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2023-10-30 20:35宋萑杨志清
中小学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

宋萑 杨志清

摘要 强教必先强师,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强国建设最基础的工作重心。为保障中国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体系布局、全环节建设、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入手,在体系布局上优化教师教育培养结构和供给结构,在全环节发展上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内涵建设上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特色教师教育文化,同时基于数字化转型建构“精量式”数字化教师教育体系,为健全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铺设道路。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体系;教育强国;教师文化;教师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9-0010-06

注释:① 本文系2020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在线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JYA001)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設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被当作教育强国建设最基础的工作重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则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价值为何?健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聚焦于哪些要素和环节?如何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本文旨在梳理教师教育对我国教育现代化乃至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刻意义,分析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现实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启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体系转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支撑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站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价值。

1. 深化教育改革,承担建设教育强国的先导性任务

兴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但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完成教育改革事业,深化改革成效,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需要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教师。而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教师需要健全的教师教育体系支持。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坚持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教师,让改革意识通过教师教育系统传达至教育系统,积极推动教育体系重构和教育系统再造,让各级教育变得科学完整、相互融通。

2. 助力人才强国,补足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缺口

从当下视角看,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把握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基石,是高质量人才不断涌现的源泉,是推动国家崛起持久而深远的力量。高质量的教师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上述流程不断流转的动力母机。中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在20世纪经历转型发展后,在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较少关注,以创新型教师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流程尚未稳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先决条件,是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坚实保障。

3. 承接时代之变,落实教育新规划的必由路径

从未来计划看,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设计蓝图中,我国在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拓展教育赛道、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等方面有很多新的方向和挑战。然而当下教育资源紧张、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凸显,同时由于人口增长放缓,未来我国教育规模呈现紧缩趋势。因此,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承担起未来责任,着眼于培养能在时代变局中稳步推进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实现的教师队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缓解当下教育资源压力,通过协调教师供给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控制教师准入实现精准供求,从而保障教师教育的时代前瞻性。

4. 贯彻立德树人,强化以师为本的教师教育观

从全域视角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责无旁贷的实践主体。坚持教师发展作为教师教育事业的价值导向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确保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只有把教师置于教师教育事业的中心,致力于把更多教师都培养成扎实渊博、高尚纯粹的“人师”,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在微观层面要增强教师效能感,支持教师终身学习;在中观层面要发挥师德师风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宏观层面要促进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规范。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健全之意:一个层面着眼于现有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上,表现在教师教育体系建制亟待优化,内涵建设方面提升空间大,急需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优化;另一个层面着眼于创新驱动发展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前瞻性需求,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着力落实数字化转型。梳理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诉求,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结构布局有待优化

其一,教师教育院校结构布局改革有待深化。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建设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该计划明确了各方主体参与教师教育的角色,铺设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结构。但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尚未真正实现。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培养主体地位、示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凸显:一是目前对师范院校的综合投入较低,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师范院校没有受到同地位匹配的资源投入;二是部分师范院校在升格过程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导致师范特色有所弱化;三是非师范学科专业出身的高学历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岗位竞争中取得了竞争优势,使得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在职前培养方面参与度较低,仍旧把培养重点放在精英型人才上。[1]在中国“双一流”高校名单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只有2所师范院校和3所综合性院校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工作。[2]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的区域差异化与改革同步化现实,既需要强有力的师范教育来保底,继承和发扬中国式师范传统,实现教师队伍的区域间均衡;同时也需要多来源、高学历水平教师供给,激发鲇鱼效应,助力师资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因此既要坚持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更需引入高水平综合类大学的深度参与,这是当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诉求。

其二,教师教育供给结构需要调整。供给侧结构是教师教育体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师供给结构在教师的类型供给和地区供给上亟须平衡发展,提升教师供给匹配需求的精准度。一方面,类型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亟待完善。面向五育并举的改革要求,我国教师教育供给结构更为侧重智育领域的主干学科教师培养,对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领域师资培养不足,导致目前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的音、体、美、劳、思政、科学等学科教师缺口大,专职率低,所教非所学现象严重。相关教师教育专业建制亦不完善,劳动教育教师尚未形成规模化培养,科学教师、艺术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亟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供给的精准度亟须加强。随着我国学龄人口的变化,师资供给需要回应人口变化趋势,从宏观层面进行预测和调控,做到稳中求准;与此同时,在区域供给上,要看到当前大中城市教师供過于求和西部及农村学校教师供给不足二者并存的结构性矛盾,[3]从教师培养院校的区域布局和名额配置上进行优化。

2. 教师教育全环节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一般来说,教师教育全环节包含师范生遴选、师范生学习、师范生入职、职后教师发展等过程,以入职为主要节点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其中还有入职前后的过渡阶段。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全环节一体化程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及师范院校各方主体在共识、制度、行动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彼此深度合作路径不畅。[4]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和“教师教育一体化”仍处于理论概念和初步尝试阶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融合。

