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引领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2023-11-01 14:30黄蓓
新教育·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

黄蓓

【摘要】活动化教学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和思维度,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从多个维度探索活动化教学的策略和路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新的认识,实现思维的真生成,以此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走进了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是传递数学知识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品格的主要渠道。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认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并引入活动化教学模式,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积淀基本的活动经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真正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境界。

一、引入活动,让学生“趣”中学

1.设计游戏活动,诱发学习热情

“游戏”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易于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热情,教师应注重游戏活动的应用。但很多数学教师对游戏活动存有偏见,认为游戏只会消耗学生的精力,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实际上只要教师组织到位,游戏的应用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将深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亲近数学知识,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快乐,彰显精彩。

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黑色布袋和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摸球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在布袋中放5个白球,5个黑球,同桌两人依次去摸球,每人摸20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待摸球游戏结束后,看看有怎样的发现?这样的摸球游戏,难度很低,学生很快参与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摸球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次数和摸到黑球的次数差不多,所以任意一次摸球的结果: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黑球。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师让学生将布袋中的白球全部取出,然后再摸,并用语言描述摸球结果。在此游戏环节中,学生们想到了运用“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可能性,自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中。

可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其高效地探索数学知识,收获更多的知识储备,彰显游戏化教学的价值。

2.设计趣味活动,唤醒求知欲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复杂性很强的学科,而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很多数学教师沿用的是“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增进学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造成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不能有效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数学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趣味”的外衣,引领学生高效探索,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快乐认知的旅程。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数进行分类的认知和理解,明确质数和合数的不同之处、奇数和偶数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它们的分类标准是不同的。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趣味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学号,然后教师说要求,学号符合要求的学生需要迅速起立。教师首先报“最小的合数、学号中最小的偶数。”很显然此时应该站出两位不同的学生,因为最小的合数是4,最小的偶数是2,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晓不能说合数就是偶数,偶数就是合数。然后,教师继续报“最小的奇数、最小的质数。”当然此时也应该有两位不同的学生起立,因为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质数是2。可见,2既是偶数,也是质数。这样的趣味性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成长和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趣味性的因素,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多姿多彩。

二、引入活动,让学生“探”中学

1.设计操作活动,掌握知识本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这样的方式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喜欢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落实到教学实处,使其在動手操作中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制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强化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找一种长方体香皂的包装盒,然后分别测量出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如果这样的香皂24块可以装一箱,可以设计怎样的包装箱呢?先动手画一画,然后再算一算,填写好下表。

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摆的方法不一样,所形成的大的长方体也就不同,表面积也就不同,但体积却是一样的。这样的过程也让学生懂得了不能说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一定会相等,那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2.设计合作活动,培养协作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有时他们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突破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在此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悄然走进了小学作业课堂,此教学模式不仅能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数学课堂。然而,在传统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缺少组织和引导,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无序的状态,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重视点拨和引导,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合作活动。合作内容是这样的: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信封中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各一个,让学生根据他们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摆一摆它们的位置关系。一开始,各个学习小组成员间的意见并不统一,争执了起来。经过不断修正,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即摆在最前面的应该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先推导出来的。在长方形的后面应该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摆成一列,因为这几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依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的。在平行四边形的后面,应该将三角形和梯形排成一列,因为这两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进行的。

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有限,面对抽象且晦涩的数学知识时,有时难以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学习,并为他们设计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相互配合,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引入活动,让学生“用”中学

1.设计反思活动,实现辨伪存真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喜欢大包大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缺少内省、顿悟和升华的过程,无法形成清晰的认知,不利于后续的长远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手段入手,为学生设计具有反思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掌握知识的本质,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完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的问题:720÷4+720÷36。很多学生的算法为:720÷4+720÷36=720÷(4+36)=720÷40=18。从学生的结果上看,无疑是出现了错误,但如果教师直接指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也会出現相同的错误。对此,教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怎样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学生反思后认为可以按照本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答后得出最终的结果为200,学生自然会很吃惊怎么前后计算的结果相差这么多。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反思:出错的根源是什么呢?在深入的反思中,学生最终认为乘法才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所以不能用。

反思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思维障碍,出现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促进他们进行深入学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2.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实践活动并没有引起关注和重视,呈现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形式比较单调,内容也显得机械,以书面解答为主,致使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甚至在内心排斥数学学习,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引入有效的实践活动显得迫在眉睫,帮助学生沟通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思维品质,凸显学习数学的价值,更好地巩固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周末在家每两小时测量一次气温,然后记录下来,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这样的活动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带给他们全新的学习体验。在学生绘制好相应的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又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成长。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性活动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的发展,从而强化学习体验,畅享数学的魅力和无限精彩。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之一,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性,让其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数学课堂,主动地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明晰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悟数学的真谛,使他们的思维持续生长。

【参考文献】

[1]余婷.活动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03).

[2]刘娟.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设计的有效途径——以五年级数学“体积”教学为例[J].新教育,2023(04).

猜你喜欢
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