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离中成长:个体化视角中的幼儿入园准备与适应

2023-10-28 14:56甘剑梅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入园客体个体化

甘剑梅

入园适应是幼儿离开家庭步入幼儿园,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与生活的过程。这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幼儿的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同步进行的,成长既是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前提与基础。此处的个体化是指幼儿在心理上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并成长为独立个体的过程。

幼儿的独立成长是在一系列分离中逐步完成的。人生的第一步分离是出生时与母亲的肉体分离,成为一个生理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第二步分离是与重要他人的心理与情感分离,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心理与情感存在,获得心理与情感意义上的独立体验;第三步分离是精神意义上的分离,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特精神世界的存在。从个体化视角看,我们需要理解分离与成长的关系,以更好地支持幼儿在分离中成长。

分离-个体化理论中的

幼儿成长

分离-个体化理论由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她通过长达3年对母婴互动的观察研究,提出了幼儿自我发展的分离-个体化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体第一次的分离-个体化历程,是能逐渐摆脱与母亲的共生关系而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过程。她将0-3岁幼儿心理成长分为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和建立客体恒常性四个阶段。

1. 无法区分主客体的自閉阶段。这一阶段(0-2月)中,婴儿的主要需求是获得生理满足与平衡,主宰他们兴趣的是内部的心理状态而非外部世界。婴儿处于一个封闭的心理系统中,就像仍处于母亲子宫里的隔绝状态,无法区分主体和客体。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在这一阶段的功能是生理健康的保障者,该阶段的婴儿不会用言语表达,如果照顾者不能及时、合理地回应他们的需求,极易使婴儿产生挫折感与不安全感。

2. 形成一体化意识的共生阶段。这一阶段(2-6月)中,婴儿在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身心互动的体验中感受快乐,但这是一种未分化的体验,他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将母亲看作是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如果此阶段母亲能够及时回应婴儿的各种需求,会促进婴儿信任感与安全依恋的形成,使他相信世界是可靠的。促使婴儿建立与母亲一体化的共生感十分重要,这既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也是自我发展的前提。若婴儿没有建立正常的共生感,容易造成自我发展的偏离或障碍。

3. 矛盾的分离-个体化阶段。这一阶段(6-24月)中,强劲的内部成熟力量驱使幼儿把视线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转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并开始萌发对外部世界的强烈探索兴趣。在对世界的主动探索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被唤醒。该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幼儿开始区分自己和母亲,并对母亲产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出现陌生人焦虑。但积极探索的过程会帮助幼儿发展积极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为其将来的进取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奠定基础。

4. 个体化的客体恒常性阶段。这一阶段(24-30月)中,幼儿获得了客体恒常性,即在心里“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幼儿把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形象内化为一种随时可以调用的心理意象。当母亲离开幼儿的视线后,幼儿心里依然能够保存母亲的形象,不会因母亲的消失而焦虑不安。这意味着幼儿有能力处理母亲不在场的感觉,并开始与母亲之外的人建立关系。客体恒常性的获得需要幼儿感觉到母亲是可以信赖的,母亲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需要时可以随时依靠。有了这种信任,幼儿才能处理自主探索与需要母亲照料的冲突,进而建立分离-个体化的平衡体验,知道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从而能够和母亲实现生活中的健康分离。

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是联结、依附和分离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勒指出,分离-个体化既是婴幼儿的一个发展阶段,又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大约在3岁前,幼儿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分离-个体化任务,通过此阶段个体发展出心理自我,开始建立统一的自我形象。对幼儿来说,如果他能够完成分离-个体化的四个阶段任务,即能实现良好的心理分离,从心理上做好入园准备。

分离-个体化视角中的

入园准备

研究表明,分离-个体化发展良好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友好、冷静;分离-个体化发展不良的幼儿,容易出现退缩、愤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个体化视角看幼儿的入园准备,需要从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培养自主能力入手。