在职前阶段,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能力、融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职前实习流于形式,部分师范专业学术和实践“双导师”独立指导,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师范生学习体验割裂,无法较好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互迁移。在职前与职后衔接阶段,一是中小学形成了市场化的“用人必考”聘用模式,高校师范生的出口不能和中小学教师的入口有效对接,师范专业同用人单位在师范生就业上的一体化模式有待探索;二是师范生招生与就业协同制度普遍缺位,师范生就业与教师招聘入编的协同制度还不健全。[5]在职后阶段,一方面是区域教师发展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未能与职前培养院校形成发展梯度,不能有效地支撑教师专业化;另一方面以高校为主体承担的教师培训多关注理论学习,缺乏实践关注,教师参训积极性和实效性不高。二者都未能为教师持续学习提供逐级提升的发展系统。

3. 教师教育全要素内涵有待完善

其一,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亟须完善。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需要立足本土语境完善教师教育全要素标准体系。一般来说,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包括专业认证标准、师资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在专业认证标准方面,目前我国借鉴医学领域以及西方国家教师培训项目的专业认证体系,形成了三级师范认证为基础的专业认证体系,并依据三级标准对全部招生的师范专业形成办学质量监测。师范类专业建设标准是促进教师培养专业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的现实依据。但是很多高校在专业认证方面处于一种被动应对状态,对待认证工作的态度趋于“一次性工作”的任务型导向,导致师范专业通过自我评测、专家团队评测和机构认证实现办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6][7]在师资标准方面,目前国内尚未出台有关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文件,没有对中国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定位、职能和素养结构做清晰确定的说明。从国际经验来看,教师教育内涵发展必须从教师教育者专业化抓起,不少发达国家都出台了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或是在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中对师资的专业性进行规定,确保专业教师教育师资来培养专业教师。[8]在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方面,当前我国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大都基于2011年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和评价改革的呼应不足。因此,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亟待结合新课程、新教材进行内容更新,加强培养职前教师在核心素养培育、跨学科教学、多元评价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其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文化格局亟待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育人的传统,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文化生态面临缺乏价值共识、文化形态不健全、教师参与不充分、文化育人效果不理想等问题,[9]急需打造师德师风为先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师德师风是中国教师的为师准则和行业风尚,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必须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旨归。与此同时,目前教师教育院校对传统的养成教育、“三字一话”为代表的实践型培养理念等师范精神传承不足,又未能构建起符合新时代的循证理念与研究取向的教师教育专业文化,使得教师教育实践缺乏文化滋养,进而导致所培养出的教师专业认同不足、从教使命感不强。因此,要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充分汲取中国本土师道尊严和师范文化的智慧结晶,融合新时代前沿教育理念,发展出一套教师教育的先进文化。

4. 教师教育面对时代新变化亟须调整

社会形势变化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因。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攻坚新阶段,新的社会变化要求教师教育体系继续完成从“增量提质”到“精量提质”的转变。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中最宝贵的资源,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和造就。因此,持续供给善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师是教师教育体系未来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伴随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身份和专业能力面临信息时代的考验,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健全教师教育体系需要瞄准未来教师的创新素养、数字素养培育,积极融入人工智能、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平台,推进VR技术、元宇宙等新型师范生学习环境营造,探索个人化自定速学习、无障碍全纳性学习等新型师范生学习方式改革,让创新和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变革。

为保障中国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体系布局、全环节建设、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入手,为健全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铺设道路。

1. 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布局

其一,优化教师教育培养结构,加强师范特色。要逐步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县域教师发展系统整体配合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明确与落实各方主体参与教师教育的权责边界,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联动。首先,要加强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位置和引领位置,增加师范院校职前教师培养的投入,在中国“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加入更多有特色有质量的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其次,借鉴世界经验,推动中国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鼓励双一流高校参与教师教育,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关键一步。要继续鼓励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声誉优势,推动学科前沿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学科教育领域拓展人类知识边界。再次,要完善区县教师教育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区县教师教育系统是与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性大学等教师教育上层建筑相呼应的教师教育基础设施。保障县域教师队伍质量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最终着力点。因此,要在地方统合高校、中小学校等多元主体的教师教育资源,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名师工作坊构成的区县教师教育系统,保障教师在职学历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场域和空间。[10]

其二,调整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首先是补足五育并举教师教育新体系建设,推进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与教师教育相融合。具体而言,要加强德育师资、体育师资、美育师资和劳动教育師资的培养力度,建设与五育并举并驾齐驱的“五育”教师教育体系,通过建设服务五育并举和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政策要求。[11]其次是依据“按需设岗,依岗培养,专项招聘,定向服务”的原则构建高效畅通的教师供给机制,采取如公费培训、编制匹配、提高待遇等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投身教育领域;同时注重提升中西部偏远地区教师待遇,通过定向项目为弱势地区专门培养一批高水平全科教师。再次是提升教师教育供给的学历层次,继续引导教师教育供给院校由中师、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四个层次向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过渡,减少低学历层次教师教育的供给,减量提质,逐步实现“让最优秀的人成为教师,培养最优秀的人成为教师”的理论目标;同时加强对中西部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在招生规模、专业开设和专业硕士点设置上予以指导和倾斜,鼓励其面向欠发达地区培养紧缺师资。

