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向未来:大爱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育人路径探索

2023-11-05 13:52梁红梅
辽宁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建构育人核心

梁红梅

(锦州市古塔区保二小学)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治理及发展的根与魂,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量。锦州市古塔区保二小学(以下通称“学校”)秉承“用爱创享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政策指引,依托行政推动,得益教研指导,躬身实践,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以文化引领课程改革”的育人范式,科学规划“文化治校,课程育人”发展路径,逐渐形成“大爱志成,涵育未来”的核心文化。

一、大爱教育文化的内涵

人生有大爱,方有大修为。大爱,是以人道、人性、人格为宗旨的价值取向,是尊老爱幼的崇德重行,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核心。教育,实则是孕育爱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汲取爱的能量、形成爱的品格,并以大爱之心成己达人,情系家国,亲近万物,融合共生。在学校70 余载的办学历程中,大爱文化厚重绵延,唱响成长与成就的生命欢歌,淬炼出“大爱志成,涵育未来”的文化价值。

学校以“大爱志成,涵育未来”的核心文化为精神引领,使其成为师生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信念。“大爱志成,涵育未来”从根本上回答了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从“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品”等方面多维建构文化体系。

大爱教育主张文化立魂,坚持教育立场回归,体现文化自觉,促进师生生命得到舒展、潜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大爱教育文化倡导特色塑校,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办学特色发展的过程性、渐进性和独特性,形成自身特色,彰显个性发展,塑造文化品牌。大爱教育文化突出课程育人,学校研发多元课程;让课程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在课程中丰盈;大爱教育文化培塑有情怀的教师,激励教师以大爱情怀专注育人事业,用大爱之心擘画学生未来;大爱教育文化涵养办学品质,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体现出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学校将大爱文化融入文化建设的精神领域、物质领域、制度领域、课程领域、行为领域,形成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等深层次的认知与判断,并引导师生产生价值认同、情感共鸣、行动共振。

二、建构大爱课程新样态

(一)坚守核心素养理念

学校教育务必回归教育主体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若想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落实到课程建构、课堂学习、课后服务和作业管理等诸多方面,而以学校文化引领课程改革,必须依托核心素养架构课程体系。学校以坚守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其一,提炼学科大概念,贯通从学科知识点走向学科育人目标的全过程;其二,在学校和教师层面,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解析;其三,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学习,从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其四,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评价引导和促进教师在学习中坚持与坚守核心素养目标落地。

学校的课程建构立足“五个基于”,即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去坚守,回答为谁培养人;基于学校育人文化去挖掘,回答培育什么文化;基于三级课程去溯源,回答怎样培养人;基于学校办学目标去定位,回答办什么学校育什么人;基于课程价值观去理解,回答培养什么人。在校本化课程系统建构中,学校着眼“六个维度”,即重塑课程理念,文化治校、课程育人;明晰建构方式,横向关联、纵向整合;规划建构策略,守住底线、拓展边界;厚植课程价值,大爱文化、涵育未来;确立课程目标,“五育并举”、全面育人;锚定课程视角,儿童中央、视界课程。

(二)构建大爱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理念启蒙,更需要实践创生。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与实践的解构,学校的课程迭代发展,不断丰盈。

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大爱文化为核心价值,以培养大爱学子为导向,将课程育人作为文化治校的可视载体,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合为切入点,进行顶层设计与重新建构。十年来,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经历了课程水平的三次发展和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点状1.0 水平课程),即国家课程全位化实施,以课程门类增减为标志,各门类课程呈点状分布且独立存在。这个水平的课程改革主要基于领域、学科、模块。学校构建了礼、书、智、艺、健、行六个领域,包括所有小学学科共40 多个模块的课程系统。例如,语言文学领域的语文学科,构建了三个系列课程模块:语文知识系列模块——表述与顺序;语文阅读系列模块——经典与主题;语文写作系列模块——构思与作文。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最大的价值在于课程与文化交融,生成了新的文化内涵,即多元开放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和灵动自主的学习文化。该阶段实现了学校课程文化的再造。发展阶段(线状2.0水平课程),即在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多元化开发拓展类课程。学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办学特色,建构并开发特色课程群。2.0水平课程注重特色项目课程群的建设,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且各学科内产生关联,学校文化因特色项目优势得以彰显,并逐渐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即“大爱文化”。深化阶段(巢状3.0水平课程),即基于三级课程校本化建构原则,使整合与融合课程成为新样态,课程纵横交错且有逻辑关系,形成网状动态谱系,被赋予鲜明的文化特质。

