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农业信息化研究

2023-11-06 01:41张思妤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化农业

张思妤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因此,对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

1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持续增加,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以下举例说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1.1 作物生长模拟系统

作物生长模拟系统以系统科学为视角,将作物生产视为一个由作物、环境、技术和经济4个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用计算机程序将影响作物生产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生产全过程的模拟系统。作物生长模拟系统能够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模拟各种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改变,以达到优化农田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等目的。

尽管作物生长模拟系统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其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却是不可忽视的。最早是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构建了一种计算机仿真模式,用于模拟水稻种群中物质的合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大型稻田生态学实验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模拟稻田生态的模式;随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邀请美国密执安大学的Ritchie博士到南京开设专题讲座,极大地推动了该模式在国内的应用。到现在,农田无线通信技术应运而生,集监测、感知、采集于一体,可对农田区域信息进行整合,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发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增强了作物生长模拟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

1.2 病虫害预警系统

几年前,中国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的一套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作物病原菌资源查询系统,为我国进口农产品的检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系统由信息采集子系统和信息处理子系统构成,实现了对病害、虫害以及杂草等多种植物病原生物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和管理,为农户提供病虫害信息管理服务,推广和普及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还为农作物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提供知识查询、技术咨询、经营和决策辅助等服务。目前,病虫害预警系统功能日趋完善,可以实现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农田小气候自动采集传输、农田环境远程实时监测等。例如,新一代的图像识别式虫情测报工具可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动检测虫体信息,并完成诱虫、杀虫等作业;信息传输采集设备可远程采集土壤、空气的环境参数,并由物联网监控平台推送给终端,让用户了解田间的环境及农作物生长状况;远程监测设备可以让用户直观地看到自己种植区的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还可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进而帮助用户实施高效的调度。

1.3 农业生产管理系统

农业工作者运用计算机辅助农业计划管理,可以科学实施施肥、灌溉、喷洒农药等作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在农田管理方面,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用户记录土壤信息、种植历史、地理位置等,并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为用户提出种植作物种类的建议,并提示用户播种、灌溉以及土壤疏通,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在施肥管理方面,农业管理系统可以综合分析农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种类,提供精准的施肥方案,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土壤和提升农产品品质。在收获管理方面,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可以记录收获时间及产量统计信息以便进行收益评估。在农资管理方面,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可以记录农资的用量、操作人员、使用时间和效果。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2 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作和科学化管理,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大幅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农田进行全方位监控与监管,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例如,种植人员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作物产量的精准估计,并及时监测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农户借助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能够及时调整农业管理技术措施,获取生产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预测预报等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彻底改变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更新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逐步实现信息化引领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2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得到迅速推广与运用,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组织布局结构,增强了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能力,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能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市场的发展,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全面升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样的农产品,同时也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3 农业信息化发展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一大批具备文化素养、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够让农民及时获取最新、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实现科学的生产管理;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加入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助于农民提升综合素养,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程。

3 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响应政府号召,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加成熟和更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政府引导作用弱

由于农业信息化的立法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法律的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缺乏可靠的支撑,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和传播也无法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由于农业信息量巨大且具有一定的公众产品属性,再加上消费者的“搭便车”心态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农业信息流难以实现高效分配,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对农业信息流进行调控,以确保农户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农业信息。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从整体上控制农业信息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在当前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也未能建立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督机制;另外,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化的管理与规范,导致许多农业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匮乏和农业信息供给不足。当前,我国各地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均按照自主制定的标准,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导致大量农业信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3.2 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库信息质量较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普及,海量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传输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众多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信息专家系统、村级涉农网站的建立,以及涉农数据库的构建,均彰显了农业信息资源丰富的获取渠道。大量农业信息的发布和便利的获取渠道,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资源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些信息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数量稳步攀升,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我国农业信息资源主要来自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和新闻媒体相关报道,其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的利用程度低,这说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农业信息服务主要局限于特定区域,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信息专家系统、涉农网站、涉农数据库等之间难以兼容,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存在数据库更新速度缓慢、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我国农业文献库存量较大,但事实库相对较少,自用库相对较多,共享库相对较少,影响了数据库信息质量和使用效果。此外,数据库中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文献信息占据主导地位,而市场信息则相对稀缺;二次信息相对较多,一次信息相对较少;宏观信息相对较多,微观信息相对较少;综合信息相对较多,技术信息相对较少。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生产数据和经营数据等信息被分散存储于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之中,形成了信息资源“碎片化”现象,导致农业信息单一、时效性差、质量低[1]。

