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内涵界定与外延解析

2023-11-01 11:51王嘉昀余清楚
编辑之友 2023年6期

王嘉昀 余清楚

【摘要】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学术话语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方向性延伸,也是数字出版学是否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章以话语概念沿革为切入点,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基于特定语境,承载和传递数字出版观念、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运用,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所指。进而就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内涵包括识别数字出版活动实践与研究成果、强调数字技术对出版活动的建构意义和反映数字出版实践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外延则包括时间维度的数字出版学术体系生成的阶段性言语,以及空间维度的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多维形态表达。该研究对推动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促进数字出版学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话语 数字出版叙事 数字出版范畴 数字出版话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6-071-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6.011

话语建设是特定学术领域知识生产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标志和彰显了学科的成熟度,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学科能否存在。[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推动出版内容产品、市场消费、产业形态、商业规则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相较传统纸质出版,数字出版所具备的数字化、现代性、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征,促使其实践和应用范围迅速延伸至几乎所有的数字内容产业。[3-5]作为出版业发展的未来支柱,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竞技场,[6]不同利益主体、产品与服务在竞技场中竞争、合作与博弈。数字出版也成为近年政界、学界、业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被广泛讨论。

当前,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呈现出重实践热点与应用、轻基础理论与规律研究的倾向。现有理论探讨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字出版理论构建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但对数字出版概念、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基础理论的学术表达争议不绝或研究不足,致使数字出版之“学”饱受诟病和质疑。[7]从学科建构角度来看,引发诟病与质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当下数字出版学科还未建立起特有的学术话语体系,即在对数字出版基本理论、实践与经验等进行陈述和解释时,缺乏可准确识别数字出版这一具体实践和研究领域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学术性表达,使得数字出版之“学”在学科是否存在、学科主体性如何建立等规定性问题上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数字出版需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效益,增强行业话语权、学术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 。[8]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话语”的语言学、修辞学、哲学等释义出发,对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未来构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筑基固本,也为数字出版学科的存在寻找一个符合学理的、相对具有共识性的讨论基础。

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概念的提出

谈及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构建,首先要把握何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这一根本问题。对话语的分析和解读可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但直至19世纪末,话语才作为一个术语被研究和分析,并受到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为考察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理论内核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话语概念沿革

话语概念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关于“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二分法的探讨。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言语’则是指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与言语共同构成了‘言语活动(langage)’”。[9]在索绪尔的影响下,法国语言学家古斯塔夫·纪尧姆对“语言”与“言语”二分法加以发扬,并较早使用“话语(discourse)”一词取代“言语”,[10]提出“语言先于话语而存在,语言是抽象的、潜能的,而话语是说话人从潜能所蕴藏的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是具体的、实效的。语言限制话语,并确定话语,语言的运用就是从语言过渡到话语”。[11]纪尧姆赋予了话语最初的含义,为阐释话语之于现实存在和意义实效的符号观意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此后,出现了认为“话语既是社会事实,也是心理现象”的心理社会学派,以及在20世纪早、中期占据语言学主导地位的,认为“话语只是一种内容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话语是“一个语言结构,其最小的构成单位是句子”[12](45)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经典叙事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提出话语与故事、叙述共同构成叙事系统的观点,认为“话语”即如何叙事,是故事的讲述方式,或作为叙事媒介的语言本身。[13]后经典叙事学则强调语境在叙事学中的中心地位,[14]即话语分析与话语意义的体现和彰显需以一定语境为基石。结构主义学派和叙事学对话语的研究多囿于语言的属性,但事实上,仅通过语言难以解释一些意义在历史、文化与政治上的定型过程,以及这些意义经由各种确定的言说、表述及各种特殊的制度化情景而不断进行的再生和流通过程。[15]福柯使话语真正跳脱语言学视域,提出“话语是陈述(statements)的整体”,[16]“话语是一系列事件……它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又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17]福柯对话语概念和内涵的诠释融入了与现代社会文化制度、现代人思想实际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话语体系及实践,话语不仅涉及思想和传播的交互过程与最终结果,且体现出制造与再造意义的社会化过程。[12](43-49)

综上,可对话语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和归纳,话语是一定语境下,叙述、承载和传递特定思想和观念体系的语言运用和讲述方式,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服务和规制人类社会交往和对话实践。相较于语言,话语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即话语不仅可反映、描述和总结一定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实践的思想表达,且随时空和人类社会实践变化不断演进,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同时,话语亦带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目的性,是社会力量竞争的重要目标,也是权力的象征,可反过来制约和控制社会思想观念与实践的发展。

