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安宁疗护干预肺癌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3-10-31 06:36陈雪芬汪铁军赵振中吴春虹朱勤芳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疗护安宁肺癌

陈雪芬 汪铁军 赵振中 沈 靖 吴春虹 朱勤芳 陈 岚

肺癌发病隐匿,早期肺癌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生存率极低,患者只能通过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延长生存时间,但上述方法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持续的心理和身体负担[1]。安宁疗护即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是对生命末期患者的一种综合性的医疗与照护服务,侧重于症状管理、社会心理支持和协助决策,通过解决身体、社会心理、家庭问题及规划未来护理,让患者在面对生命逝去时减少痛苦,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本文旨在观察早期安宁疗护干预肺癌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患者98例,均根据病理学诊断为肺癌晚期(处于Ⅲ期或Ⅳ期),预期寿命大于3个月。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存在疾病,合并认知障碍或严重抑郁症、躁狂症等。本方案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干预:① 饮食护理。患者无吞咽困难情况时应自主择食,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配合水果、新鲜蔬菜等,改善饮食质量。② 压疮护理。肺癌晚期患者通常伴有全身性水肿,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擦洗身体,在身体易受压部位垫上软枕、气圈等,避免长时间受压。③ 疼痛管理。遵医嘱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即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多与患者沟通与交流,建立可信赖关系,树立患者控制疼痛的信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早期安宁疗护:① 综合评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护理目标及患者偏好,最大程度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帮助医护人员制定安宁疗护方案。于患者入院后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对患者身体(疼痛、疲劳、睡眠和身体功能的常见症状)、心理(痛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社会(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经济负担)问题的评估。② 心理干预: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介绍其原理、方法、不良反应、预防方法及副作用的治疗,提高患者认识程度,过程中保持友善态度,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治疗。多数晚期肺癌患者已失去生活的希望,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意识清醒时多与其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心理需求。召集患者的亲属前来探望,与患者及其亲属一起分析各种有利因素,向患者家属说明陪伴和安慰的重要性,并争取他们的配合,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③ 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状况、应对能力、家庭关系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充分了解患者对待死亡的认知和态度,围绕预后进行循证讨论,从而构建死亡过程。医护人员应深刻反思患者在临终过程中面临的痛苦和挣扎,将自己置于患者的位置并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以更好地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通过组织患者观看电影、电视剧、进行情景模拟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互动式教学,让患者亲身体验死亡所带来的情绪变化,从而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临终患者非常重要,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谛。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生活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包括30个问题,其中5个功能量表(身体、角色、情绪、认知和社会功能),3个症状量表(疲劳、恶心呕吐和疼痛)及6个单一症状条目(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不振、便秘、腹泻和经济影响)。采用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② 焦虑抑郁情况:采用医院自制焦虑抑郁量表,包含14个条目,分为抑郁与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的分数0~21分。<8分表示正常,8~10分为轻度抑郁/焦虑,11~14分为中度抑郁/焦虑,≥15分为重度抑郁/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QLQ-C30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病理类型)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47~80岁,平均(57.3±4.4)岁;病理类型:腺癌22例(44.9%),鳞状细胞癌12例(24.5%),小细胞肺癌8例(16.3%),其他7例(14.3%)。观察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58.8±4.5)岁;病理类型:腺癌24例(49.0%),鳞状细胞癌12例(24.5%),小细胞肺癌9例(18.4%),其他4例(8.2%)。两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4、0.96,t= 1.67;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干预前两组QLQ-C30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前改善,且观察组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

组 别例数QLQ-C30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950.7±4.955.8±7.012.3±3.010.2±1.912.5±2.59.9±1.7观察组4950.4±4.669.9±7.112.0±2.86.8±0.512.1±2.06.2±1.0 t,P0.31,>0.059.90,<0.010.51,>0.0512.11,<0.010.88,>0.0513.13,<0.01

3 讨论

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目前只能通过现有的医疗手段维持或延长患者生命。由于多数晚期肺癌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因此提高患者临终前生活质量,减轻身心痛苦,帮助患者更舒适、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医护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宁疗护的主要目的是在患者临终前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从而减轻患者身体的痛苦,缓解负面情绪[2]。

多数晚期肺癌患者为中老年人,他们的生存目标更多的是减少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在东方文化中,死亡的话题经常被回避或否认,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实际上多数人对死亡的话题持否定态度,害怕提及,也不愿讨论垂死的问题。因此,人们更关注人生规划、健康生育、优质教育和更好的生活,而死亡很少被提及,在教育体系中也是缺失的,导致患者在生命尽头存在诸多困惑和遗憾无法释怀,“接受生命的自然性”“发展死亡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自我实现。死亡教育强调对生命意义的回顾和对死亡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建立预先护理计划,通过科学正面地引导患者理性直面生死,让患者理性地处理各种未完心愿,最终寻求到永恒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在不断超越和整合中达到平和的状态,从而实现临终关怀的目标并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增加了疾病负担[3]。将心理干预应用于肺癌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充分挖掘个人内在自我调节的力量,与内外部环境、社会支持资源建立联系,强化和塑造患者生存希望,寻求人生意义,增强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促进患者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调整,激发患者的反思,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安宁疗护应用于肺癌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疗护安宁肺癌
多地加速推进安宁疗护工作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护生安宁疗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