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推进新能源合作路径

2023-11-06 01:41田润锋段桂超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五国中亚新能源

田润锋 段桂超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也是促进复苏的关键。”[1]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推进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已成为面对该挑战的不二之选。各方必须紧密合作,朝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依赖等减轻环境负担的方向转型,共同迈向可持续、绿色和健康的未来。2023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表示支持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加强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实施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等项目,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因此,探讨在新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优化路径,对于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互利共赢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在21世纪焕发新的蓬勃生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双方发展新能源的基础和机遇

1.1 能源合作优势互补

中亚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仍有大量可开发的潜力,为中亚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塔吉克斯坦水利资源约占整个中亚的60%,位居世界第八位,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哈萨克斯坦作为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开发量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日益成为能源装备的出口国、能源技术的输出国和能源产品的进口国,并且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新能源的市场规模大,但自身供应量不足,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3]。因此,中亚与中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必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对中亚地区来说,能够让中亚地区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对中国来说,在能够满足其能源需求的同时,使之在能源技术和设备领域发挥优势。

1.2 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中国始终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一再强调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面对新形势,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已进入新阶段。202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的发布,标志着30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逐步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023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以签署《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为契机,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双方在政治上形成伙伴关系,摒弃零和博弈;在经济上加快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在安全上建立起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国家安全观;在文化上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为着力点,中国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抓与中亚在发展方向和远景目标方面的精准对接与优势互补,寻求总体稳定、均衡进步的“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

1.3 绿色发展目标一致

碳中和背景下,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率先宣布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他四国,如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表示计划在2024—2025年摆脱能源危机、塔吉克斯坦通过法令确认了《2023—2027年可再生能源计划》、土库曼斯坦颁布了《土库曼斯坦2018—2024年经济规划》、乌兹别克斯坦发布了《2017—2021年发展可再生能源纲领》……这些政策文件为提倡绿色经济提供了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亚五国本就是生态底子脆弱、人口与产业承载力薄弱的地区,绿色发展目标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效完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缓解了想要治理却又治理不好的问题,为从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2015年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印发《“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明确绿色低碳是推进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抓手,势在必行。

2 中国-中亚推进新能源建设的意义

2.1 新旧能源交替,迈向全新发展阶段

根据瑞士空气净化信息科技公司(IQAir)发布的《2022年全球空气质量报告》,中国及中亚五国排名均靠后。生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造成了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而推进新能源合作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单位发电量碳排放来看,煤电、煤电+CCS、气电、气电+CCS、核电、水电、光伏发电和风电分别为839、144、452、118、11、41、29和9 gCO2/(kW·h)[4]。由此可见,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远高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合作正是以清洁的、可再生的方式满足目前的能源需求,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对当前生态恶化现状的深刻思考,更是为了构建更美好、更健康、更繁荣的未来而采取的紧迫行动。

2.2 倡导多边主义,融入世界历史潮流

在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逐渐突破原本彼此隔绝的疆域界限,形成普遍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促使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5],形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新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中国-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延伸,更是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下的具体体现。以实现共享发展为价值目标,双方政党呈现出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正确认识。这种合作范式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不应仅仅关注单一国家的利益,而是要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促进利益交融,共建美美与共。中国-中亚五国作为典型的合作案例,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合作的可能性,彰显各方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自觉联合,休戚与共。

3 中国与中亚推进新能源合作面临的难点

3.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中亚五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国内资本积累不足,新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因资金和技术限制而成为一大难题。中亚地区曾长期处于苏联的统治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围绕着苏联的需求展开,目前老旧现象严重。在电力供应方面,根据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报告,中亚五国大多数发电设施已使用30~50年,发电站老旧程度高达50%,因网络故障引起的停电事故高达80%。其他基础设施方面,例如因气候变化对水库水位的影响,塔吉克斯坦的水资源供应充满变数,老化的管道无法应对急剧的家庭供暖需求高峰。另外,因深处欧亚大陆腹地,交通不得不以陆地运输为主,但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现存的设施都年久失修,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

3.2 缺乏适宜的准入环境

短期内,中亚国家难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机制,不稳定的外商投资环境成为新能源合作掣肘之一。一方面,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开放程度较低。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仍未正式加入WTO。综合标准普尔、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这世界三大评级公司对主权国家信用评级报告,哈萨克斯坦信用评级最高,土库曼斯坦最低。另一方面,中亚五国的法律政策多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法规政策可能会随时被修改或废止,且法律不透明及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使得投资的政策环境缺乏长期稳定性,增大投资风险。在新能源合作方面,跨国合作是常见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回报,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行政和法律环境的不稳定无疑会影响项目的可行性。

