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教育模式的成功突围

2023-11-04 13:14杨扬刘源金民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洲学校教育

杨扬 刘源 金民

李坤鹏,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湖北省教育厅教师和校长培训授课教师,被评为新洲区第三批区管拔尖人才、新洲区第五届名校长。自李坤鹏担任新洲一中校长以来,学校先后获“武汉市领航学校”“武汉市文明校园”“武汉市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李坤鹏的带领下,学校连续多年在教育综合指标上稳居武汉市前列,学校在荆楚教育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新洲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部,是武汉市六大远城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在全市中所占比重不高,和其他远城区相比也并不突出。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简称“新洲一中”)的生源基本是新洲区内的学生,与其他重点中学相比并不占优势,但新洲一中在武汉市甚至湖北省高中学校中展现出不俗的实力。在本次访谈中,本刊特邀新洲一中的李坤鹏校长分享高中学校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为高中教育特别是县域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教师教育论坛:近年来,新洲一中秉持“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并完善了“自主—创新”的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请问这一模式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李坤鹏:在与时俱进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学校的责任和使命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自主创新”是途径和方法,“和谐发展”是特色和目标。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持续深化和丰富办学理念,努力践行和完善“自主—创新”的教育模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精神文化。

多年来,我们在努力实践和完善“自主—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全面贯彻主体性德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并激励学生的自主养成和自我教育。学校积极指导、大力支持学生会工作,让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让学生就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行为、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提升学生参与感,不断巩固学生的内生力。同时,学校还引入“德育银行”机制,一生一账号、一班一账号,通过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账号管理方式和精细化加减分制的运行机制,使学生、班级之间相互监督、彼此促进,引导学生、班级进行德育自管理,不断夯实德育基础、强化德育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突出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创新”与课堂深度融合。由教务、教科和各学科组牵头,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坐镇,共同设计了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先后开发了“二十四节气与诗词”“格律诗写作”“风物故乡”“网页制作基础教程”“风景写生与人物素描”等17门以科技、人文、艺术为主体的特色课程,以“微积分初步”“物理奥赛习题精讲”等6门大学先修课程和理科学科竞赛课程为主体的拓展课程,以校内苗圃花卉种植和职业生活体验等16门社会实践和生涯规划为主体的综合课程。三大板块分类推进、相互渗透,立足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的主角,努力实现优秀的自己,为今后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实现育人目标。

教师教育论坛: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新洲一中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让学生在入校后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进步和提升,新洲一中采取了哪些教育教学措施?

李坤鹏: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分层三种意识。以目标为导向,倒排工序、挂图作战,并将目标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切实落实“心中有标,目中有人”的方针;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科学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不断增强整个教师团队的责任意识;坚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加强不同层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由班主任协同各科教师帮助这些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分门别类,重点帮扶,促其进步。

二是协调学科、师生、家校三种关系。我们强调各学科要同频共振、避免各自为战,要拧成一股绳、共下一盘棋,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共同进步;班主任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搜集信息并综合分析,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反馈补救;各科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其了解学校政策和学生情况,相互配合,多管齐下,合力育人。

三是注重考情、教情、学情三个研究。学校组织专人专班全面、深入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命题的新趋势,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有效调整教学标准及内容,以学生能力为半径“画圆”,切实做好备、教、辅、改、考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完成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以全面研究各个层面的学生为前提,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强化培优补差、查漏補缺,帮助他们制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案,使他们心有灵犀、胸有成竹。

四是聚焦年级、班级、课堂三项管理。年级组定期召开考试分析会、师生座谈会和励志动员会,抓好考试总结、教学反馈、评价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等各个环节;班主任要与各科教师合作,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实行个性化管理,为尖子生、临界生和后进生制订个别计划,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还注重各学科的查漏补缺,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相关信息进行模拟训练,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调适。

教师教育论坛:高中阶段是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新洲一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经验和做法?