2. 从话语到学术话语

学术话语作为话语体系的重要话题分支,是话语生成和阐释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供给方式。不同于官方话语、民间生活话语所具有的纯然现实维度,学术话语具有一般性、基础性和科学性,[18]是支撑、阐释、呈现、传递科学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主要表达方式。

学术话语是某一特定学术共同体在一定语境下,叙述、承载和传递人类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语言运用与讲述方式。作为学术叙事能指,学术话语的构建不仅是某一特定领域在一定语境下生成学术叙事语法规则的过程,也是学术内容与表达形式不断磨合,以减少甚至消除学术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鸿沟,促进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之间理解与对话的过程。若从更广泛的社会实践角度思考学术话语的意涵,其可被认为是对社會实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性抽象和一般规律性表达,[1]其在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可转化成一种规则和秩序,框限和影响政治话语、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社会文化结构的发展。

学术话语的自主性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稳定的政治舆论环境。刚硬、掷地有声的政治话语背后需要理据充分、逻辑清晰、表意明确的思想理论支撑,符合学理性、科学性的理论依据和规律诠释则是政治话语被广泛传播、信服和接纳的重要根据;政治话语的构建与完善不仅可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议题,而且能够为学术话语的广泛传播提供良好环境。[19]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政治寓于学术研究之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20]既是体现学术话语对历史与社会实践的观照,实现学术研究可持续性、先进性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有助于保障学术话语的自主发展与建构。

总之,学术话语是对一定时空和社会发展背景下人类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规约的言说,其意义与功能超越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交流需求和身份认同,延伸至人类社会基础性的思想观念生成和知识建构,并成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智力面向未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时代性标识。[21]构建具有民族特征、时代特性的高质量学术话语体系,是阐释学科理论建构、学术探索结晶和创新成果的基本方式,也是强化学科自信、学术自信乃至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18]

3. 从学术话语到数字出版学术话语

基于以上对话语、学术话语概念沿革的梳理,可尝试对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概念进行界定。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指基于特定语境,承载和传递数字出版观念、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运用,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能指,其着眼于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的叙事层面,目的在于构建数字出版学术叙事的语法与规则。具体而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在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与数字出版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共同体陈述,是阐释数字出版概念、命题、学术思想与观点、学术研究结论与客观实践事实等的意化性词句和陈述,旨在打造一个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世界,归纳和引导数字出版研究与现实发展。

从功能上看,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最本质、最基础的功能在于面向社会,或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表达和交流数字出版实践,以及数字出版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中的科学理性,从而为阐释数字出版活动规律提供一套具有自主特色、自洽的语言体系,服务和引导数字出版实践发展。对出版学、数字出版学学术体系建设、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构建而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可使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数字出版学存在,以及其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得以被定型于出版学理论与实践发展之中。这一方面可呈现、展示和记录一定社会语境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之间的连接形态,反映数字出版领域不同主体间交流、对话的意向关系,为理解特定时期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数字出版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景下的知识再生、流通提供具有相对稳定的意义内核的表达方式。

作为学术话语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方向性延伸,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具有学术话语所内含的科学客观性的必备特征,[22]是中国特色数字出版话语体系、数字出版基础理论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表达方式。作为重要的语言中介,数字出版学术话语能够弥合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使学术研究得以解释数字出版现象、阐释规律,并为未来数字出版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不过,作为数字技术与出版融合产物,数字出版发展历程相对短暂,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对数字出版概念、实践、规律、理论、命题、研究范式等的阐释力还不够。因此,充分认识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表征数字出版学存在,推动数字出版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建设,指导数字出版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二、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三维内涵

内涵与外延是对概念中所潜藏的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所反映的对象的集合进行的拓展和延伸,其作用在于明确研究对象的特征、功能、对象范围等。作为学术话语与数字出版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内涵与外延兼顾学术话语与数字出版的本质属性、特征与对象范围等,包括意识形态、科学性、数字技术等具体要素。如前所述,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指基于特定语境,承载和传递数字出版观念、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运用,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能指,有着识别数字出版活动成果、以数字化建构出版活动、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三方面的内涵。

