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乌兰牧骑精神的艺术表达研究
——乌兰牧骑精神在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传承研究

2023-10-28 17:59杨利民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艺术类思政

杨利民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020 年5 月28 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0年05月28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重任。艺术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精通之外,还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国家情怀。

因此,艺术类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广的重要阵地,是高质量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成长摇篮,努力做到“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该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求的。”[1](510)本文就艺术类院校开展思政建设本土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和路径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一、目前我国思政教育现状的探究

(一)我国思政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课程教育为主,通过思政课程来传递相关理论政策。“从学科理论的形成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借鉴吸收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学科。”[2](11)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表现欲和个性强,对内容平淡枯燥和缺乏专业联系的思政理论教育学习,显的漠不关心。同时,学生大都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思政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加之大班授课,思政课堂抬不起头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任课教师没有动力,上课学生没激情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思政课如何影响人?如何教育人?不但达不到育人的目的,而且,还给学生留下了形式主义的坏印象。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对我国高校思想教育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应该树立系统思维,拓宽学科视野,在现实问题的关怀中发挥自身功能,彰显自身魅力。”[3](3)

(二)影响我国思政教育的客观因素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割裂。“凝结在新时代社会思想意识内容方方面面的新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即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继承性与创新型统一、开放性与包容性一致。”[3](7)从该现象产生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是教学关注的重点。所以,思政教育不能与学生形成共鸣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前的教育内容与艺术类学生的认知和专业特色结合不够紧密;二是教学方法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当前,很多课堂的主体和中心,仍然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教师关注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想关注的,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学生所希望的。

“科学理论只能描述和阐释教育,而实践理论并不跟着解释教育事实,相反,它的功能在于指导实践,它只要是建议性的或规定性的。所以,实践理论不能代替科学理论。”[2](77)从该现象的客观因素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多是出生于2000 年之后,与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和多元媒介共生共长,学生更喜欢在新媒介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获得交流,00 后大都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同时,大多为独生子女,导致了很多在校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多喜欢凸显个性。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用当前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缺乏具有温度和深度的思政教育来进行培养,学生的接受度会大大降低,课堂效果也会大大减弱。

其次,传统教育与新媒体发展的融合方式生硬。“事实上,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虽然来源很多,但都有一个点,那就是以宇宙观为本位,以自然观为基础,以社会观为目的指向,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根基所在,它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思想有契合之处……”[4](6)从该现象的时代风气来看,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新技术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快节奏的生活,催生的短视频、网络文学以及速成、短期、流行、通俗、娱乐的快餐文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盛行。

同时,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使大学生更愿意以多元、时尚、开放、民主、传承和全球化的心态,来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因此,如何适应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文化需求,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新知相结合,形成具有文化传统和时代因素的鲜活案例和授课内容,并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才是提高思政教育的根本和核心。为此“充分掌握新媒体话语权,是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发展创新的核心关键。新媒体时代发展改变高校大学生、教师及教育机构对话形式,使教育机构能运用新媒体平台,深入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协同推进。”[5](80)当前思政教育的讲授内容与学生联系不大,缺乏本土化的思政元素;同时,学生学习和实践融合不足,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灌输式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文化传承创新动力不足,在思政教育路径、成果和成效上亟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艺术教育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通过对未来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和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来推动良好时代风气的形成。

二、乌兰牧骑精神在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传承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思想引领,是筑牢学生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保障。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正是容易突出自我,展现自我,丰富自我的“拔节孕穗期”,他们与社会接触紧密,受学生关注度高,特别容易走向极端,如果没有发挥好高校思政教育正确的思想引领作用,其思想认知就会跑偏,就会片面的追求个人感受,追求个性,追求“怪”“异”,追求反动,从而脱离社会,淡漠集体和远离团队。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用思政教育的温度来进行引导和培养,从而发挥艺术类学生能歌善舞,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发挥其单纯热烈、注重感情的特点,使其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使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如何在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整个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乌兰牧骑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从1957 年苏尼特右旗建立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开始至今,对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对促进民族团结,落实中央意识形态工作,对提升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工作成效,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事业进步,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乌兰牧骑精神是多年来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音乐是艺术中最活跃,最动人,最富于‘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一种。故我们民间音乐发达,即表明我们民族精神昂奋,是最可喜的现象。前线的胜利,原是忠勇将士用热血换来的。但鼓舞士气,加强情绪,后方的抗战文艺亦有着一臂的助力,而音乐实为其主力……”[6](64)

