后90 天、120 天及180 天怀孕率,进行卡方检验;首配受胎率、始配天数和空怀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以未发生胎衣不下、产后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的奶牛作为健康对照组(表1),共计204 头,其中产后30~90 天淘汰3 头,产后91~180 天淘汰1 头。

表1 健康对照组牛只的繁殖表现

2.1 胎衣不下奶牛治疗效果及繁殖表现

胎衣不下牛共计74 头,4 头牛以其他方法治疗,70 头牛纳入统计(表2)。

表2 胎衣不下奶牛的治疗效果及繁殖表现

表3 产后子宫炎奶牛治疗效果及繁殖表现

表4 土霉素对临床型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案对繁殖表现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组1病牛产后子宫炎发病率、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均显著升高;始配天数无显著差异,首配受胎率升高,产后90 天、120 天和产后180天怀孕率下降,空怀期极显著延长。

与对照组相比,组2病牛产后子宫炎发病率极显著升高,但与组1病牛无显著差异,病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对照组升高;首配受胎率升高,产后90 天怀孕率下降,空怀期延长;始配天数,产后120 天及180 天怀孕率无显著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组3病牛产后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升高,但产后子宫炎发病率与组1和组2牛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介于组1和组2之间;首配受胎率升高,空怀期缩短;产后120 天怀孕率下降;始配天数、产后90 天怀孕率及产后180 天怀孕率无显著差异。

2.2 产后子宫炎奶牛治疗效果及繁殖表现

经治疗后,组1和组2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分别为50.00%和5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组1病牛始配天数延迟,首配受胎率降低,产后90 天怀孕率降低,产后120 天及180 天怀孕率降低,空怀期延长但差异不显著;组2病牛始配天数与产后90 天怀孕率无差异,首配受胎率降低,产后120 天及产后180 天怀孕率降低,空怀期极显著延长。

2.3 子宫内膜炎奶牛治疗效果及繁殖表现

与对照相比,三组病牛始配天数均提前,组1病牛产后第1次配种怀孕率,产后90 天、120 天怀孕率及180 天怀孕率无显著差异;组2病牛产后90 天怀孕率降低,首配受胎率、产后120 天及产后180 天怀孕率无显著差异;组3病牛首配受胎率、产后90 天怀孕率降低,产后120 天及180 天怀孕率无显著差异;三组病牛空怀期均延长,但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胎衣不下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比

奶牛胎衣不下主要与胎儿胎盘微绒毛与母体胎盘分离异常有关。有人提出,胎衣不下奶牛使用抗生素预防产后子宫炎的发生,但Drillich等[6]采用头孢噻呋钠(1 mg/kg·BW)肌内注射治疗胎衣不下奶牛,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产后子宫炎发病率为71.7%和69.8%,并未显示出预防效果。Risco和Hernandez[7]发现,胎衣不下牛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2.2 mg/kg·BW),与非治疗牛相比,可降低出现体温升高的产后子宫炎的发病率(13% vs.42%)。本试验中,产后48 h体温正常的胎衣不下病牛采用头孢噻呋钠治疗,产后子宫炎发病率极显著高于胎衣正常脱落奶牛(77.55%vs.38.87%),与胎衣不下未治疗组(85.71%)相比产后子宫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引起产后子宫炎的主要病原菌为化脓隐秘杆菌和大肠杆菌,头孢噻呋钠的MIC50分别为0.25 μg/mL和0.50 μg/mL,MIC90分别为0.5 μg/mL和1.0 μg/mL,当头孢噻呋钠浓度达到64 μg/mL时能够抑制全部化脓隐秘杆菌生长,但仍有5.9%的大肠杆菌不受影响[8]。对于体温升高的产后子宫炎牛而言,子宫分泌物样本中大肠杆菌占比为90%,1.1 mg/kg BW的剂量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在连续给药第2天恶露中药物浓度才能达到1.0 μg/mL,不足以在子宫内杀灭大肠杆菌。本次试验中胎衣不下奶牛采用头孢噻呋钠预防产后子宫炎的效果不佳,可能与头孢噻呋钠剂量相对较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以及治疗在产后48 h后才开始有关。头孢噻呋钠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推测采用维持时间更长的盐酸头孢噻呋钠、头孢噻呋晶体或头孢喹肟可能效果更好。