李坤鹏:近年来,学校持续升级改造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微机室等学科教室,将电子白板等电子教具接入互联网,稳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筹建创客实验室、STEAM科创中心,为翻转课堂实验教室配备了平板等必要的电子学习设备,推进智能终端进课堂,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方式。不断升级的硬件设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

学校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各年级的师生在行政管理上隶属年级,但在教学管理上三个年级之间的通道是打通的,三个年级的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共享,三个年级的教师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得失利弊进行研讨。在选拔拔尖创新学生方面,我们利用学校两个校区的优势进行横向比较,对学生的竞赛、发明创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发现学生禀赋特长、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意志品德,夯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学校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二十多所重点高校列为“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充分利用优质生源基地的优势,与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学校还借力位于新洲的航天高工集团、格林美等企业的实验室和专家资源联合育人,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与科技前沿接轨,成功实现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前瞻性培养。

借助学校丰富的校友资源,我们聘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峰教授和南京大学黄永峰教授等杰出校友作为我校学生的导师,并邀请杰出校友、经济学家巴曙松来校给师生作报告,打通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成才的道路。

教师教育论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请问新洲一中在师资培养和管理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学校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李坤鹏: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突出为接续发展“蓄动能”。一是“以赛代练”,广泛开展“文昌杯”“红岭杯”优质课、研究课等教学竞赛和学术沙龙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师徒结对”,大力开展“青蓝工程”,倡导校内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同时采取“选苗子、搭台子、引路子、压担子、架梯子”的“五子”策略,为教师搭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三是“筑巢引凤”,想方设法引进郭希连、李玉白等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零距离接触了解名师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四是“借船出海”,与外部机构合作,广泛开展“翻转课堂”“生涯规划”“教研论坛”等培训。五是“借风扬帆”,与华中师大一附中、江苏海门中学以及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名校建立了长期联系,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在教师管理方面,我们主张为长效发展开航道。一是认真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师德典型宣传的力度,健全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坚持教师聘任制。坚持双向选择原则,根据教师各方面情况、教师应聘意向及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等,对教师实行聘任。三是优化编制管理,积极探索跨校区调剂、借用等统筹分享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源,保障选课走班、分层分类教学、特色学科建设等师资需求。

在激发动力方面,我们坚持为教师发展建平台。一是不断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完善从合格教師、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荆楚名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专业教师、管理干部等职业上升体系,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找准自身定位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卓越;二是不断提升教师生活幸福感,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创新的评价体系、温情的关怀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教师的发展内驱力,让每位教师都自觉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石;三是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荣誉感,通过新教师欢迎仪式、老教师荣休仪式等各种礼仪性活动,以及新洲一中魅力教师、师德模范、十大名师等评选活动,倡导尊师重师的氛围,从而激发教师自身荣誉感,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教师教育论坛: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正处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综合改革时期,这是对普通高中教师育人能力的一次挑战。目前新洲一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

李坤鹏:一是推动课改纵深发展。学校成立学科课改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各学科开展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新教法的研究,并指导课改实践;以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和变革教学方式为突破点,全面推进新课改;加强区域、校际合作,扩大对外教学交流;开辟课改论坛,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深入推动课改进程。

二是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第一,以“面向全体、尊重个体”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常态课架构,突出本学科特色”为原则,以备课要“研”“磨”“精”、上课要“特”“活”“新”、反思要“实”“细”“勤”“高”的“十字方针”,作为我校强化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第二,落实“两会”(年级教学会、学科教研会)、“四课”(新教师汇报课、老教师示范课、同课异构交流课、经典案例观摩课)等常规制度,突出改错反思、总结反馈等环节。第三,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以任务或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倡导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第四,以“一学科一策略”的方式,探索学科素养的实施策略,努力形成基于学科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设计及课例为主要标识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第五,我校还注重充分发掘学校学科优势,打造品牌学科,以此推动优势学科群建设,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学科支撑。

教师教育论坛: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迈向大学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请您谈谈学校是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又是如何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的?

