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还是林徽音?

2023-10-31 17:28刘珊珊黄晓
绿色中国 2023年9期
关键词:年谱林先生文学

刘珊珊 黄晓

这是他从20世纪末开始从事的一项研究。他通过大量一手材料的挖掘解读,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林徽音,一个富有家国情怀、敢作敢为、才华横溢、人格独立的伟大女性。

书的封面采用梁思成、林徽音毕生追寻的唐代建筑琉璃瓦的墨绿色,配以林徽音装饰研究手稿中的金色曲线,寓华丽于沉稳,典雅大方。书中精选林徽音的生活照片、文学创作和艺术设计等图文资料,与年谱正文彼此印证,相得益彰。这部多年心血凝成的著作,堪称迄今为止对林先生生命历程的最好记录,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是绝佳的阅读范本。

“徽音冠青云”

曹汛教授(1935-2021)是学界公认的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和文史学家。他生前任职于北京建筑大学,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树德大学等两岸院校授课。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发表各领域论文数百篇,方法独到,见地精深。2019年他出版的《中国造园艺术》,登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等眾多图书榜,在学界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55年曹汛考入梁思成先生始创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林徽音是系里的教师之一。这年7月曹汛入学,同年4月林先生去世。曹汛未有机会见到林先生,一直引以为憾。但入学后林先生的一份设计手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播下了以后从事林徽音研究的种子。

2022年出版的《林徽音先生年谱》包括两部分:一是“年谱”,以冷静、客观的口吻讲述林徽音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对她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的事件进行梳理介绍,惜墨如金;二是《骄傲的辉煌——林徽音先生和她的建筑世界》,是一篇长篇传记,感情充沛,饱含爱戴之情。

整本书呈现出来的风格,颇似林徽音文学成就里一种重要的文体——诗歌。对事件点到为止,不做大篇幅的铺陈,而是通过简洁隽永的叙事,给人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诗的想象,吸引读者去追寻更多林徽音的作品和故事。

曹汛先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建筑史和园林史,既关注物的研究,也很重视人的研究。他的《中国造园艺术》一书包括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中国园林的特质、叠山艺术的演变、诗情画意的影响和绍兴沈园、扬州片石山房、苏州网师园等历史名园,下编考证周秉忠、周廷策、计成、张南垣、李渔、叶洮、戈裕良等造园名家,分别是从“物”和“人”的角度切入。

他的“林徽音研究”正是其人物研究系列的重要组成。曹汛的人物研究系列中,最著名的要数宋代《营造法式》的作者李明仲。一般认为《营造法式》的作者叫李诫,曹汛则认为应该叫李诚,字明仲,名与字含义相关联,取自《礼记·中庸》的“诚则明矣”,后来误刻为李诫。他发表《李诚本名考正》一文,挖掘出15种宋明文献为李明仲正名。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曹先生坚持将本书书名定为《林徽音先生年谱》,而非今人所熟知的“林徽因”。

林徽音祖籍福州,1904年出生在杭州,父亲林长民根据《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的用典,给她取名徽音。南北朝诗人傅玄诗称:“徽音冠青云,声响流四方”。这个名字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极高期望。1935年,为了避免与上海一位男性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的名字相混,林徽音甘冒不孝的罪名,忍痛改名林徽因。

曹汛在书中详细考述了这次改名的过程。1933年7月,男性作家“林微音发表《微音顿首》之二《名字的纠葛》,专门挑起两人名字的话题,嬉皮笑脸油腔猾调地说了一堆不三不四的话。林微音的文笔格调不高,据说徽音读到他一篇什么文章,叫道‘哦,我的妈!’这个林微音曾化名陈代与鲁迅论战,还曾作过广州新月社的经理。徽音担心名字的误混辱没自己的清名和优雅,不愿招来更多的纠葛,更讨厌那个人的无理纠缠,才不得不改名。徽音的名字是父亲所赐,她非常喜欢。”

在林徽音52年的生命历程里,有32年的时间以“林徽音”行世,占据了她人生大部分的时光。她生命中的几位重要人物,父亲林长民1925年去世,公公梁启超1929年去世,挚友徐志摩1931年去世,他们都只知“林徽音”,不知“林徽因”。更重要的是,“徽音”有出处、有寓意,体现了林先生的诗书家族出身,“徽因”则没有任何出典,只是一种权宜的选择。