2. 加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

要完善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助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全环节一体化建设。首先,职前教师培养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基石,针对职前教师选拔,要改革招生制度,坚持多元招生和定向就业相结合;鼓励优质师范专业院校采用提前批次录取,通过自主招生增加面试环节或入校二次选拔等形式遴选有志从教的优秀学生成为师范生。针对在读师范生,要鼓励地方师范大学建立本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一体化培养模式。同时继续完善双导师制度,加强实习中小学与师范院校的深度合作,打通实践基地与高校的沟通渠道。针对职前职后衔接,可引入师范生表现性评价制度,组织用人单位、实践基地、高校导师多方合作,基于备课、授课、评课和反思等教学全过程对师范生教书育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测。对于在职教师,则要不断提升已有教师队伍质量,持续推进专业发展渠道和学历提升通道的开放。要注重发展学校本位的教师教育,将中小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鼓励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师资力量雄厚、按教育规律办学的优秀中小学校(幼儿园)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款中明确中小幼承担教师培养工作的义务,强化学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和完善承担教师培训的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协同机制。

3. 完善教师教育全要素内涵建设

其一,完善教师教育全要素标准体系,保障专业建设。首先是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改革要求更新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立足新课标、新教材重新厘清教师培养的目标,明晰新时代教师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伦理指标,从而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养提供目标引领;同步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学科实践、学习化评价等新兴内容纳入课程标准之中,指导教师教育院校更新培养课程。其次是确定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要加强针对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界定教师教育者的素养,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教育者常态化交流机制,建设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最后要继续发展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细化师范专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规定;落实师范专业认证的监测功能,在现有基础上基于学生管理、教学流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要素定期形成师范专业办学质量监测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其二,重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文化。要发展多维并进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文化。首先是继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中国本土历史上孕育的教师文化内涵,在师范生培养中引入教师文化课程,在职后教师中评选典型案例,促进尊师风尚的发展。其次是形成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范生培养文化。一方面,要从师范生入学开始就为其提供授课实践机会,鼓励师范生通过自身受教育经验理解教育世界,减少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同时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比重。另一方面,要推进教师教育向研究型转型,依托教师教育实践的最佳证据库,支持教师教育院校和教师教育者开展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在此过程中,既要基于最佳证据开展课程、教学、实习、评价的改革,更要基于改革实践的深入研究,实现证据扩充、完善与生成,不断迭代教师教育证据库,[12]从而在循证教师教育氛围中培养出具有循证精神的专业型教师。

4. 构建“精量式”数字化教师教育体系

要紧扣时代发展趋势,打造数字化教师教育体系,以信息化技术助力教师教育发展。要推动教师教育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以“精量式”的数字化教师教育体系,培育适应新时代、把握新时代、超越新时代的教师团队。

其一,基于数字化建设探索“按需设岗、依岗培养”的“精量式”订单教师培养模式。要探索利用大数据管理将实际教师岗位需求与教师教育院校培养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紧密结合大数据反映的岗位需求变化实时调节教师教育的培育规模、培育内容和师资配置,实现教师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13]

其二,利用技术优势,整合跨时空优质资源构建全过程、全要素、高互动的数字化教师教育系统。师范生学习和职后教师工作都已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分析,拓展教师教育的线上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条件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支持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学习与评估,切实提升在线培训成效。

其三,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伦理和应用问题,為教师教育过程中的高端智力活动赋能,助力发展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在应试能力竞争减弱和专业能力竞争增强的未来,持续精量地培养教学专业扎实、创新思维突出、多元文化贯通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应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同时,要通过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构成的高级智能共同体,探索基于技术支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康晓伟.精英大学为什么不愿意参与教师教育?—以中国两所精英大学P和Q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16(4):64-70.

[2] 赵国祥,罗红艳,赵申苒.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J].教育研究,2020(3):143-151.

[3] [13] 智学,徐爱新.教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新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7(6):47-52.

[4] 张军,刘建银.世界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22(1):114-120.

[5] 韩益凤.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的构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40-145+148.

[6] 洪早清.师范教育高品质发展:可能与可行—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施行的省察[J].教师发展研究,2021(1):73-81.

[7] 刘莉莉,陆超.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历史必然与制度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9(5):40-45.

[8]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About A TE[EB/OL].(2019-12-01)[2023-08-20].https://atel.org/a bout-ate.

[9] 孙杰远.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2023(7):226-233.

[10] 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重估—以构建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为目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3-99.

[11] 管培俊,刘伟,王希勤,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3(7):1-8.

[12] 宋萑.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体系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7):40-47.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
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析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研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当代法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