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2023-10-27 08:57刘琪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语言

刘琪

【摘要】本文研究了隐喻在认知语言学和相关人文学科中的作用,以及隐喻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手段的形成。研究目的是将隐喻视为语言和意识之间多层次互动的结果,以人类思维中固有的特定联想联系为基础。结论是,考虑到不同语言的语言文化特征的特殊性,汉语和俄语中构成隐喻的形象的相似性指出了人类整体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致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1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40

人们对隐喻研究的兴趣在逐年增长,这不仅表现在高度专业化的语言学中,也表现在相关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我们观察到研究隐喻的问题是如何广泛传播的,“占据了不同的知识领域: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符号学、修辞学、语言哲学以及不同的哲学流派”。①

作为这些事件的结果,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密切研究的对象,其成就对于许多与理解和领悟语言有关的知识领域都很重要。认知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和解释语言结构和人们的意识结构之间出现的关系问题。因此,隐喻既表现在语言中,也表现在思维中,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研究意识对现实的感知、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心理表征的类型和形式。

一、隐喻的定义

语言学中最常见的隐喻定义如下:隱喻是指根据描述这些现象的状态、属性、行为的语义接近性,将一种现象比作另一种现象,其结果旨在表示现实中某些对象的词语,在归属于这些对象的谓语特征的条件一致的基础上,被用来命名其他对象。通过隐喻,关于不同事物的两种思想在一个词或表达中相互作用,其意义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隐喻作为人类理性类比能力的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认知学通常将隐喻定义为基本的(或基本的)心理操作,一个人不仅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利用隐喻的审美潜力,而且用隐喻来思考,用隐喻来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隐喻帮助人们改变语言世界的图景,将新的范畴化转化为似乎众所周知的现象的表现。

隐喻将一类对象的特征应用于另一类或个体——隐喻的实际主体。与两类不同的对象及其属性的互动创造了隐喻的主要特征——它的双重性。生活中的隐喻在其产生和理解的时刻意味着两个指称的互动,即被比作某物的和与之相比的,后者的名称成为前者的名称,获得隐喻的意义。

语言隐喻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许多语言过程的基础,如同义词的发展、新含义及其细微差别的出现、多义词的产生以及情感表达词汇的发展。除其他事项外,隐喻使人们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有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概念。霍夫曼写道:“隐喻可以作为描述和解释的工具应用于任何领域:心理治疗和航空公司飞行员之间的对话,仪式舞蹈和编程语言,艺术教育和量子力学。隐喻,无论我们在哪里遇到,总能丰富对人类行动、知识和语言的理解。”

莱考夫和约翰逊以“争论就是战争”为例,展示了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感知、思维和行动。在日常演讲中,我们不仅使用军事术语来谈论争端,我们还在某种程度上用战争的概念来理解它:我们认为对手是“敌人”,“攻击”他的阵地,“保护”我们自己的阵地等。虽然争端不是战争的一种形式,但它被部分地组织起来,被理解为战争,并被当作战争来处理,因此,概念、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本身都被比喻地组织起来。我们根据我们对相关现象的理解行事,往往甚至没有意识到潜在隐喻的使用,因为它不仅表现在演讲中,而且表现在我们对争端的理解中。

二、隐喻的分类

根据Н.Д.Арутюновой的观点,可以区分以下类型的语言隐喻:

(1)名词性隐喻(名称迁移),包括用一种意义代替另一种意义;

(2)由于识别意义向谓语意义过渡而产生的比喻,为语言的比喻意义和同义手段的发展服务;

(3)由于谓语词的兼容性移位而产生的认知隐喻,产生了多义性;

(4)泛化隐喻,模糊单词词汇意义中逻辑顺序之间的界限,刺激逻辑多义性的出现。(Арутюнова,1998,с.366)

比喻类型学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名称转移和直接意义相应隐喻重组基础的特征的相似性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相似性包含在相似比较的事物本身中,那么我们处理的是一个本体论隐喻:直接的和结构的。在直接隐喻的情况下,特征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熊”:1.动物的种类是笨拙的;2.笨拙的人),而在结构隐喻的情况下,相似性是结构性质的,即特征在两个性质中发挥结构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下,特征的相似性甚至在比较之前就存在,并且仅在比较中发现。当相似的迹象存在于被比较的实体中,但在物理性质和结构角色上存在本体差异,并且相似的时刻仅发生在感知中时,我们谈论的是通感和情感评价隐喻。这里的相似性不是由事物本体产生的,而是由信息循环机制产生的。