1. 识别数字出版活动实践与研究成果

詹姆斯·保罗·吉在其《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话语的关键是识别,即“如果你把语言、行为、交流、评价、信仰、符号、对象、工具和地点等综合在一起,使别人能够识别出你是特定的谁(身份)在此时此地从事一种特定的什么(活动),那你就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话语”。[23]换言之,某一言说和表达之所以能称为一种话语,是因为其包含识别特定对象的一系列重要陈述,且这一系列陈述能够使得这一特定对象有效区别于其他相似对象。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能指,其内涵是将可识别数字出版活动的关键概念、理论、命题等进行抽象和语言符号化呈现,并打上具有特定含义的记号,引发人们对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从而佐证数字出版学之存在。

具体而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必须能够对如新型出版业态、数字技术赋能、出版数字化流程再造等可识别的数字出版活动的学术符号、概念、理论、价值观念等进行一系列科学的、基础性的陈述,从中挖掘、阐释数字出版学在知识体系、学理建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数字出版本体论、调节论、运行论、编辑论、协同论等可进一步丰富数字出版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学术话语生成,从而使得他人可从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元学术话语,以及纸质出版、音像出版、电子出版等多维出版话语体系中准确识别并聚焦数字出版学的学术话语。可以说,对可识别的数字出版活动实践与研究成果进行符号化标记,是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生成和构建的基础,也是判定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否存在、是否成熟的主要依据。如2013—2015年,中央文化企業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所实施的部委出版社基础软硬件改造、特色资源库建设以及行业级运营平台搭建三项标志性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活动,在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中分别被识别为基建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和平台数字化,以实现数字出版实务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跃迁和升级。

2. 强调数字化对出版活动的建构意义

数字出版的出现与发展始终与数字技术的演进和革新相伴随,数字出版也是数字技术语境下出现的新型出版活动。“数字出版是指以数字技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进行传播的新型出版”,其中,“数字技术是数字出版的特有属性所在,导致了数字出版区别于其他出版形态”。[24]作为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型出版形态,相较于传统印刷出版以及后来的音像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的独特之处在于支撑其承载载体、出版流程与产品形态的媒介技术、产业运作思维与方式等,均依托或源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同时,数字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衍生出基于二进制或多位进制算法、虚拟媒介、数字载体的新型出版模式和传播规律,出现了用户数字行为模式、数字媒介伦理、平台化管理等新研究领域,为丰富数字出版基本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范畴体系等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数字技术作用于出版活动,可用数字化一词加以概括,就出版而言,数字化是一种核心的数字技术,是使数据、信息和知识得以网络化、虚拟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数字技术在出版业全面应用的过程。结合数字出版属性及数字出版活动实践可以认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建构及其识别功能的实现,实际上是以数字化为抓手,对数字技术的运作方式,及其出版流程、载体、传播机制及传播效果等进行充分、持续、深刻的学术探索与学理阐释,从中归纳、抽象数字出版实践实体与数字出版多维关系的一般规律性表达,为数字出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探索,以及出版学在数字媒介时代的理论、实践发展提供重要内容支撑。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革新,技术对出版活动的意义将愈发凸显。正是数字化对出版活动的转型、重组和建构,推动了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编辑、数字出版流程、数字出版产品、出版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的出现,不断丰富和扩展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系统。

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作为一种基于科学理性,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生活进行思想表达的方式,其内涵中关于数字技术对于出版活动构建的意义,尤其是人与技术关系的研究和讨论亦将不断加强。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在勾勒和描绘数字技术对于出版实践的构建意义的同时,也需要对数字技术伦理与边界,以及人—技术互动关系的合理性进行规制,从而在与数字出版实践的互动中,实现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动态生成与发展。

3. 反映数字出版实践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

“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25]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强调科学理性的遵循与科学方法、科学表达的使用,从而为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数字出版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基点和框架。因此,从根本上说,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在话语生成、表达、传播等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需与意识形态的要求、原则、价值观等匹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服务于意识形态发展目标与方向。同时,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根本属性,内化于数字出版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功能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及数字出版共同体思想和数字技术应用之中。[26]因此,对反映数字出版思想与活动的数字出版学术话语而言,意识形态深植于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且从意识认知和思想观念层面,推进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生成与建构。

