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干预对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23-10-24 09:56米钐钐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缝隙神经功能康复

米钐钐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脑血管损伤,造成局部或整体脑组织受损,甚至坏死,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均较高[1]。患者可伴有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口眼歪斜等临床表现,不仅对患者的生理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且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不够明显,再加上起病急,仅靠临床治疗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辅以临床护理工作必不可少[2]。常规护理干预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应用效果不够理想[3]。而无缝隙干预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干预模式,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罗国英等[4]学者研究认为无缝隙干预模式针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效果良好。本研究主要探讨无缝隙干预模式应用于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2 年6 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救治脑卒中7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0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58.54±1.83)岁,伴有高血压12 例,糖尿病13 例,高血脂10 例;观察组患者男22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为(59.21±2.06)岁,伴有高血压11 例,糖尿病13 例,高血脂11 例。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结合无缝隙干预,无缝隙干预具体为:a)构建无缝隙护理工作模式。先将科室内护理人员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根据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资历职称、性格、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后依据临床实际情况分配相应患者,量化职责范围。b)康复指导。在整个护理干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若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及时进行安抚,告知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过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协助患者摆良肢位进行早期关节运动,如手臂抬举伸展运动、腿部伸屈运动等,20min/次,3 次/d,并在运动结束后适当予以按摩,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坐位训练,待患者能熟练掌握坐位训练后,引导患者适当站立,逐步由静态训练过渡到动态训练,如步行训练、床椅转移训练等,必要时可采用拐杖、矫形器、辅助器等有针对性的替代已受损功能,减少对健侧功能的影响,并在康复人员的帮助下,逐一锻炼生活必备技能,如洗脸、刷牙、梳头等,提高自理能力,可利用读报、看电视等方式刺激患者感官,建议患者家属与患者经常沟通交流,锻炼患者记忆力、思维力等提高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c)优化排班。根据病房的工作需要以及患者需求,实施弹性排班制度;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了解熟悉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病情发展等基本信息;改进交接班制度,确保护理工作无缝衔接,由护士长提前排好每周班次,严格按照8h 在岗,24h 负责制执行,实施责任班及固定大小夜班制;可根据护理人员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若需要调班,需保证不影响正常工作,并提前向护士长申请,申请通过后,做好交接班工作,保证接班人员能掌握患者病况,熟知患者去向等。d)把控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小组进行考核,提出并分析护理人员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每周五上午十点组织组内成员进行查房,评估患者病情,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完善安全教育工作。e)持续无缝隙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与主治医师做好沟通,尽量提前一天告知患者出院情况,并提前帮助患者开好出院证明、所需药物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出院手续,确保患者能顺利办理出院。出院后,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患者保持联系,关注患者精神、饮食、睡眠等情况,细心嘱咐患者各种注意事项,并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合理安排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总分42 分,0~1 分为正常;1~4 分为轻度卒中;5~15 分为中度卒中;15~20 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 分为重度卒中。生活质量评分:根据QOL 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项目,每个项目总分为100 分,生活质量与所得分数呈正相关,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填写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填写过程中会有专业人员陪同,总分100 分,极满意:≥85 分,满意:50 分≤分数<85 分;不满意:<50 分。护理满意度=(极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0.05 为分界线,P<0.05 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NIHSS 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NIHSS 量表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NIHSS 量表评分比较(±s) 分

注:1)与护理前比较,P<0.05;2)与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躯体功能对照组护理前64.56±5.41护理后75.13±6.981)社会功能67.56±5.21 76.14±6.341)观察组护理前护理后65.21±5.38 79.11±7.121)2)66.93±5.17 80.08±6.771)2)心理功能65.89±5.24 77.34±6.581)66.37±5.26 81.36±7.011)2)物质功能67.73±5.14 76.16±6.631)68.35±5.08 80.21±6.251)2)NIHSS 21.14±3.12 14.26±2.471)20.96±3.23 12.35±2.011)2)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脑卒中病因复杂多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均可诱发该疾病[1]。由于患者脑卒中的部位不同,严重程度不一致,因此病情发展情况也因人而异,临床治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预防复发为主,同时辅以临床护理工作,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而通过无缝隙干预模式,使患者的护理过程更加具体、细致和完整,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实际的内在护理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经无缝隙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主要在于通过增强无缝隙护理服务,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进一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配合饮食、运动等专业指导,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降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血液粘稠度等危险因素对病情的影响,改善供血障碍,促进脑循坏,减少脑损伤;同时保护脑神经细胞,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此外,通过构建无缝隙护理工作模式,明确各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不断完善护理过程中的服务缝隙,细化护理工作和流程;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还能为患者切身考虑安全问题,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并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便于实时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和纠正,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同时也能减少复发的可能性,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综上所述,在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时应用无缝隙干预模式,可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改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缝隙神经功能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雨的缝隙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