在这本《年谱》里,1935年3月以前都写作“徽音”,1935年以后则改作“徽因”。但涉及到书名,曹汛主张使用“林徽音”。这个本名“不仅是父亲所赐,先生自己也喜欢,改名是痛苦的,不得已的,所以现在应该重新改回来。”以“林徽音”之名致敬这位杰出的女性,以匹配林先生一生的气质与成就。

挑起“两担云彩”

“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这是林徽音所作《小诗》中的两句,曹汛特地拈出来,以“两担云彩”指代林徽音一生最重要的两项成就——建筑与文学,称赞“林徽音先生是卓越的建筑家和设计师,又是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她挑起两担云彩,建筑是她擎举的事业和一生职业,文学同样是她的事业和生命的追求。”

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林徽音走上文学道路,是受到徐志摩的影响。曹汛在《年谱》中考证,林徽音《蛛丝和梅花》一文自述,“十六岁时自觉解花的情绪和诗意的凝思,那时对于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与建筑,都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1920年17岁的林徽音在英国结识麦雷和卞因等人,“成了卞因的朋友之后,开始对文学发生兴趣。”而林徽音与徐志摩初次相遇,是在1921年春季之后。林徽音决心学建筑,一种说法是她“在伦敦读书期间,据说女房东(一说房东女儿)是建筑师,受了她的影响,徽音决心将来学建筑。”曹汛没有否定这些影响,但进一步指出,“徽音出国之前,对建筑、对建筑与文学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徽音的学问融会中西,贯通古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最深。”通过这些事件的梳理和解读,曹汛将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蕴含其中。

曹汛考证出林徽音的第一篇文章,是1923年发表的《夜莺与玫瑰》译文。他为此撰写了《寻找一篇文章》,刊登在1999年4月8日的《光明日报》上。此前“一般认为,林徽音是参加新月社后,1931年在徐志摩的影响下开始发表作品,实未确。”1931年时林徽音28岁,这时才开始写作和发表文章似乎有些太迟了,曹汛一直对此心存怀疑。他考证出的1923年林徽音20岁,这样才与一位早熟早慧的才女形象相符。

林徽音的《夜莺与玫瑰》译文发表在《晨报》上。饶有趣味的是,她还受邀为这期《晨报》设计了封面,主景是一座正立面投影图的钟楼。曹汛评价这幅图画“已具有建筑专业的绘图意味”。林徽音首次发表作品、设计封面,便将建筑与文学联系起来,这种融合贯穿了她的一生。

林徽音不但自己选择建筑作为终生的志业,还影响和推动梁思成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两人共同到美国留学,学成后赴欧洲考察,又携手回国创办建筑系,加入营造学社,从事建筑研究和设计,以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作为职业,为人类社会建造广厦,实现他们年轻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抱负。

与此同时,林徽音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她刚刚回国,受邀在家乡福州讲演,题目就是《建筑与文学》。从1931年到1937年,是她文学创作的爆发期。曹汛在《年谱》中评价:“她是一位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诗人,又是炉火纯青的散文家。她的诗作和散文,篇篇是佳作。她写的小说不多,只有六篇,但是其中的《窘》、《九十九度中》、《吉公》和《文珍》,都是难得的佳篇名作。”林徽音还热心戏剧活动,写过剧本和文学创作理论,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林徽音更突出的成就是将建筑与文学融合起来。1932年她发表《平郊建筑杂录》。曹汛评价:“这是一篇用诗人的语言、诗人的审美情绪写出来的建筑调查记。”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建筑意”的命题,认为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有一种“建筑意”的存在,将建筑升华为与诗歌、绘画并列的艺术。大读书人黄裳当时是一名年轻的报社记者,他热烈地赞扬林徽音的建筑散文,并将这种笔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林徽音去世后,一些建筑界的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建筑界再也没有人能写出林先生那样的文章来了。

美国学者费慰梅、费正清夫妇是林徽音、梁思成夫妇的毕生挚友。费慰梅在回忆录里称赞林徽音,是“能够向任何方向发展的艺术家,……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这位天才的女性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了建筑和文学。

曹汛在《年谱》中总结道:“建筑是人學,文学当然也是人学。建筑的空间意蕴,能够陶冶文学的情绪感受,文学的情绪感受反过来也能使建筑的空间意蕴升华。在这方面,才华过人,具有诗人气质的林徽音显然早早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领悟。”林徽音很早选定了建筑与文学的事业,想到要挑起“两担云彩”。她在建筑与文学领域、以及为融合两者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作者单位:刘珊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晓,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猜你喜欢
年谱林先生文学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邻居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我们需要文学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朱彝尊年谱新考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