3.3 金融条件不甚乐观

中亚五国经济差异显著。在哈萨克斯坦,外企注册后可通过本地银行获得融资,享受国民待遇。该国证券市场已有十余年发展基础,特别是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和阿尔马图证券交易所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另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在阿拉木图设立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也进驻阿斯塔纳,方便中方新能源企业融资。其他中亚四国证券市场规模有限,如塔吉克斯坦,其证券交易所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成立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截至2021年仍无公司挂牌上市。中资企业不能使用人民币在当地直接开展贸易,这就意味着上述四国的中资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融资,但四国国内银行规模普遍较小、金融服务欠佳、贷款利率高。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基准利率为14%,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为18%~22%;吉尔吉斯斯坦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为25%,本币贷款利率为22%~26%,外币贷款利率为15%~18%[6]。困难重重的融资环境,让有意投资的中资企业必须再三斟酌,加之中亚五国地缘局势不稳,易导致货币贬值、通胀升高、股市下滑。

4 中国与中亚推进新能源合作的路径选择

4.1 创新新能源技术合作方式

新能源的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上游方面,最大限度利用中亚地区的自然优势,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先导性工程,共同开展新能源资源的选址、勘探与评估。同时,拓展在新能源上游所需的锂、钴、镍、石墨等原材料开采加工方面的合作力度。针对光伏面板、涡轮叶片、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专业化领域可考虑就地合作、共同开发、降低成本。中国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效益上,而且在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尽管中亚在新能源项目方面起步较晚,但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和经验为其发展打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惠。

中游环节,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管道维护、输电网络、基站建设、电网铺设等涵盖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措施旨在优化能源配置,加快推动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提高天然气采收率、采气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对现有储气库进行升级改造、依托枯竭气田新建储库,通过投资和技术合作帮助中亚地区进行能源设施的升级和更新。此外,引入先进的发电技术、电网技术和储能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效率,全面实现能源设施升级和智能化技术创新。

下游产业涉及新能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特别关注新能源在基本民生建设中的融合,如城市节能照明、新能源交通、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新能源供暖等领域,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带动中国的设备、技术、人员服务、行业标准的流转,将物流、资金、人才、技术贯穿于双方经贸合作之中[7],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拓宽新能源应用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双方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打造新能源综合服务体系,如能源管理公司或供应商,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能源产品贸易多元化发展,共同拓展市场。

4.2 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最鲜明的特征是政治先行。相比于其他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最高。为推动新能源合作,政府还需深化“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保证不受制度的阻碍,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在中国-中亚新能源合作的原则体系构建中,应坚持互利共赢、平等自愿的原则。各方重申尊重各自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8]。二是政府需要加大对能源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已有的政治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政治磋商,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制定双方新能源合作需要的制度,为绿色科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共享做好政策支持。尤其协商好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明确中国投资者在新能源领域的准入标准,明确投资保护法、知识产权法,保障双方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中亚五国应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结合本地资源和特点,制定实际可行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碳减排监督机制,明确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估等要求。建立适应新能源市场的法规框架,涵盖电力市场、能源交易等方面,明确监管工作、交易机制、市场定价等问题,促进新能源的市场化发展。

4.3 推动绿色融资高质量发展

第一,依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地区性开发银行获得融资支持,它们在中国-中亚地区的新能源合作中扮演着引导和支持的关键角色。2020年,由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牵头的银团融资为哈萨克斯坦的札纳塔斯风电项目筹集了约1.4亿美元的资金,这对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部分西方大国一直垄断着国际主要能源市场的定价权,迫使一些国家在能源贸易中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然而,随着中国-中亚能源合作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合力推进本币进行双方贸易和投资结算,减轻外储压力,对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汇率风险以及提高本币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绿色评级机构,并督促金融机构审慎选择资助项目。一方面,绿色评级机构可以将碳排放情况纳入评估体系,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的新能源项目,增加融资额度。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参与新能源领域,在贷款条件、额度、利率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应客观对待融资需求,采取限制措施,避免为其提供过度资金支持[9]。另一方面,利用碳市场与绿色融资紧密结合。作为重要的直接融资工具,绿色债券所传递的理念能吸引投资者支持新能源项目,中亚五国政府应支持绿色能源巨头优先发行绿色债券,探索适合该国市场的融资机制,进而扩大新能源市场。

4.4 增进双方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在涉及中亚五国政治的不利投资因素时,中国需要转换思路,巧妙化解。依托人文交流优势,构建新能源合作发展新格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活动,邀请双方新能源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分享。2022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协会联合举办研讨会;2023年举行的“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均充分发挥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模式。

双方建立青年交流合作计划,加强教育投入。高水平大学通过设立奖学金、奖项等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西北工业大学设立哈萨克斯坦分校区,引入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极大促进了两国的学术、科技交流。鼓励两国师生共享资源、专业知识和实验设备,为未来新能源合作奠定基础。

拓展双方社会交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体育、文化、医疗救助等当地社会事业。增加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两国间的人文领域报道,宣传和分享双方在多方面的进展与合作成果,为双方长期睦邻友好和战略合作奠定民意基础。

5 结语

新能源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环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与中亚五国积极推动打造新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双方优势互补的特点,呈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双重加持下,双方在政治层面的紧密合作为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诚然,这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合作痛点,共同探索适合双方的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新能源机制,树立合作典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为建构世界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五国中亚新能源
前四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7.3%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中亚五国网络媒体对华关注度现状分析
中亚速览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研究——以中亚五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