因此,不论从话语性质、属性角度,还是从数字出版立学之根本属性来看,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承载特定社会属性之下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其内涵之一在于对数字出版实践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将意识形态印刻和贮存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数字出版理论的存在之中,是定型数字出版之“学”标尺性、标杆性的重要方面。相较于数字出版政治话语、数字出版生活话语等更具纯然现实维度的话语体系,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映与诠释,强调立足于科学实验或理论推演,讲求从学理和科学逻辑层面将特定意识形态中蕴含的合规律性、普遍性、有效性、技术性的观念的秩序,转化为可被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数字出版实践接纳的系统行动指南。同时,就数字出版活动本身而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对意识形态指导的数字出版实践提供合理解释,并为引领数字出版实践发展提供科学推演与预判。

三、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外延解析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部范围,即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外延,即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有哪些,是指具有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内涵构成性质的、可以用数字出版学术话语表意和象征的所有被指称者。

如上文所述,福柯对话语概念的解读赋予其社会建构实践属性,使话语超越了说与写的言语结构,其概念的外延向时空延伸,从而被认为是一种空间,即人们理解物质世界并赋予物质世界以意义,进而把物质世界表征化的一种方式。[27]本文基于话语的社会建构实践属性,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尝试对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外延展开分析。

1. 时间维度:数字出版学术体系生成的阶段性言语

话语始终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28]其在动态变化、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必然会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情景、物质关系,产生阶段性的、不同但彼此相连的话语产物,即阶段性言语。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中的阶段性言语是指在数字出版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生成的分散的概念、术语、命题等话语类型,它们不仅记录和表达了一定时期数字出版活动的实践,且从意义层面说明、组成和构建了不同社会情景下的数字出版世界。

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演进与发展是不同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数字出版实践,以及学者对数字技术、数字出版基本理论、数字出版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关系等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数字出版概念为例,作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概念随数字技术进步,经历了从“二进制说”“数字技术说”“全媒体说”到“新型出版”[24]的蜕变。且不论相关言说正确、科学性与否,上述每个获得一定认同的数字出版概念的学术言语、科学表述等均可从某些层面解释数字出版这一现象与实践的意义在一定具体社会历史阶段和学术领域中的定型过程。同时,也正是透过数字出版概念这一学术话语的变迁,可以看到数字出版的意义在技术发展、社会生活变迁,以及媒介、物质运动语境下,不断再生和流动的过程。

这些零散的、阶段性的言语是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生成和体系构建的基础,为生成、确立数字出版学术通用理念,并从通用理念转向具体话语生成提供内容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思想与理念的继承和传递,阶段性言语是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也是促进数字出版学术通用理念再生、流动、定型的思想力量。

2. 空间维度: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多维形态表达

紀尧姆、福柯等对话语概念的发扬使得话语跳脱了说与写的束缚,其表达方式被带入了更为广泛的空间维度,与社会实践与社会建构密切相关。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建构并不只是对“印于纸”“言于表”的观点、理论与思想的简单集合与汇总,还包括对隐喻于数字技术、数字出版产品、服务中的智慧与象征意义凝结的认识与抽象。这种认识与抽象,体现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多维表达:一是在形式层面,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文本是“用于数字出版叙事、表达特定意图”[29]的言语,如书面语、音频、视频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多模态话语;二是在实质层面,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作为能指,表征着数字出版活动的多维度、多层次和多方面含义,囊括数字出版元范畴、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普通范畴[30]所构成的范畴体系;三是可以作为数字出版故事的讲述方式、写作方式或阅读方式,以建构性话语、故事性话语或解释性话语等多种形式出现。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实际上是通过广义的修辞方法,对蕴含于数字技术及数字出版实践、产品、服务中的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意涵进行符号与符码提炼、转码,并从产品效果、客观现实与数字出版实践中对数字出版运作机理、发展规律等进行检验、深化与完善,从而实现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再生与流动。

事实上,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数字技术、产品、服务等多维形态表达,展现了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对数字技术发展语境下的出版实践、人类社会的说明和建构过程。同时,对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和实践活动的优化与创新,内含人们对数字出版活动认识和对数字出版实践意识的革新,反映了不同社会情境下,数字出版内部技术、环节、人员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调整,这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语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数字技术、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数字出版实践模式等通过多维形态表达,不仅构成了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在空间维度的外延,且为丰富数字出版学术话语表达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话语与实体联结提供了支点。