本体隐喻与通感隐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在每种情况下每次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某种相似性的基础上,力求根据比较对象的自身特征来标记和描述比较对象。它们遭到情感评价隐喻的反对,这意味着从认知意识计划转向语用计划。隐喻意义的传达手段也可以是语法。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是指有意将一个语法范畴的范畴特征转移到另一个语法范畴的范围内,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额外意义,而这种意义不再一定是语法意义。

三、隐喻研究的途径

自隐喻产生以来,人们对隐喻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被考虑、被否认、被赋予次要角色。柏拉图不赞成使用语言的视觉手段;西塞罗认为隐喻是不必要的发明。长期以来,正是这种对隐喻的消极态度盛行。

亚里士多德开始了隐喻的研究。隐喻转移被他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对听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强了推理。亚里士多德隐喻转移的基础是指两个主体的相似性,并认为这是认识的主要手段。

在古典修辞学中,隐喻主要被描述为一种偏离常态的行为——将一个主题的名称转移到另一个主题。这种迁移的目的要么是填补一种语言系统中对另一种语言词汇单位缺乏对等物(词汇空白),要么是对语音的某种“美化”。

随后,隐喻问题从修辞学转到语言学。于是,比喻概念应运而生,比喻被定位为对普通称谓的一种图像性的重新解释。这个比喻似乎是一种隐藏的比较。比较理论认为,比喻陈述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有关。

传统的隐喻观点只强调了隐喻形成模式的几种途径,并将“隐喻”一词的应用也仅限于一些出现的案例。这迫使隐喻只能被视为一种语言手段,被视为词语替换或语境移位的结果,而隐喻的核心是思想的借用。

在布莱克看来,隐喻用词有两个原因:作者在无法找到隐喻意义的直接等同物时,或者在纯粹出于文体目的而使用隐喻建构时,诉诸隐喻。隐喻迁移,在他看来,结合了语义意义的独特性和文体的潜力。②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的基础是两个被称为概念域或领域的相互作用过程。“源领域”和“目标领域”,其中第一个是我们物理感知的可理解和物质的东西,第二个是抽象的东西,只能理解。概念隐喻是通过将一个心理空间的抽象实体的范围具体化为另一个心理空间的相应特定实体的范围而获得的心理教育,其产生的机制隐含着趋同领域之间的一系列结构和本体对应关系。

研究隐喻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组:比喻理论、互认主义理论和语用理论。

比喻理論,根据这一理论隐喻被看作是对普通称谓语的一种描绘性的重新解释,或者说是一种隐含的比较。这种方法允许存在两类与单词、短语或句子相关的意义: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互认主义理论,归结为把隐喻视为对不同事物的联想或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其结果是产生新的意义。

语用理论,这个理论只允许存在一种与单词、短语或句子相关的意义,例如字面意义,当任何表达式只表示其单词的意义时,隐喻现象超出了句子的意义。

四、隐喻研究的认知方法

70年代末,语言学对构成语言能力和言语实现基础的认知结构表现出兴趣,出现了一个新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它是一种新的自然语言研究方法,将语言理解为组织、处理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理解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语义学在这一领域占据着主流地位,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意义。主要的理论问题之一是语义与现实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家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原型、规则多义、认知模式和隐喻作为普遍的认知接受等现象上。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代语言学中的隐喻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操作,是认知、分类、概念化、评价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认知过程中的隐喻再认识中,说话者探索其长期记忆的部分,发现两个指称,在它们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从而创造隐喻。基于对两个参考对象共同特征的一系列检测,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些特征反映在词义结构中。

由于一个词的词汇意义是异质的,因此分析哪些部分的意义被隐喻性地重新理解,哪些语义特征被证明是形成新的隐喻意义的基础是很有趣的。在词汇词义的结构中,从认知方面来看,可以分为强化和蕴涵两部分。强度是指一个词必须具有的许多语义特征才能被归入给定的类。蕴涵也是一个语义特征的集合,但它是一个由强度联想而成的集合。在隐喻词的重新解释中,隐含特征主要参与词语义的重新构建。这些特征的某些部分构成派生隐喻意义的差异部分的内容。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认知理论的形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隐喻作为研究对象被翻译成认知逻辑范式,并从其与深层认知结构和世界范畴化过程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发展了一种理论,为隐喻的认知机制的描述带来了一定的系统性,并提供了大量支持这一理论的例子。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关键观点是,隐喻作为语言表达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也就是说,从另一种现象的角度来理解和体验一种现象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属性。“隐喻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表现在语言中,还表现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 ③

