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七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11-01 02:09冯晶星杨世照
党政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建党党史

○ 冯晶星 杨世照

2023年6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中共一大纪念馆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及其在上海的伟大实践、党的创建史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论、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孕育形成及新时代弘扬赓续意义、中共中央长期驻扎在上海、海外党史资料辑录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学术研讨。

一、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及其在上海的伟大实践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既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在上海的伟大实践中提炼科学的历史观,还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和深化党史研究,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党史研究宣传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深化党史研究、以党史研究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以宣传宣讲普及党的历史和理论。他指出,上海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切实担负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使命担当。

关于考察上海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指出,要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的研究与宣传,积极利用报刊、新媒体平台宣传党的创建史研究最新成果,运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解读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孕育与弘扬。

关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指出,既要以正确的党史观讲清楚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还要讲清楚百年来上海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更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吴海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红色起点。他通过回顾清末民初政治现代化的思想激荡,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革命理念、组织纪律、建党程序等方面的现代化突进,进而深挖伟大建党精神在政党现代化方面的历史内涵,由此引申出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以铁的纪律打造组织力、锤炼政治品格的当代启示,并深入揭示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抉择革命道路的历史情境。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蕴要立足唯物史观视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认为,不仅要运用大历史观进行党的创建史研究,还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党创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经历的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地理空间、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等多个维度以进行全面审视,以构建大的中共创建史观。

(二)统一战线工作相关史料的梳理总结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指出,今年是宋庆龄诞辰130周年,在党和国家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段征程中,宋庆龄都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他介绍了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牵头编撰的《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史事编年》。该书选取宋庆龄在重要政治关头、重大历史时刻坚定不移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的重要史实史料,全景式展示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联系,为研究中共党史打开独特视角。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伟一、党史科副科长刘菲菲从杨浦区的统战工作发展史中提炼红色基因,指出要以落实“党的诞生地工程”“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工程”等要求为契机,担起存史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赓续红色文脉与全力做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相融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副处长侯桂芳探讨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她指出,上海坚持把党建引领城市发展作为根本保障、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和坚持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上海经验。

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启动源和加速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敏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丁达认为,现代化的上海实践经历了从“洋人的上海”到“国家的上海”再到“人民的上海”的数次更迭,集中体现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典型逻辑,阐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缘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凝聚着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集体智慧与精神伟力,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孔亮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兼具本土性和东方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独立探索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其百年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觉醒、求索与勃兴息息相关。上海以排头兵、先行者为城市建设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党的创建史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论

与会专家学者挖掘了党的创建史中的历史细节,对重要党史人物进行了再研究、再探讨,并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新蕴与价值新树。

(一)党的创建史的多维探讨

中共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科副科长马亦男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过程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对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指导,认为在党的早期组织成立的过程中,党员的物色、工作的分配、党纲的拟定、工作方针的决定都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负责,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党的创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中共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俞凡认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是中共一大的发起人之一,不仅筹备了一大的会务,影响了会议的召开和会议成果的产生,还于中共一大结束后在中央局中担当了重要位置。要言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中共一大召开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伟、博士研究生徐晓雪通过还原中共早期与共产国际无线电联系建立的过程,考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可见共产国际对中共组织寄予了极大期望,并给予了很多指导与帮助,不过由于国情不同、先入为主、经验至上、代表较多等因素,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左”的倾向,并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共中央的决策及中国革命进程。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阳系统考察了建党初期不同组织构想的提出、讨论及抉择的来龙去脉。通过还原两个“历史现场”: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提出组织构想的观点互动现场和人际关系现场,将这两个“历史现场”放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中,为深入理解建党路线的确立过程和中共一大形成之组织形态提供一种组织视角。

(二)党史人物的研究新考

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副书记许平着重探究陈望道在建党早期的贡献。她围绕既有中共党史研究中关于陈望道脱党、《共产党宣言》翻译质量及其建党早期贡献的辨析,提出了关于陈望道脱党原因的“第三种可能性”。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明彦认为,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常州三杰”为代表的党史资源,是常州的红色家谱,是常州的思想根基、文化血脉和精神力量。“常州三杰”以党的事业为第一生命,用全部生命和心血,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谋将来永远幸福”“诞生一个新中国”的铮铮誓言,深刻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做出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新蕴

近几年,学界立足哲学、经济学、比较学等多元视角,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世界意义等方面掀起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热潮。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大娟从学理视角,梳理近年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展开批判性反思和总结,认为要强化研究的辨证意识、系统意识、合作意识、前瞻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继承发展。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匡宇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传承古老文明基因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精神境界,必将在实践中超越传统的文明之路,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路向。

三、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孕育形成及新时代弘扬赓续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剖释、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上海的多种重要原因,强调了当下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间的逻辑关系。

(一)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孕育形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强调,要始终把守护精神家园,赓续红色血脉当作己任,努力做到让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诞生地永放光芒。要坚持以红色文化引领城市文明,全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

上海公安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汪强则围绕阶级基础、文化张力和先贤探索等方面讨论上海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他认为这是以上海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结果,是上海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辐射发展到一定张力的历史必然结果,更是上海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特别是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青年相对集中并勇于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必然结果。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地位与弘扬意涵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和强大精神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市党建研究会党建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动体现,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时代结晶。为人民谋幸福是党“践行初心”的出发点,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是党“不负人民”的落脚点,为人民幸福奋斗是党最大的幸福,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必须体现在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上,必须体现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淬炼、养成上,必须体现在对人类命运真诚关切的天下情怀上,必须用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磅礴力量。

(三)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间的逻辑关联

必须准确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唐莲英重点聚焦了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精神,她指出,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有“东井冈”之称,创造了中国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史上的多个先例。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该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郑智鑫指出,两种精神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精神样态和时空维度上存在内在关联。伟大建党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一以贯之、接续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革命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内涵。全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相互关系,阐释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钱文韬、硕士研究生杨世照从学理视角探析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丰富磅礴的精神谱系。延安精神居处其中的重要方位,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延安时期的时代体现,由源及流的衍发过程中两种精神持续嬗迭意涵、彰显特质、释放势能,在逻辑相承的演进轨迹里刻写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就。

四、海外党史资料辑录及红色史料研究

(一)海外新发掘党史资料的考察与研究

《工人之路》是一份苏联党政机构主办的报纸,由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主编的在海外发行的中文报刊,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革命的讨论。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音像资料馆副研究馆员田虹从《工人之路》上刊载的广州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入手,研究国内外媒体对待广州起义的态度及对广州起义中主要革命人物的纪念。她认为海外史料《工人之路》对广州起义大幅的报道与纪念,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后续开展武装斗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其不仅深刻地证明了革命事件的伟大历史意义,更为今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王建军基于在沪英媒《字林西报》中一则关于“中国共产党宣言”的报道,探究在沪英媒何时开始明确报道中共及中共中央,考察其立场、目的及报道效果等内容。他认为在沪英媒《字林西报》对中共早期形象的宣介与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红色史料的再挖掘与新应用

红色历史影像是一种珍贵的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东鹏通过梳理我国红色历史影像资料,研究探讨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应用与传播规律、对于建构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记忆及在公共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福进作了研讨会总结,他指出,专家学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聚焦主题、论述精辟、见解独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连续举办七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不仅为从事党史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成果展示舞台,更是逐渐成为党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讨平台。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对于研究党的创建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具有深刻意义。同时,上海以自身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准确引用和记录可靠来源,本文对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及其在上海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中国式建党党史
中国式民主
第一次学党史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