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3-11-02 10:13张鑫宇李忠华
成才之路 2023年30期
关键词:道德观协同育人青少年

张鑫宇 李忠华

摘要:“饭圈文化”作为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边缘亚文化,具有泛娱乐化的价值追求、投射交互性的心理机制、非理性倾向的组织行为等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粉丝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弱化着粉丝的主体意识、影响着粉丝的道德法治观念。而青少年作为粉丝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一些“饭圈文化”的影响与裹挟。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努力,帮助青少年正确构建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道德观与法治观,从而削弱“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饭圈文化”;青少年;思想行为;协同育人;道德观;法治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049-04

基金项目:2020年校级科研团队建设专项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异化思想研究”(编号:1355TD001);202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1世纪东欧左翼政党发展研究”(编号:22KSB 148);2020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编号:20KSB08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为未来一个时期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共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指明了方向。近几年,部分粉丝群体屡屡出现非理性应援网上拉踩引战、侵犯隐私等饭圈乱象行为。这些乱象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培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一些“饭圈文化”的高度关注。因此,加强“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饭圈一词是“饭”与“圈”集合组成的网络用语,用于表示“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2]。“饭”是对粉丝(fans)的直接音译,“圈”则是对不同群体间边界与区隔的形象表达。这种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粉丝与偶像之间“喂养”关系的隐喻。粉丝们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喂养偶像,自发地为偶像进行打榜和应援,为偶像助力。“饭圈文化”则是由沉迷于此圈层粉丝的心理机制、价值追求和组织行为衍生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目前在我国文化娱乐领域‘饭圈文化’并非主流文化,其主要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属于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边缘亚文化。”[3]

“饭圈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青年亚文化的鲜明特点。首先,就价值追求而言,“饭圈文化”中的价值追求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色彩。个别饭圈及资本方在塑造偶像时忽视偶像的专业能力与道德品质,而是偏向于以偶像为文化符号的盈利营销。这使得“偶像变成一种异化的文化消费符号,由传统的精神信仰体象沦为空洞的形象和娱乐型消费工具”[4],将感官娱乐的满足作为营销卖点,促使粉丝们沉溺于“饭圈文化”营造的“为偶像助力,与偶像同在”的快感之中,进行盲目应援、非理性消费。其次,就心理机制而言,“饭圈文化”中的心理机制带有明显的投射交互性,即“在偶像及其生成中,粉丝将其作为主体性的代言人和想象性的他‘我’,同时作为理想伴侣,偶像的发展之路成为粉丝自我实现和确证的交互过程”[5]。具言之,个别资本方为获得粉丝这一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通过敏锐的资本嗅觉精准捕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心理特点,打造出令青少年所崇拜动容的偶像人设形象和故事内容,促使粉丝自发地与偶像间形成自我投射,交互黏连为一体。再次,就组织行为而言,“饭圈文化”中的组织行为带有明显非理性倾向。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早期线下松散的粉丝个体逐渐演变为极具规模化的饭圈,不仅圈层内部分工明确、纪律严,而且圈层间具有高度的封闭性、排他性。粉丝一入饭圈便需要严格遵守饭圈规则,如有违反,则会受到此圈层粉丝群体的批评。在粉丝群体影响下,粉丝个体会隐藏自己的个性,服从饭圈组织的管理,使得“饭圈文化”中的组织行为在群体的相互认同、相互强化下变得更加非理性。

1.冲击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些“饭圈文化”中娱乐化的价值追求冲击着部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一些以偶像为纽带的“饭圈文化”把追求感官娱乐视为行动的一贯准则,使得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娱乐化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特别是饭圈中的引领力。一方面,在“饭圈文化”主张的“为偶像助力,与偶像同在”等理念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粉丝群体深陷于追捧和供养偶像成长出道的虚拟狂欢中,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甚至将人生的意义局限在应援偶像的活动中抑或个人的私欲上,逐渐丧失了对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思想品質的敬仰之心,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饭圈粉丝群体中遇到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个别偶像及其背后的资本公司为取得更大的流量利益,忽视社会责任,通过各种手段试图诱导饭圈成为娱乐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进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一些“饭圈文化”中遇到边缘化危机。由此可见,一些“饭圈文化”中娱乐化的价值追求不仅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而且淡化了青少年粉丝群体的政治观。

2.弱化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构建

“饭圈文化”中投射交互性的心理机制弱化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构建。有报告指出:“年龄越小,追星人群占比越高。‘90后’群体中追星族占比不到3成(26.78%),‘95后’中这一比例上升至50.82%,而近7成的‘00后’都认为自己属于追星一族。”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少年对于追星的兴趣和热情与其心理需求密切相关。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寻找和塑造自我身份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找到可以进行投射、模仿的对象,来实现主体意识的构建。“饭圈文化”中投射交互性的心理机制恰好满足了青少年情感寄托和群体认同的需要,使得偶像成为了青少年进行投射、模仿的对象。但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因而易被投射交互过程中的异化和畸变所影响,形成混乱甚至错误的主体意识。具言之,在情感投射过程中,粉丝们会将自我无法实现的情感、愿望乃至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缺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们易对偶像产生‘复杂、精致、完美’的虚拟关系光晕”[6],形成对现实与虚拟关系的模糊认知,甚至会造成主体意识的混乱。同时,在圈层互动中,饭圈内部层级鲜明、组织性强且分工明确,所以核心粉作为“意见领袖”主导着饭圈的发展方向,对底层粉丝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致使粉丝个体为获得群体认同,不得不与粉丝群体意识保持一致,进而放弃主体意识。

