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3-10-30 15:15常旭锋
考试周刊 2023年41期
关键词:中学生习惯德育

常旭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或青少年一代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自主发展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强调学会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学习就是在理想价值追求下,积极主动地高品质学习,在信息化条件下能有效管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善于反思和总结,高效学习与健康生活,在发展的道路上自立自强,茁壮成长。

一、 核心素养下自主学习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能力

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学会学习、学会规划、积极主动、健康成长,涵盖德智体美劳。终身学习必然要求自主学习,会学善学、乐学高效。核心素养教育要求“五育”并举,强调学生具备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五育”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既是当下中小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道德正位、文化熏陶、历史积淀、科学的滋养等全方位地提升。

(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中学生自主学习行稳致远的必备品格

素质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发展,从“全人”发展的规律出发,重视道德品质的提升。《战国策》“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的论断更是把德之重要性、决定性概括得一览无余。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践过程中,德育常常让位于学科教学,德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德育教育活动在数量上有余质量上不足。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地。我们常常讲“先做人后做学问”,但当下中学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优秀率、高分数,急功近利,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所以,我们要坚持素质教育,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研究,加强德育,使德育和智育并重,德育优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智育离不开德育的滋补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中学生学业乃至走向工作岗位,行稳致远的必备品质。

二、 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困境

(一)中学教育内卷严重,精细化的应试教育使自主学习空间极度狭小

内卷主要表现在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单一指标,同级学校之间无序的非理性竞争;学校工作核心是应试,表现在挤占师生大量的休息时间抓成绩,“双减”减不下来作业量和学生负担。牺牲师生健康追求成绩的提高,违背教育规律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由来已久,在发展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当下,应试教育却逆流而上,主导着当下的中学教育。究其原因主要在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机制、扭曲的教育政绩观、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等同于考试的高分数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舞台成为应试教育的练靶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变成了口号,成了简单的、低级的迎合某些家庭与社会的功利主义者们的一块合体的遮羞布。内卷丧失了教育本来的可爱面目,丧失了师生本应有的一点自主选择和自在发展空间,学生失去了求知的兴趣,教师失去了教育的职业幸福,师生失去了健康。同质学校的竞争犹如角马群面临汹涌的激流险滩,唯有赌博似的勇跳洪流挣扎前行才能苟延残喘求得一线生机。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局限了孩子的选择和自主性

孩子的选择在家庭教育的功利化面前从来都处于妥协和屈从的地位。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重复和延续,孩子在家庭的学习就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作业以及辅导班的再训练,成长目标以成绩为首要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家长眼里分数是至高无上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常常被忽略。功利性让中学生学习视野变窄,充满了逐利的盲目性。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来看,功利主义培养不出全面的人,危害是巨大的。

(三)网络泥潭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信息化选择蒙尘

学生极易陷于互联网的种种泥潭不能自拔,或游戏上瘾、或被洗脑误入歧途、或沉浸在虚拟世界走不出来,抑郁者、辍学者屡见不鲜,家庭生活被一部手机搞乱。中小学生学习因依赖网络查题而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信息化方式正成为双面利刃,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路上,显见的负面影响常常比正面的效果更深刻更久远,使得信息化方式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而言,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中。

让中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好习惯,需要创新思维和破解难题的举措和方法。

三、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思维和方法

(一)培育良好品德,涵养智育,扎牢自主学习的根基

许多人对道德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上个好中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足够,不用在乎什么仁义道德。不理解为什么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对“先做人后做事”“先做人后做学问”持怀疑态度,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实践证明,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家风家教,不重视道德品行,没有“温良恭俭让”,这个家庭不会兴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不重视德育的培养,只在乎分数,这所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这个学校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的发展一定受到诸多的不利影响,学业不会得到持久优质的进步。

一个人优秀,首先是有优秀的品格。优秀的品格和德行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品行涵养,他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各方面也会受到良德润泽而表现优异。学业优良能力出众者多以美德支撑和持续发展。学业上有问题的中学生,大多在品行习惯方面有不良表现。核心素养下中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前提就是培养美德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并成为习惯长期坚守。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涵养,对中学生在美德方面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纵观中华道德之发展,无论“仁义礼智信”还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表述,其包含的道德要求、做人处世方式,在今天依然有其道德教化的意义,对人、社会、国家依然存在良好的道德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做了系统全面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我们倡导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时,必须遵循其原则。中学生品德需要培养、熏染、规范,需要长期坚守,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固定范式,亦即成为习惯,受用终身。