李坤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用活动熏陶人。包括组织新生观看入学第一课专题教育片,举办“新学期·新梦想”主题教育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演讲比赛,邀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江家良心称”传人作诚信教育报告会,并借助三月春风募捐、校园文化艺术节、“一二·九”爱国日系列纪念活动等品牌,以及主题班会、贫困生资助、校园卫生值周等举措,使德育工作常态化。二是用环境涵养人。学校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精心打造以“一池”“两路”“三亭”“八园”为中心的校园主体文化景观,文化小品、文化标识牌的设置匠心独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积极建设“砺志”文化,突出以史育人、以人感人、以事催人;努力打造“廊道”文化,让走廊、墙壁“讲话”,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学子探求知识,追求真理。三是用思想塑造人。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并将其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置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设有完善的心理咨询系统、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和道德课堂活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首先,抓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微信公众号、家校联系群等平台向学生及家长广泛宣传相关知识,同时组织骨干教师主编生涯规划校本教材、举行生涯规划讲座。其次,抓好师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培养专兼结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同时以点带面建立全员导师承包制,要求每位教师不定期与包联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为学生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最后,分层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按照高一生涯认知、高二生涯探索、高三生涯选择的纬线与学业掌握、专业探索、职业策划的经线编制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生涯规划体系,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认识世界。

教师教育论坛: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请您分享一下学校在疫情期间的应对措施和经验。特别是在推行在线教育方面,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您认为在线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李坤鹏:在疫情防控的不同时期,我们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实施混合式教学。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效借助线上平台优势和教师经验优势,推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依托平台进行资源发布、线上预习、在线辅导、实时监测、资源共享,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提供相应的资源包,分层分类指导学生在线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巩固再拓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二是开展闭环式教学。按照“大同小异”的原则集中选择QQ群、101PPT等平台,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的三方联动;按照“一导三精(导学、精解、精练、精测)”的逻辑,形成“课程组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课程改进”的一体化闭环式滚动性教学;借助平台客观题实时阅卷、精准分析的优势,实现精准施策、高效教学。三是推进包干式教学。在线上教学期间,把教学时间、教学任务分解到人,为学生提供全包式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对因故形成的留守学生、一线抗疫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提供“一人一案”的全方位帮扶和指导,确定一对一学习导师和多对多心理导师。

在这段特殊的教学期间,我校画好教学同心圆、管好备考责任田,教师们各展所长、集思广益,在线上教学这一陌生领域拓荒深耕,合力完成了7万余节次线上授课任务,给学校智慧课堂建设留下了大量的探索和经验累积。

尽管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时期已经结束,但现今线上教学已经深刻融入常规教学,成为未来信息化教育教学生态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在线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利”“弊”交织、“危”“机”并存。在线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自学、自控、自適能力要求,既可能促使学生实现学习和发展的自我进步,也有可能会加大学生间的差距。

教师教育论坛:在新时期,学校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对于新洲一中的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规划和展望?您认为普通高中应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李坤鹏: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到2049年,努力将新洲一中建设成为一所名师、名生、名课、名科、名气“五名”云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兼优,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百年名校。近期规划则是到“十四五”末期,持续强化高考长板、补齐竞赛短板,努力实现双擎均衡高质量发展,全力将新洲一中打造成为领航江城、辐射荆楚的省域名校。

就应对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需求而言,我认为关键在于高中要深入思考如何培养与国家呼唤、社会需要双向奔赴、彼此融合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要按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面向”,适时校准发展方向,合理转换育人重点。比如在育人目标上,要变智育为先为五育并举,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与未来人生奠基。在育人方式上,要预见AI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数字化智慧教育赋能师生发展,实现精准高效的个性化教育。在教学改革上,要更加注重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逐步推进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到新高考改革是“教、考、招”联动的系统性工程,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应主动充当学生与高校的媒介,在高中和高校间的衔接培养、贯通培养方面拿出硬核举措、写好亮点文章。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新洲学校教育
让阳东新洲的腊味飘香各地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深圳新洲商业文化广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新洲旧街——潘塘公路噪声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研究
山区教师十年守望袖珍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