莱考夫对隐喻认知理论的观点,其基本思想可以表述如下:隐喻化过程的基础是两个概念域——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互作用。由于从源球体到目标球体的隐喻投射,由于人类与周围世界的互动经验而形成的源球体元素结构了不太被理解的目标球体,这是隐喻认知潜力的本质。来源领域是更具体的知识,更容易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直接基于人与现实互动的经验,而目标领域是不太具体,不太确定的知识。构成概念领域的基本知识来源是人类与周围世界互动的经验。④

五、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源域、目标域、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合成空间理论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概念隐喻的组成和运作机制,从而了解我们如何通过隐喻完成认知,即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认知功能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隐喻是研究和观察现实和整个世界的一种催化剂。国际学者布莱克认为,隐喻扮演着“认知工具”的角色,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正是隐喻能够从根本上形成对相关现象的新观点。但这种能力也有消极的一面:隐喻是僵化的框架,限制和控制了人们对周围现实的认知。⑤

其次,隐喻的另一个认知功能是创造一种新的意义,把新的思想放到某种形式中。美国学者博伊德提出了隐喻对于表达新的思维类型和方式的重要性,或者特别是对于解释新的科学理论。博伊德认为,隐喻在阐述新的理论中是至关重要的。隐喻能够表达出新的思想,在新思想的产生及传递上,其他语言是无法完成的。隐喻在语言中缺乏精确性,但精确性不只是针对隐喻,也是针对一般的指称。

支配思维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知识领域,而是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支配着人类的活动,甚至是最微小的细节。它们调节着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我们在世界中的行为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概念系统在定义我们的环境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基本上是隐喻的,因为日常经验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隐喻决定的。然而,这个概念系统并不总是被个人有意识地认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或多或少地按照某些模式自动思考和行动,尽管这些模式是什么一点也不明显。识别这种僵化模式的一个方法是转向自然语言。由于自然语言交流是基于人类在思考和行动中使用的相同的概念系统,所以语言是关于这个概念系统是什么的重要数据来源。

隐喻的本质是用另一种现象来概念化和体验一种现象。因此,一个概念是以隐喻的方式使用的,因此语言也是以隐喻的方式排列的。隐喻并不局限于语言领域或文字领域:人类的思维过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这就是我们说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方式排列和定义的意思。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手段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隐喻。

隐喻的认知本质在于借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工具。长期以来,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一种用来装饰语言的工具。” ⑥而现如今,隐喻研究发现了其所具有的认知功能,这对于事物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隐喻不再只是一种现象,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近年来,关于隐喻的研究已深入多个领域。匡文涛、文旭对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语用意义的研究,王守元、刘振前对隐喻与文化的研究等,探讨了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能力方面的应用。⑦

注释:

①Арутюнова Н. Д.Язык и мир человека.М.: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9.С.3–45.

②Блэк М.Метафора//Теория метафоры /Отв. ред. Н.Д.Арутюнова.– М.: Изд-во «Прогресс»,1990.–С.156.

③Лакофф Дж.Метафоры, которыми мы живем. – М.: Изд-во ЛКИ,1990.–С.387.

④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etaphor and thought/Ed.By A.Ortony.–Cambridge,1993.–Pp.245.

⑤Black M.1962.Models and Metaphor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⑥康旭平、廖晓玲:《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英语教学》,《疯狂英语》2014年第3期。

⑦吴恩梅:《隐喻认知功能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14期, 第47-50页。

参考文献:

[1]Арутюнова Н.Д.Язык и мир человека.М.: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9.С.3–45.

[2]Блэк М.Метафора //Теория метафоры/Отв. ред.Н.Д.Арутюнова.– М.:Изд-во «Прогресс»,1990.–С.156.

[3]Лакофф Дж.Метафоры, которыми мы живем.– М.: Изд-во ЛКИ,1990.–С.387.

[4]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etaphor and thought/Ed.By A.Ortony.–Cambridge,1993.–Pp.245.

[5]Black M.1962.Models and Metaphor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6]康旭平,廖曉玲.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英语教学[J].疯狂英语,2014,(03).

[7]吴恩梅.隐喻认知功能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4):47-50.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隐喻语言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是刀
《活的隐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