回应性互动,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与探索要以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安全感为前提,信任与安全感的建立和幼儿早期生命体验有着直接关系。在生命早期,尤其是0-6月期间,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识别幼儿的需要并及时提供温暖又恰当的回应,让他感到自己是被关注、被理解、被接纳的。当各种需要被满足时,幼儿会体验到愉悦与安全,由此建立基本的信任与安全感。

回应性互动是指照顾者在陪伴幼儿时积极主动地回应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敏锐、细心、耐心地理解并回应幼儿的语言、表情和动作。这种理解与回应是以用心观察为前提的,照顾者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动作、声音等线索,掌握不同线索对应的需求表达,对幼儿的需求作出及时且恰当的回应。如,主动采取回应性照护的方式,在照护过程中注重与幼儿互动,这有益于安全依恋的形成。相反,如果幼儿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回应,就会让幼儿体验到我是不被关注、不受欢迎的,我的诉求没有用,进而形成回避型的人际依恋模式,导致幼儿在进入新环境时产生退缩行为,无法积极适应。

培养幼儿自主能力,拓展人际互动圈

在信任与安全感的基础上,为积极适应幼儿园生活,幼儿还需要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与人际互动能力。

1. 调整作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入园伴随着环境、作息与生活要求的改变,家长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观看幼儿园的入园指导视频,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及作息时间,并参照幼儿园的生活作息,调整家庭作息节奏。同时,幼儿园无法对每个幼儿进行一对一的照顾,这需要幼儿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要提前训练幼儿穿衣、如厕、吃饭、喝水、独立入睡等技能,为其适应幼儿园生活做好准备。

2. 拓展幼儿人际互动圈。当幼儿与照顾者建立了基本的信任与安全感后,家长要逐步拓展幼儿人际互动圈,扩大交际对象与范围。如,带孩子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互动,去社区公共空间玩耍,帮助孩子习得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及规则,体会到一起玩耍的乐趣,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入园后更快地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人际互动,适应集体生活。

积极应对

分离焦虑,

支持幼儿在分离中成长

幼儿离开家去幼儿园,第一次和熟悉的家人分开,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把分离焦虑分为抵触-失落-接受三个阶段。

1. 抵触。分离焦虑的初级阶段,幼儿会产生对抗情绪,大哭、愤怒、烦躁或用摔东西的方式来表现其抵触心理。这种极端的行为,是为了让照顾者关注自己不想分离的情绪。

2. 失落。如果幼儿以哭闹或极端行为表示抵触分离,父母并没有过多在意这种情绪,幼儿会变得失落而消极,常常会找借口不去幼儿园,或者在幼儿园出现不融入集体、不配合老师等情况。

3. 接受。当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分离不可避免后,会逐渐接受分离,行为上变得积极,对父母的依赖性也逐渐降低,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逐渐变得独立。

入园焦虑的积极应对

1. 分离训练,接纳幼儿的焦虑情绪。分离焦虑往往是因为幼儿不确定要分开多久才能见到家人,所以感受到强烈的担心与不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离训练,告诉幼儿,爸爸妈妈会去哪里、做什么、要多久,增强幼儿对于分离的掌控感,让幼儿做足心理准备去独自面对新环境。

当幼儿出现抵触幼儿园的情绪时,家长首先要理解这是分离焦虑的正常反应,接纳幼儿的焦虑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安抚幼儿。其次,要告诉幼儿,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会陪着他,和他一起熟悉幼儿园,让幼儿感受到陪伴与支持。最后,要让幼儿意识到幼儿园是一定要去的,虽然爸爸妈妈不能在幼儿园陪伴,但爸爸妈妈相信他可以自己面对新的挑战。

2. 放下自身的焦虑,协同教師做好入园适应支持。家长自身的焦虑会加剧幼儿的入园焦虑。因此,家长要放下对幼儿入园的各种担心,相信自己,相信幼儿,也相信教师。首先,分离时要果断,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各种问题,也相信教师会积极支持幼儿。其次,家长要积极与教师沟通,协同教师做好入园适应期的学习支持,帮助幼儿建立对老师与同伴的信任,建立对班级与幼儿园的归属感,积极适应幼儿园生活。

猜你喜欢
入园客体个体化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