3.影响青少年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

“饭圈文化”中非理性的组织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育。由于饭圈是因对同一偶像的喜爱与崇拜而组建起来的网络群体组织,同一圈层内的粉丝群体在情感上高度统一,不同圈层间存在强烈的排他性,所以粉丝群体可能会因维护自家偶像的利益“群起而攻之”,极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7],使得部分青少年粉丝群体“逐渐失去对偶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对大众舆论真实情况的感知能力,从而把最初纯粹简单的热爱扭曲变形为一种无差别与无原则的追捧”[8],甚至出现忽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律的行为。这不但不利于良好网络道德文明的建设,而且会扭曲青少年粉丝群体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使其陷入非理性应援与网上拉踩引战的窠臼之中。

1.家庭层面重视情感沟通和家庭教育

家庭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应对“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中,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此,家长应充分重视孩子在成长阶段中思想行为的变化,给予必要的疏导。

首先,要重视情感沟通。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思想行为培育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情感沟通对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尤为重要。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部分家长更注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满足,疏于情感中的有效关怀与指引。家庭情感沟通的缺失,会促使青少年转向饭圈来宣泄情感。所以,家长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恰当的情感疏导,在家庭情感互动中帮助青少年厘清虚拟与现实的区别,使其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将对偶像的崇拜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一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对家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合理控制青少年用网的时间和频率,逐渐弱化青少年对饭圈乃至网络的依赖。二是家长要善于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引导,使其认识到“君子有所为,有所止”,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逐步纠正青少年在饭圈活动中的失范言行。三是家长要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带领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探寻革命圣地、观看爱国影片等,让青少年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不应一味地沉浸在饭圈短暂的感官娱乐之中,进而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2.学校层面强化道德法治的理论与社会实践教育

首先,强化道德法治的理论教育。青少年之所以在参与饭圈活动时出现触碰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言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青少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交往本质仍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加之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致使网络成为了粉丝群体发泄私欲的出口。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师要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为青少年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组织青少年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帮助青少年明晰自身在网络交往中的身份、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其正确认识到饭圈极端行为的危害。与此同时,学校可通过定期评选出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者等措施,激发青少年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主体责任意识,自觉抵制饭圈群体间拉踩引战等失范言行。

其次,强化道德法治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帮助青少年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更深入地理解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青少年通常借助“饭圈文化”中与偶像的投射交互来满足自我的情感寄托和群体认同的需求,但这种满足往往是虚拟片面的,只是对感官欲望的迎合。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义务清扫公共场所、去养老院孤儿院献爱心、公益植树等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样,能帮助青少年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构建主体意识,消除对偶像、对饭圈的盲从,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

3.社会层面加强政府对文娱业的监管与协作联动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娱资本方与网络媒介的监管。当下,部分文娱资本方利用网络媒介的特质,进行营销炒作、应援集资等不健康的文娱活动,不仅消解着主流价值,更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媒介的使用以及“饭圈文化”背后的资本运作,加强对混淆视听、恶意营销等网络负面舆论的管控,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出台科学长效的文娱行业监督管理机制,为青少年思想行为培育保驾护航。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偶像及其背后饭圈组织的引导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应不断拓宽与偶像明星、饭圈核心粉丝等的联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引导,使其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携手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饭圈文化”中的影响力。具言之,“饭圈文化”是因青少年对偶像的喜爱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影响较大的边缘亚文化。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偶像明星的行为准则,通过规范引导偶像的言行来正确引导青少年,发挥好偶像的榜样示范作用。由于饭圈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在饭圈活动中,核心粉丝作为圈层间的“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底层粉丝思想行为。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将饭圈组织中的核心粉丝作为重点联系对象,着眼核心粉丝在净化饭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强化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通过不断提高核心粉丝的思想政治素养来影响青少年粉丝群體,使“饭圈文化”逐渐向主流文化靠拢。

总之,“饭圈文化”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边缘亚文化,其中违背公序良俗、挑战道德法律底线的失范行为会给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带来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学校引导其形成良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对其成长成才尤为重要。因此,在应对部分“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主体要共同参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培养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但如何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相适应,营造更好的文化生态和网络环境,进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等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学术前沿》编者.“饭圈”文化的深层机理[J].人民论坛,2020(19): 4-5.

[3]刘毅,邓晶.“饭圈文化”背景下的师范生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41-44.

[4]令小雄,魏开宏.“饭圈文化”的祛魅与规约———基于文化社会学的省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 127-139.

[5]彭文祥,周洲.虚拟在场与审美幻象的价值畸变———粉丝文化、“饭圈”乱象的审美文化分析与反思[J].当代电视,2021(10):9-13.

[6]吴炜华.身体迷思、族群狂欢与虚拟亲密关系:“女友粉”的媒介社会学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3):32-43.

[7]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11.

[8]唐静.群体动力论视角下的“饭圈”与“饭圈文化”及其引导规制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Exploration of the Adverse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nquan Culture" on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Teenagers

Zhang Xinyu, Li Zhonghua

(School of Marxism,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 "Fanquan culture", as a peripheral subculture tha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enagers,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 pan entertainment value pursuit, a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rojec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extrem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t also to some extent impacts fans’ identification with mainstream ideology, weakens their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affects fans’ moral and legal concepts. As a special group of fans, teenagers are in a critical stage of forming their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nd are easily influenced and coerced by the "fan circle culture". Therefore,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help teenagers build a correct sense of subjectivity, establish correct id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views, and weak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n circle culture" on their thinking and behavior.

Key words: "fanquan Culture"; teenagers;thoughtand behavior;collaborative education;moralvalues;conceptofruleoflaw

猜你喜欢
道德观协同育人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