乌兰牧骑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面旗帜,体现着爱党、爱国、为民的情怀。乌兰牧骑精神体现了诚信、友善、奉献的精神。“乌兰牧骑队员为几百、几十人演出,也为几个人演,甚至为一个人演出。他们演英雄,唱模范,广泛传播新人、新事新风尚。除此以外,还积参加群众的集体劳动,一起割草、放牧、剪羊毛、打井,热情帮助群众挑水、喂马、打扫羊圈。有的还给群众理发,焊壶,给妇女接生,给病人输血,遇上火灾就打火,遇上洪水就抗洪。”[7](9)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无不体现着乌兰牧骑精神中的诚信、友善和奉献“……2020 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组制作了四集专题纪录片《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宏观地梳理了乌兰牧骑发展历史脉络,从国家层面留存了宝贵的乌兰牧骑历史记忆。”[8](29)

乌兰牧骑精神体现了传承、开放、创新的精神风貌。乌兰牧骑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一直紧贴农牧民生活,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坚持学习继承农牧区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借鉴吸取民族民间艺术精华,形成了《筷子舞》《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族融合发展促进了文艺形式向大众传媒的转变。乌兰牧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媒介,在巩固和增强国家文化、引导和塑造社会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9]因此,乌兰牧骑精神积极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挖掘,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群众的审美接受为出发点,以包容开放的艺术创作态度大胆创新,使传统的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有机融合,使民族艺术焕发生机。

乌兰牧骑精神体现了团结、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草原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层融合,是文化共融、共通、共享的展现。在2014 年9 月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0](253)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无不在推动文化认同的道路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创作的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推动了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在内蒙古的生根发芽和创新发展,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思想引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成效,更好地发挥乌兰牧骑在全国文艺战线的旗帜性作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人才培养是最根本、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因此,乌兰牧骑精神与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将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

三、“乌兰牧骑”文化现象的精神价值与思政课程建设的融合途径

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在教学管理经验方面提供了方法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在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了融入群众的宝贵经验。

其一,从教学管理上,应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在思政教育上,要统筹管理,将各部门、各教学单位、各年级,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同时,要让所有工作人员、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都能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乌兰牧骑建设之初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内蒙古农牧区居住分散,农牧民亟需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先建设试点,再进行推广。同时,完成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和《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规定了乌兰牧骑建设发展的相关思路举措和保障措施,从宏观上对乌兰牧骑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因此,乌兰牧骑的建设发展轨迹给高校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包括实地调查,实事求是;统筹规划,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制度保障;逐步推广,全面铺开,分阶段、分步骤的将乌兰牧骑建设在了农牧民的心里。这些方法论和实践经验对推动艺术类高校开展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统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还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11](348)从整体上保障思政课程的建设。

其二,从教学内容上,应加入本土化精神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从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借鉴乌兰牧骑精神中所具有的红色基因、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容,通过凝练提升,将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与“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生动案例,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当中。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特色鲜明的艺术类高校思政培育体系,从思想上引领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领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乌兰牧骑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内蒙古宝贵的精神财富。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12](1)形成了很多感人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以鲜活的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思想,引领社会风尚。乌兰牧骑精神,不仅仅体现为外化的乌兰牧骑演出等各项活动,还体现为一种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精简节约,与时俱进,贴近群众,一心为民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旨归。乌兰牧骑精神内涵符合时代性,符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因此,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对创作实践中体现守望相助的思想理念,对维护各民族团结发展,维护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其三,从教学方法上需改革创新,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建设上要摆脱知识的单向传输,要实现知识传授,到素质教育,再到价值引领的变化,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被动的“教”向主动的“学”改变,由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深化合作,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从而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做到“八个统一”,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

我们要重视服务与实践。艺术院校因其学科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应将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课程思政与乌兰牧骑志愿服务实践性相统一,把艺术课程搬入鲜活的社会,搬入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另外,通过与乌兰牧骑的结合,可以从乌兰牧骑精神传承中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统一,让学生能主动将“大爱”精神体现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发挥能力,升华价值。同时,应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育,深入课程思政,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使学生在乌兰牧骑精神传承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加深思考,在实践中找到答案,并不断提升。最后,探索乌兰牧骑活态话传承保护,在学生中自主生根发芽,即能在形式方面传承创新,又能在精神方面继承弘扬。将理想信念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加大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把握,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成长、成才。

其四,从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加强教师能力的提升和培养。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3](2)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育人过程中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理想信念、思想认知、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等,直接影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思政教育,即是引导学生,又是筑牢教师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将师生都乐于接受且发生在身边的精神信念融入课堂,让教师真情教,使学生真心学,达到双方互相影响、互相提升。

乌兰牧骑在发展中一直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时刻站在人民立场来传播党的声音。对于教师来讲,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能主动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奉献学生,这样才能真正的关心学生,才能用教师的新思维、宽视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在心灵上与学生产生沟通共鸣,在理想信念上与学生达成新的一致。

结 语

综上所述,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在解决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所开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积极推进宏观教学管理,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努力加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将融入课程思政的乌兰牧骑精神外化于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之中,进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超越,使学生主动将乌兰牧骑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使思政课程形成完整闭环,实现从形式到内容到实践的一体化推进,从而形成艺术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现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艺术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艺术类专访心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