结语

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出版学术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数字出版的言语实践产物,也是开启未来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发展新征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术话语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其展开细致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构建的基本规律,也可循迹溯源,洞察藏匿在语言中的种种外来成分及其关联,最终达到透视人类社会的目的。[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立足于数字出版现实生活的语言,[32]形成科学开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夯实数字出版自身理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基础理论体系,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生成打上中国烙印。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敞开胸怀,与不同学科话语、不同国家的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沟通,了解不同话题、不同学科、不同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以及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实践,在相互尊重、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中促进不同学科话语、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交融和理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体系对外传播。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权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与实务话语的衔接与共振,离不开数字出版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与对话,离不开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多维转换,包括学术语言向群众语言、民族语言和国际语言的转换等。

参考文献:

[1] 胡钰,虞鑫. 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论纲:概念、范畴、表述[J]. 全球传媒学刊,2018,5(1):1-18.

[2] 张旸,张雪. 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价值与创生[J]. 教育科学研究,2020(3):5-11.

[3] 傅强. 数字出版:新的革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84-89.

[4] 张新新,陈奎莲. 数字出版特征理论研究与思考[J]. 中国出版,2021(2):8-14.

[5] 徐丽芳. 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 出版发行研究,2005(7):5-12.

[6] 約翰·B. 汤普森. 数字时代的图书[M]. 张志强,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321-330.

[7] 张新新. 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研究对象:研究价值、提炼方法与多维表达[J]. 编辑之友,2020(11):5-11,30.

[8] 张新新. 基于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的“十四五”数字出版发展刍议[J]. 科技与出版, 2021(1): 65-76.

[9]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35,41.

[10] 吴云凤. 居斯塔夫·纪尧姆对索绪尔语言系统论的发展[J]. 法国研究,2008(1):8-13.

[11] 冯志伟,周建. 法国语言学家纪尧姆的心理机械论[J]. 现代语文,2018(1):4-5.

[12] 刘建明. 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 周文娟. 故事、话语和叙事语义语法考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72-280.

[14] 马雁. 叙事理论的发展——经典与后经典的融合[J]. 英语广场,2020(28):63-66.

[15] 李彬. 传播学的关键概念[J]. 国际新闻界,2002(5):41-47.

[16] 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谢强,马月,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9.

[17] 高宣扬. 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0.

[18] 李放. 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话语建构的时代理据[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41-43,126.

[19] 秦宣. 正确处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3):9-13.

[20]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8/c_1124250386.htm.

[21] 吴琼.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J]. 红旗文稿,2017(10):22-24.

[22] Markkanen R, Schröder H. Hedging and discours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ic texts[M]. Berlin:Walter de Gruyter, 1997: 12.

[23] 詹姆斯·保罗·吉.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M]. 杨炳钧,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7-28.

[24] 张新新. 数字出版概念述评与新解——数字出版概念20年综述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20(7):43-56.

[25] 米哈伊尔·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 李辉凡,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416.

[26] 张新新. 论数字出版的性质[J]. 出版与印刷,2021(2):27-34.

[27] 刘立华,童可.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建构策略研究[J]. 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3(2):136-146.

[28] 陈曙光,陈雪雪. 话语哲学引论[EB/OL].[2019-05-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21/c40531-31095508.html.

[29] 张新新. 数字出版叙事:概念界定、研究框架与研究价值[J]. 出版发行研究,2022(10):25-30.

[30] 张新新. 中国特色数字出版范畴体系[J]. 编辑之友,2022(10):79-87,112.

[31] 林新. 2000—2009年: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研究主题分布图——新闻传播学论文类专业研究10年发展状态与研究偏向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2):204-208.

[32] 吴晓明. 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11(2):5-13,220.

Academic Discour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Connotation Definition and Denotation Analysis

WANG Jia-yun, YU Qing-chu(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The academic discour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is the directional extens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is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publishing disciplin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academic discour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is the linguistic application based on a specific context, the carrying and transmitting of concept, the ideological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digital publishing. Academic discourse is also the "reference" of digital publis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academic discourse are then analyzed.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academic discourse includes identifying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digital publishing activities,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publishing activities and digital society and reflecting the ideology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digital publishing practice is located. The denotation includes the phased discour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academic system generation i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express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academic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is study is a multi-dimensional express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scholarly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digital publishing, and in facilitating cross-border and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s in digital publishing.

Key words: academic discourse of digital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narrative; digital publishing category; digital publishing dis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