学校在以大爱文化为价值取向的课程系统顶层设计与重新建构过程中,以“爱美身心、爱善品格、爱尚文化、爱创学力、爱博学识、爱新行动”为素养培育基点,坚持“文化治校,课程育人”的办学策略,逐渐形成了以“明礼课程、书韵课程、益智课程、健康课程、艺术课程、行践课程”六类课程群组成的大爱课程体系,详见下页表1。

表1 大爱课程体系结构

3.0 版大爱课程体系样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打通。学科打通,课堂打通,资源打通,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特色化实施、学校课程生本化实施。二是转变。即体系课程转变为谱系课程,统一课程转变为需求课程,单维课程转变为立体课程。三是融合。学科间融合,在主题、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融合,实现学科重构;空间融合,对学科视界和生活世界进行融合,实现时空重构;课时融合,打破常规课堂40 分钟,依据课程类型长短课融合,实现课堂重构;方式融合,实施以问题为驱动的主题与项目式学习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三、创生大爱课程新实践

(一)持续深化学习实践

课程建构是一场课程价值观念的思维碰撞,而课程实践则是一场教与学方式的行为重建。学校依托中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课堂教学与研学实践知行课程建设研究”中的子课题“基于乡土乡情的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利用锦州的本土资源,实施四大主题综合性项目化学习,即红色印记、橙色美食、绿色福地、蓝色人文。实践中,学校确定了50 个子项目、225 个小主题,使校本化课程实施逐步走向本土化、生活化、系统化。

(二)重点深化学习研究

学校组建主题或项目课程学习研究团队,将原有的24 个团队扩展到全员全学科,实现主题或项目化学习全面覆盖。

其中,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最为重要的一环。首先,教师要基于学科及跨学科课程的视角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主题或项目化活动,给予学生全过程的指导性、激励性评价。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主题或项目化学习中走向深度学习,围绕主题或项目中的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实际应用,发展高阶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拓展学习场域

学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双减”政策,在课后服务、课后作业、假期作业、入学教育中植入主题或项目化课程学习,努力实现全时空课程育人。比如,围绕“六类课程群”,学校在课后服务中设置校、班两级共60 个项目服务课程。其中,幼小衔接课程设置了26 个课程项目,详见表2。课程的全覆盖实现了从知识视角转向实践视角,从教学视角转向课程视角。

表2 大爱课程体系之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列表

四、创享大爱课程新展望

(一)课程建设工作成果

学校课程建构与创生的变革过程,正是学校文化再造和不断丰盈的过程。目前,以文化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已达成了学校育人模态的更新迭代与转型升级,不仅培育了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而且实现了全体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自我革新与全面提升。此项目课程案例已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二)课程建设工作展望

在审视与回望中,学校课程改革还需在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上,走向更专业,满足真需求,体现高品质。

第一,学习引领未来。教育者要具有预见未来的视野,更要具有预见学习价值的能力,今天的教育就是要成就学生最好的未来,并让他们赋能社会更好地发展。这就是学校大爱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情怀所在,也正是“大爱·向未来”育人思想的表达。

第二,课程改变未来。新时代,学校应以教育创新为驱动,以复合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跨界课程学习为推动,建构数字化学习课程、回归生活的课程、具身认知的课程等,STEAM 课程学习也将成为主流课程模式。未来的课程将是流动的和泛在的,趋近实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建构育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