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高校虚拟教研室如何建?

2023-11-03 02:58蔡恺锐农余彪
中国教育网络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研室教学研究教研

文/蔡恺锐 农余彪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高速发展将高等教育带入了信息化时代。教学研究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研讨和研究时的基层组织,其水平高低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22 年,教育部提出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基于传统教研室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虚拟教研室的基本概况,并探讨其建设路径。

教研室式微原因

当前高校教研室逐渐被边缘化,呈式微发展现象,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研室核心职能错位。职能错位主要表现为行政职能越位与教学职能弱化。约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行政管理职能日渐凸显[1]。一方面,高校教研室几乎忙于学院和专业的日常事务,如教学工作会议、学年的行政管理工作、各项比赛活动的评估等,这使教研室沦为教学行政的基层单位,其职能定位被颠覆。另一方面,由于职称评定制度主要关注科研成果,以科研成绩考核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这使得大多数教师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科研及产出当中,较少顾及教学研究,逐渐导致教学职能弱化。

第二,教研室组织管理制度缺失。目前,高校内部缺乏比较规范的管理,导致教研室的运行和发展受到阻碍。具体表现为教研室的职权与任务不符、缺少资金和人力的支持、院系较少设立有与教研室直接交流和研讨的通道机制。模糊的职权与任务、较少的人财物支持、断续的对话机制,导致了教研室发展式微。

加入社群的每个成员相互平等,大家提供的资源都是相互补充的,从而构建属于个人的教研生态圈,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

第三,教研室自身设置缺陷。传统教研室一般是按照专业或几门性质相近的课程设置的,这种体制至今仍被不少院校沿用。一方面,随着新四科发展兴起,此模式更加难以适应学科综合和完善的变化,不利于学科专业教学与发展、课程设置与改革,以及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面临学科优化整合的严峻挑战,淘汰部分性质相近的课程、增设部分新课程的做法已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虚拟教研室概况

基本内涵与特征

虚拟教研室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虚拟教研室有三大特征:一是实时线上动态交流,异地异校或同地异校的教师,在平台通过VR 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物的面对面交流,更加增强交流的直观感受;二是智能化信息平台支持,各公共智能信息技术平台是支撑虚拟教研室运行的主力,这些平台能够提供虚拟教研室的信息和成果,组建不同类型的教研群组;三是共享资源数据库,可以支持成员随时调取或存取所需资料,能够支持所有成员同时在线协同编写知识图谱、教学设计、教学大纲等,并同步保存在资源数据库中。

主要功能

第一,个人教研生态圈构建功能。在虚拟教研室和智能平台上组建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教研社群,该社群的参与成员可以随时共享关于教学建设、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研究的所思、所想、所得,并同时与所有成员进行实时的线上互动交流。

每位教师在申请加入某个社群或组建个人教研中心时,在平台上就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互动圈子,分享观点、思想、成果等,吸引志同道合之士相互交流,形成圈中圈的学习氛围。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以专业为中心开展讨论的限制,从而提升教师回归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加入社群的每个成员相互平等,大家提供的资源都是相互补充的,从而构建属于个人的教研生态圈,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

第二,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功能。虚拟教研室的成员还可以引入企业人员、社会组织等,实现参与成员的多样化。企业将市场及其内部人力资源的需求或对技术的开发要求等传达给学校,并提供相应的培养资源,如实验基地、培养基地、相关设备、资金资助、人员等。学校与企业人员之间能够在共同组建的教研研究群组中展开一系列商讨,上传资料、模拟人物面对面实时交流等。社会组织能够给予学校、企业关于社会真正需求的资料,如未来就业岗位的变化需求。学校便可依据这些资源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等。这样将各方的资源融合在一个空间,既便于调动与整合,又能避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不对等和浪费情况。

第三,教学学术成果集成功能。虚拟教研室是所有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成员的一个共享平台。在平台中,最重要的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现象、产出的学术研究成果等都可以在虚拟教研室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共同探讨。参与的成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信息与成果,对优质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源、信息进行筛选和研讨,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活跃和发展;也能够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价值推广。同时,虚拟教研室将所有的教学学术成果存储在数据库中,将优质成果积累并集成更大更多的成果,不断丰富教学研究内容和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研究的步伐。

虚拟教研室能够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但又具有相同或类似教学方法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研究教学。

建设思路

建设多元化教研团队,回归教研职能

首先,虚拟教研室是由不同地域、院校、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的共同体。传统的教研室往往是一种专业、一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同时,这种单向交流使得教师共同体逐渐变成专业小团体,其研究教学的范围逐渐变得狭隘。而虚拟教研室能够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但又具有相同或类似教学方法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研究教学。虽然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但是能够合作、取长补短,最终产出一些新的教研方向或教学思路,将交流、研讨变成横纵联合,把研究教学的范围最大化。