(二)加强理想教育,培育志向,使自主学习有明确的方向和强劲动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理想教育是帮助中学生确立和实现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教育。中学生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远大的抱负,学习就没有成色,没有动力源泉,难以培养成有责任担当的人。

培养学习理想和志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中华英雄模范引领、学科渗透、爱国故事宣讲、励志演讲比赛、征文大赛、主题班会、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研学旅行等。让科学家、文学家、历史伟人、爱国将领等扎根中学生心田,成为他们的偶像,激励中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党为国的责任担当,为科学研究甘愿奉献终身的好品质。有远大志向和理想抱负的指引和推动,学习就有了动力源泉和方向。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 学习好习惯首先从生活好习惯开始

好习惯从生活起居开始,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家庭生活好习惯。成员之间长幼有序、尊重彼此、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家长不可包办家庭劳动、代为管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管学习,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权利,孩子没有自主性。久而久之,形成家长依赖综合征,思想行为也跟着受限。家庭教育需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放手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决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自立自强、独立思考、独立人格、规律生活等,形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生活好习惯的培养主要在家庭,责任在家长。生活好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人相处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生活好习惯是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必备品格。

2. 培养学习好习惯

培养中学生学习好习惯,需要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的共同努力。培养好习惯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需要程序化的方式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适合自己的高效方法、高阶思维、探究创新等优秀的学习品质。

(1)中学生对学习的全流程掌控

中学生要明确自己一天的学习流程,协调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解决好影响学习的人、物质、时间、事件等,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优秀中学生还要适时明确本学期的目标和计划安排,明确各学段的任务,把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2)中学生要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所学的科目较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中考高考的任务重、时间紧。必须要求中学生要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快速高效、积极主动地学习,为自主发展赢得时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学校教育教学中应当安排学科教师专门针对学科学习方法的课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巩固练习。学科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课堂听课学习、解题方法、思维方式、作业练习及反馈、复习考试等系列方法,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形成相对稳定的习惯。

(3)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好方法并持之以恒

学习方法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大同小异,和别人相异的地方恰恰是与自己思维和认知相匹配的方法。比如听课笔记的记录、课本的圈画、错题本的整理、及时化解难题的方法、复习等。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借鉴、改进,最后形成自己的学习好方法。家长和教师要多做指导,让中学生自我选择、实践、评估,大胆地尝试。

(4)鼓励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展高阶思维,形成良好学习品质

学生的学习各有差异,这与学生的认知差异、学习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学科教师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素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中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是人之天性。发扬中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格物致知;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科学技术的海洋,徜徉在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使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学习兴趣相融合。

1. 教师要做良师益友,做一个“有趣”的老师或班主任,带动课堂、班级成为有趣的世界。家长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最佳伙伴,不要成为无处不在的“讨厌监控”。不因为教师和家长的不当言行导致中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乐趣。

2. 设置合理的目标、合适的任务、劳逸结合。对普通学生而言目标要易于完成。如果目标过高,学习任务繁重,经常完成不了,或不能劳逸结合,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压在所谓的学习上。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厌学是必然的。对优秀学生,目标要有挑战性,挖掘其潜力,刺激其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任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3. 学习内容的选择多样化、教学设计趣味化。语文的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例证,让学习有乐趣和启发性。过程性评价要有期待感,宽严相济,充满希望,让学习时时有信心、有热情、有乐趣,使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五)适时激励,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思想态度经常起伏变化,心理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有限,需要心灵的呵护,要多从正面引导,耐心教诲,多表扬少批评,让中学生脆弱的内心逐渐地强大。激励是一个良方,既要有物质的更要有精神层面的激励。激励可以在课堂、主题班会、各种活动中;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文件和奖状荣誉证的方式,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家长和教师的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下,循序渐进,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有机会出彩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尊重个性,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可忽视和放弃学困生的培养。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学困生、后进生教育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具有包容的心态,不抛弃不放弃,要接纳各种学生,静待花开。学校必须要有差异化发展的理念,“合格加特长”“全面加特色”之理念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继续发扬。

(七)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资源是海量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增多,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和便利。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娱乐性等特点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自控力不足,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容易迷失自我,深陷网络泥沼不能自拔。所以中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自主学习,必须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加强监管。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认知、获取、甄别、选择、加工、传递和利用,处理好虚拟与现实、学习和游戏的主次关系,培养自我管控的能力。家长和教师要有效监管、正确引导、任务驱动、加强思想教育等,为高效学习提供支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中学生要自主规划和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制订学习计划,限定时间,优化信息化学习各要素。让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成长服务,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好品质。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注重做人和做事的教育,注重品德修养和学习能力培养并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把教书和育人协调统一,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中学生习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上课好习惯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