3.2 产后子宫炎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比

产后子宫炎炎症范围涉及到子宫内膜、肌层及外膜结构,导致病牛出现发烧症状,认为是影响全身系统功能的炎症;同时产后子宫炎通常在产后10天内发生,病牛子宫复旧较为缓慢,子宫通常仍未回到盆腔内,宫腔内易残留腐烂的胎衣及炎症分泌物,降低了子宫内液体排出的能力,易导致治疗周期延长及后续子宫内膜炎的高发。本试验结果表明,体温正常的产后子宫炎病牛使用头孢噻呋钠治疗,体温升高病牛辅助氟尼辛葡甲胺,与未发生产后子宫炎的奶牛相比,后续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仍显著增加。Drillich等[9]发现,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1.0 mg/kg BW,连用3~5 天)或氟尼辛葡甲胺(2.2 mg/kg BW)和头孢噻呋钠(1.0 mg/kg BW,连用3~5 天)治疗产后子宫炎,均不能有效改善病牛的临床症状,产后32~35 天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仍达到64.3%和52.2%。

3.3 子宫内膜炎不同治疗方案对比

正常奶牛子宫颈口在产后1 周后重新开放,产后15~18 天内排出恶露,孕角在产后25~30 天恢复至3~4 cm,子宫颈直径在产后40 天时恢复到<5 cm的状态,产后40~50 天复旧完全。因此推荐在产后21~28 天进行产后检查,问题牛只进行治疗保证产后60~80 天时首次配种。子宫内膜炎会导致奶牛首次配种时间滞后、首配怀孕率下降、空怀期延长甚至不孕。Gilbert等[10]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病牛空怀期为206 天,正常牛为118 天,产后300 天怀孕率,子宫内膜炎病牛为63%,正常牛为89%,首配受胎率低于25%。Sheldon等[11]提出,子宫内膜炎治疗的理想目标是空怀天数<100 天,空怀期>120 天牛小于10%。本试验中子宫内膜炎病牛经治疗后空怀期长度分别为111 天、112 天和108 天,均长于健康牛群(104 天),未达到其理想目标。健康牛群空怀期延长可能与牧场中存在导致死胎的因素有关。

子宫按摩能反射性引起阴道和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内脓性分泌物排除,利于子宫复旧[5],子宫灌注长效土霉素可增加子宫内膜局部抗生素浓度,提高首次配种受胎率。本试验中,产后21~28 天子宫内膜炎病牛通过子宫按摩+4.0 g长效土霉素子宫灌注治疗后,首配怀孕率升高至34.96%,与曹杰[12]子宫灌注土霉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病牛首配种怀孕率35.9%的结果一致。产后90 天怀孕率下降至49.59%,可能与土霉素的负效应有关。土霉素子宫灌注易导致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因此限制了其使用。头孢匹林子宫灌注剂主要用于治疗产后14 后的子宫内膜炎,1 次灌注可持续7 天的治疗效果且无弃奶风险,是较为理想的子宫内膜炎局部治疗药物[13]。

4 小结

胎衣不下病牛使用头孢噻呋钠治疗,不能预防产后子宫炎。头孢噻呋钠辅助氟尼辛葡甲胺治疗具有全身症状的产后子宫炎,后续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仍高于健康牛,但可提高产后90 天怀孕率。直肠子宫按摩+子宫灌注4.0 g长效土霉素治疗子宫内膜炎,首配受胎率、产后120 天和产后180 天怀孕率与健康牛无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子宫炎土霉素胎衣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残留检测研究
健宫散治疗奶牛产后子宫炎对血清白介素含量的影响
母猪子宫炎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母猪子宫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母猪子宫炎的发病原因
二例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治
间接竞争酶联适配体检测食品中土霉素
土霉素高产菌株N56育种及工业发酵条件优化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