其次,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交流和研讨活动、资源分享和成果积聚,共同开展新学科、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以及教学大纲的编写;共同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分析专题教学可能遇到的挑战等。教师在这个共同体中追寻更加优质的教学精神世界,深度理解自己的教学。

再次,教研团队在虚拟教研室中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将遇到的问题、挑战、疑惑及未来可能遇到的瓶颈、已有的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等通过线上形式报给院系或校本部,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及时交换。

构建组织运行机制,弥补管理不足

不同于传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高度依赖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且无行政职能,核心是聚集各类优秀教师、人员、资源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因而也就具有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除以往行政规划下形成的信息交流屏障[2]。虚拟教研室化去了繁杂的上下级行政管理,同一研究社群的成员均可通过线上方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畅谈看法等,不必等待上报上级而延误研讨时间和效率,直接在社群中向上传达即可。

虚拟教研室能够容纳跨区、跨校、跨学科的教师、非教学人员,实施开放式的管理,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编制和复杂的单位隶属关系[2]。其所有成员由于自身的研究兴趣、与其他成员相类似或趋同的共同研究、教学旨趣等而加入。虚拟教研室在学校统一建立的基础上,考查整体的研究进展而非个人的研究成果,始终围绕教育教学研究这个中心,剔除个人绩效考核的评价方式,从整体组织上保障其发展运行。

促建智能化平台,完善管理方式

从整体技术来看,当前已有一批智能化平台应用于高校网络教学活动,特别是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高度依赖智能平台。网络教学最关键的是在智能平台上进行教学与技术的创新和有机结合。目前,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应用的超星研修平台、简学能够支撑教研室所要的服务需求。最好的智能平台是在政府监管下的校企合作平台,即学校提出创新发展的各类需求,企业根据这些需求改进技术和创新功能。例如,简学平台有特定的客服服务协助,提供从开始到结束的技术指导、操作指引、需求满足等一体化服务体系。在虚拟教研室试点和推进的过程中,必然催生更多创新与服务并存的智能平台。

从教师个人技术实现来看,虽然虚拟教研平台运用了知识图谱、区块链、虚拟现实技术等元素,也需要网页设计、程序设计、数据库建立等技术的支持,但在院校、校企合作研发的大平台中,教师并不需要全部具备所有的信息技术才能组建教研平台。网络时代下,教师通过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拥有实现以上技术元素的电子设备,以及具备相关信息检索的能力,就可以通过各大平台组建教研,比如使用即时通讯软件、BBS、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区域、院校已经组建好的教研群组来组建虚拟教研讨论和交流,借助学校提供的设备进行教学研讨,这样更容易实现区域、校际之间的智慧交流[3],共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设多样化内容板块,改善体制滞后

虚拟教研室通过智能平台发挥作用,能够整合校际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建立共享数据库。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吸引更多教研团队入驻的基本特点。因此,平台需要设置一些内容板块来支持虚拟教研室的发展[4]。

首先,面向课程(群)建设内容的模块。这一模块的虚拟教研室主要面向教师及其教研团队。在课程(群)组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习题与题库、教学课件等上传到教研群组的资源空间,供该组成员查看和学习,并据此提出交流意见。课程(群)建设模块能够在某一或多名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资源建设与运用等方面的活动,聚焦某一课程或某一课程群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形成一师带多校——多校带多群组的连锁效应。

其次,面向专业(群)建设内容的模块。这一模块的虚拟教研室主要面向教师及其教研团队。特别是在四新学科建设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背景下,平台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集合在同一教研群组中,聚焦于某一交叉学科、新学科、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平台提供的各项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研讨和学术研究活动。这种跨学科、跨校、跨区域的组织协同研究活动有利于促进四新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双一流的进程。

再次,面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主题内容的模块。高等教育改革正在经历关键期,虚拟教研室的建立与平台的支撑能够为各校协同研讨如何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场所和资源力量。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冲击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如何应对这些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在智能教学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正是虚拟教研室需要进行的探索。平台组建该模块内容主要面向教研团队和技术企业,开展跨组织的教学改革专题研究是大势所趋。

目前,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的任务正在各区进行并不断深入发展,旨在推动后疫情时代下高校网络和智慧教学的深化与完善,提高各校各区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网络时代下的“智能+教学”正在逐步成熟应用于专业教学,虚拟教研室能够进一步推动双线教学的发展并不断完善。如今虚拟教研室作为传统教研室的进阶版,在组织运行和人员管理、职能、目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正创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基层教学组织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学研究教研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趣闻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