3.3 缺乏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众多乡镇专门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信息服务人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重视不足、投入不足、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基层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此外,虽然许多地区致力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普及等活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持有保守的思想,对于信息技术、信息平台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接纳和认可。部分农民认为,农业信息化只是把一些传统农业的技术用现代手段表达出来,与自己的专业并无关联。大多数农民缺乏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的动力,认识不到农业信息化的商业价值,经营农业完全依赖于自身在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同时,部分农业工作者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析能力过于保守,导致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不尽如人意,与农业生产实践存在严重分歧。

3.4 农产品信息化销售动力不足,农业电商发展缓慢

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在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覆盖范围相对较窄,导致农户获取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信息和技术的途径受到极大限制。尽管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农民群体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其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目的仅仅是消遣娱乐。在销售农产品方面,虽然大多数人已经了解了网络销售和快递邮寄等相关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也不愿意尝试和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因此农产品销售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市集交易或向邻里熟人销售等渠道。另外,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封闭,农户对电商平台的认知水平较低,缺乏对其安全性的信任。乡村区域交通闭塞和资源调配不足,再加上自然和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物流运输效率低下,导致运输费用相对较高,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同时,农产品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其在网上的营销和推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农产品难以上架的原因之一[2]。

4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国际上已将农业信息化问题提上了议程,并相继制定了一套相关的政策、规定。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此机遇,借鉴国外的立法和体制,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法律、规章及配套体系,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尽早地制定出农业信息化的标准,健全农业信息的采集、存储、公开和传播的监督机制,并构建出一套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为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供指引。另外,政府应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采取多样化的补贴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建立农业科技试点制度、农业科研补贴制度等,为乡村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为新时期农业信息化转型提供保障。同时,政府应发挥自身对农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组织技术队伍下乡指导与培训,耐心地向农户介绍信息技术,让其能够真正地变成农户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同时,要想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可预测性,就必须对各类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宣传,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技术、市场供需、农产品价格、天气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并构建健全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4.2 打造农业信息平台,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地区正在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与通信、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整合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湖北某地区因地制宜,将“三农”信息服务与“12316”热线相结合,推出“惠农、护农、富农”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服务体系,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效果明显。种植基地推出的农产品,可以借助二维码呈现其相关信息,监管者和消费者可以扫码查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现在可以便捷地获取到各种农业信息,通过登录农业信息平台就可以轻松获取农业问题的查询和咨询服务。另外,政府部门需要从生产性向政策性、从经济性向文化性、从国内向国外拓展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以丰富信息来源[3]。同时,加强对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起涉农信息交流共享的机制,以促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推广数字化生产和综合物流技术等农业技术,农民可以获得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数据,从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更加便利地开展农业经营,从而增加收入。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全程跟踪监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实现信息化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目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实现“农超对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管,并向消费者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及相关数据,让消费者从源头了解产品。

4.3 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人力资源是任何技术进步所必需的,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施农业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当前,我国农村众多青年劳动力选择前往大都市谋生,而非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人才短缺。因此,各地区应制定全面的人才引进计划,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杰出的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还应加强基层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深挖各类培训资源,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新型培训模式,打破农技传播的时空限制,为农民提供更加灵活的培训模式,从而节省培训时间,提高农技传播的效率。例如借助公众号定期推送最新农业技术,并借助微课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农民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农业新技术,并将所学农业理论和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另外,各地区应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将农业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激发农民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热情;还可以通过科技知识讲座,农技指导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鼓励农民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信息化应用能力[4]。

4.4 优化农业电商模式,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将农业与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进行深度融合,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创新、实用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产品销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与农民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而电子商务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代表性的销售新模式。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农业电商方式,以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并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营销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实现地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各地区通过与主要电商平台展开合作,引导农民在互联网上开设自己的店铺和特色商店,使农民深刻认识到网络销售所带来的利益,从而激发他们对网络销售的浓厚兴趣。在此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市场。另外,要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进行有效融合,必须以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基础。因此,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农业科研,积极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在当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和科技园区等科学研究基地,不仅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同时也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便捷的条件。

5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其次论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后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策略。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还能够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力度,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农产品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