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类文本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浅论
——以《鸿门宴》为例

2023-10-29 02:29朱花蕾
中学语文 2023年24期
关键词:项伯史传樊哙

朱花蕾

一提到思辨性阅读教学,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说理性文章的教学。的确,思辨性阅读教学更适合的教学内容是说理性文章,因为这一类文章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便于我们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但是,我们的这种认识是偏狭的,思辨性阅读教学适用于各类文本,本文结合《鸿门宴》,尝试从四个角度入手,谈谈史传类文本的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从可供仔细玩味的“妙处”着手

史传类文本中可供仔细玩味的“妙处”是需要去发现的。史传类文本记叙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具有复杂性,一个事件会关联众多的人物,历史人物身上有着复杂的故事,又基于史传文本篇幅的限制,在选材上一定是慎之又慎,能进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经过再三考虑的,这就决定了史传文本之中没有废话。这个前提之下,史传文本中出现的,表面看起来与事件关联不大的文字,看似闲笔,其实不闲,一定必有用意。而这样的看似闲笔的文字大多是史传文章中可供仔细玩味的“妙处”,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仔细思量。

比如《鸿门宴》中对宴会中项羽等人的座次描写,表面看起来似乎与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关联不是很大,仅仅是一个对当时宴会场面的普通叙述,好像只是为了记叙这个场景,看似闲笔。但当我们仔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传统文化中座位之间有尊卑之别,鸿门宴中座位的排序,表明了项羽对待刘邦的轻视态度,也足以见出项羽自大的性格。座位之间的远近表现出的是人际关系的亲疏,而历史事件中人的关系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我们发现与项羽坐在一起的是项伯,说明项羽对他十分信任,而此时的项伯已经明显倾向于他的政敌刘邦,可见项羽缺乏知人之智,他的失败在这次宴会座次的记叙中透露出了端倪。

二、从可供评析人物的“素材”着手

历史事件本身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书写历史的人力求能够全面、客观、详尽地描述历史,呈现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这就给我们评析历史人物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从这些“素材”着手评析人物,是我们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评析人物的素材,可以是人物自身的语言、行为,与人物相关联的事件,可以是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态度等等。

评析一个人物,有时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一些独特的素材,比如《鸿门宴》中,刘邦与张良有两场谈话,分别是鸿门宴之前和鸿门宴上,在这两场谈话中,刘邦对于张良的称呼发生了变化。鸿门宴之前,张良将自己获知的情况告诉刘邦时,刘邦称张良为“君”——“君安与项伯有故”“君为我呼入”;当鸿门宴上刘邦要提前逃跑,与张良商议时称张良为“公”,并且在与张良的对话中,刘邦一共讲了两句话,两次对张良讲话中都称其为“公”——“公为我献之”“公乃入”。两次谈话,从时间上看相去不远,但刘邦对张良的称谓从“君”变化成了“公”。“君”仅仅是一个比较普通的敬称,而“公”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所含有的尊敬程度比起“君”要强烈很多。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到刘邦性格中具有善变的一面,这一方面显示出他化解危机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他做事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

三、从可以悬想假设的“断点”着手

思辨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断的能力。史传类文本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即使作者想详尽地反映事件的全貌,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会留下空白,即所谓的“断点”。这就给我们读者锻炼推断能力提供了契机,我们需要依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进行合理的推测判断,使用悬想假设的办法将这空白补充,将这“断点”联结在一起。

《鸿门宴》中,在项伯离开以后,刘邦在干什么,文章并没有做任何交代。但是依照刘邦所处的危险境地来看,他一定是夜不能寐,一定在紧张地准备筹划第二天拜见项羽的相关事宜。当然,这只是我们从情理角度出发的一种猜测,或者说是一种假设,至于这个假设对不对,需要我们从文中寻找佐证材料。

从鸿门宴上樊哙闯入军帐之后所讲的一番话来看,他应该参与了前期的筹划工作。因为樊哙是一介武夫,但他给项羽所说的这一段话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与他武夫的身份特征明显不符。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樊哙所说的这段话十分接近于刘邦在前天夜里讲给项伯的话,所以樊哙说这样的话,不可能是随机发挥而来的即兴表演,应该是早有准备的一段台词。当时刘邦与项伯谈话时,只有张良在场,这就足以见出,在项伯离开之后,刘邦集团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且樊哙亲自参与其中。我们还可以推测,甚至张良叫来樊哙进入军帐,也应该是事前早有谋划的。从张良问刘邦“大王来何操”来看,在准备工作中,张良还没有成为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所以对刘邦所带的东西并不了解。

四、从可以反思质疑的“疑点”着手

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的能力。批判不是否定,而是质疑之后的实证,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反思精神,要善于发现史传类文本中的疑点,对疑点展开反思质疑,寻找依据,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

比如《鸿门宴》中的曹无伤是不是告密者,他对项羽所说的“沛公欲王关中”是不是激起项羽大怒的关键因素?教材从《项羽本纪》中节选时,没有选入项羽派遣当阳君攻打函谷关的一段,原文为,“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因此可知,项羽对刘邦的“大怒”在先,原因有二:刘邦派兵守卫函谷关和刘邦攻破咸阳。鸿门宴之前,项羽已经对刘邦开战,进行过一次攻击,并且攻破了函谷关,从而他才能够得以进入关中。可见,并不是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引起了项羽的“大怒”,曹无伤的告密顶多只能算是给项羽的怒火上浇了油而已。

从之前各路诸侯的约定来看,曹无伤的话不能算得上秘密,先入关者为王,这是诸侯之间的约定,所以,曹无伤也就算不上是告密者。个人在复杂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选择,正是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在先秦时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楚汉与先秦相去不远,曹无伤只是在楚汉之间选择了楚而已,曹无伤所谓的“告密”,只是找了一个亲近项羽的机会罢了。但是项羽的失误在于,鸿门宴上将曹无伤的事情讲给了刘邦,造成了刘邦“立诛曹无伤”的结果。这件事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于,项羽让那些有意依附自己的人心存疑惑,而刘邦诛杀的不是内奸,而是自己集团内部有意投奔项羽的人,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集团的稳定。

综上可见,对于史传类文本,我们可以从以上所说的该类文章的妙处、素材、断点、疑点四个角度入手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这是立足于史传文章特征之上的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正确路径。

猜你喜欢
项伯史传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