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的内涵、原则与策略

2023-11-04 18:41邓玉秀林清铃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融合

邓玉秀 林清铃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融合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编号:FJJKZX22-145)。

摘  要  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主要以学科拓展和跨界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将课内阅读与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进行融合,使学生形成整合思维、关联思维、动态思维等“五育融合”的多学科融合式阅读思维。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小学大力推进融合式阅读教学有其应然价值。开展融合式阅读教学应遵循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围绕一个核心目标、模糊学科边界三个原则。基于上述三个原则,学校应立足学生需求,开发融合式课程;聚焦路径,构建“读-做-创”融合模式;开展多元评价,推进家校社融合育人。

关键词  核心素养;融合;小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8-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

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1]。融合式阅读教学是落实跨学科阅读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学校“读、做、创”融合的重要方式。对学校和教师而言,以学科拓展和跨界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开展融合式阅读教学是落实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路径。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融合式教学通常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及理论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思想。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3]。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再是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思维的能力和方式。开展五育融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和适应变化的最好准备。开展融合式教学是创新开展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融”有融会之意,“融会”是指实践过程中,当面对问题时,能把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缜密地思考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4]。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主要以学科拓展和跨界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将课内阅读与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进行融合,使学生形成整合思维、关联思维、动态思维等“五育融合”的多学科融合式阅读思维。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审辩性思维、创新思维及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的原则

融合式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平等、尊重差异和多元化。融合式阅读教学以解决综合性情境问题为目标载体,自然建构多学科之间的有机联动和整合,更好地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短板和不足。另外,融合式阅读教学把学生的学习还原到生活情境的整体性思考上,培养学生大视角、全局性、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教学活动真实、丰富和多元特征。在小学实施融合式阅读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三点原则:一是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一切融合式教学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融合的根本取向。二是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三是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要不留痕迹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融合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开发融合式阅读课程

1.德育引领,与四育高度融合

五育融合是我国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与举措,意在使德、智、体、美、劳各育在目标等方面相互关联,融为一体,共促学生全面发展。厦门海沧华附实验小学立足儿童视角,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确定了“争做中华二十四节气传讲人”的总目标,以寒假中的“冬至、小寒、大寒、立春”四个节气开展系列沉浸式学习,促进儿童对各类健康文明的民俗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文化理解等方面产生实实在在的体悟。如在开展“欢喜迎冬至,团聚过暖冬”节气实践活动中,高年级学生以“传承文化迎新春,节气之美润童心”为学习总目标,围绕“轻叩阅读之窗”“品味温情冬至”“悦享欢乐童年”和“悦当冬至传讲人”四个子目标开展实践,主动找寻与感知广阔的自然界和人们朴实的生活态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让儿童生命更加健康通透。

2.跨学科融合,让阅读课程科学重构

课程实施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加强跨學科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发展。厦门海沧华附实验小学积极探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逐渐形成了一批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

如二十四节气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独特的课程资源,学校将二十四节气与国家课程的各学科学习融合,立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挖掘不同学科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融合点,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表1)。

语文教师充分挖掘语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农谚、诗词、故事、文本等资源,通过融合式阅读开启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数学教师细品深挖数学教材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的知识点,融入探究学习和节气教育的延伸及综合活动中。科学教师将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进行延伸,引导学生测量白天和黑夜的时长,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明白冬至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自然规律。艺术学科教师则挖掘教材中有关二十节气的画卷与歌曲,创作文创作品等。各学科教师协同开发与设计课程,有效整合与联结多种学科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各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聚焦路径,构建“读-做-创”阅读教学融合模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运动、自知、社交以及认识自然等方面的多种智力互相作用,才能最终生成现实的智力行为。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支架时,可运用听、说、读、写、比、思、唱、画、剪、创等各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读、做、创的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设计创编诗这一教学环节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出多么优美的诗句来,而是要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切实体验“经由思,抵达诗”的意境,

从自己的生活中、想象中提取充满意境、优美的事情来,并用自己的笔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在文本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给程宏明爷爷写新年贺卡,充分表达自己的美好祝福和心愿。在贺卡制作过程中,教师又巧妙地让学生创作出一首体现现实生活与留心观察创作的小诗与程爷爷分享。学生集体创作的《海滩上的小画家》就是对诗人、对自我的认可,也是童诗主题学习最好的结晶,更是对感恩生活、热爱自然的最美表达。

与此同时,为了联结生活,再次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播放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经典音乐作品《动物狂想曲》,再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分享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明白大自然是一本百科全书,只要留心看,用心听,大胆想,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样也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画卷。此时,课堂已全然开放,走向生活。在一次次联结与想象创作中,课堂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童诗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将阅读与音乐、美术、科学、实践等多学科进行融合教学,真正打破学科界限,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三)评价多元,推进家校社融合育人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表现方式多元化,也倡導过程性评价,从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我校教师精心设计二十四节气的学习评价表,细化各项评价要点,以目标为导向,设计五星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评价要点展开自评和互评。根据不同学科的学习情况,学校评选出优秀的学习作品进行全校展示,供大家互相学习。 再如在教学《好奇之问》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闯关晋级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闯关活动和三枚奖章,分别是“识字小达人”“阅读小达人”和“创作小达人”,并提出了明确的达标要求。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及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鼓励,爱上识字、阅读、创作,完成各项学习目标任务。

在评价主体方面,融合式阅读教学的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都可参与到评价中来。如教师以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教材的特点,探讨并使用看得见的可视化评价方式。绘本作为儿童被“发现”以来最重要的阅读材料,是适应儿童此阶段具象化思维的、较为新颖且独特的阅读表达工具。教师在绘本阅读中运用AI智能课堂观察分析技术,使用对话交流、绘本创作、思维导图、亲子阅读、阅读闯关等可视化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教师再利用图示、表格、视频等直观方式对记录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可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复述故事、表演、绘画作品等,进行点评;还可以与兄弟学校或社区联合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学习成果。让学生接受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训练丰富想象力,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其积极的情感,获得把握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真正体现了多元评价的价值。

(邓玉秀  林清铃,厦门海沧华附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6)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

[2]杨俊杰.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思维广场课程的深化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22(4):87-92.

[4]何莉,张怡.跨界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境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5.

责任编辑:杨  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小学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阅读教学提问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试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