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书省右司郎官考》考补
——以新出石刻资料为中心

2023-11-06 04:18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历兵部刑部

曾 涧

唐世重郎官,代称清署,故唐人林宝撰《元和姓纂》(以下简称《姓纂》)以四代五世入省为盛世。唐尚书省左、右司郎官,自唐玄宗开元以前题写壁记留芳,至唐宣宗大中末年三刻石柱题名,历经沧桑,郎官石柱早非完璧,至今惟有左司石柱残存西安碑林,故后世对唐代郎官的研究,如清代史学名著《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①(以下简称《郎考》)均局限于左司及其所领吏、户、礼三部郎中与员外郎,而右司及其所统兵、刑、工三部郎中与员外郎始终阙如。2020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忱石先生积40 年之功撰就的《唐尚书省右司郎官考》②(以下简称《右司考》)就是考证有唐一代右司郎官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具书。然右司郎官石柱早已佚失,曹司人物众多,材料零散,新出石刻层出不穷,故偶有《右司考》失收者。现仅就所搜集的部分石刻材料加以整理,按原书编次,对其略加考补,以期《右司考》更加完备。其新补郎官,凡《右司考》某曹已著列其姓名、材料,仅辑录相关史料;而《右司考》《郎考》阙载,正史无传者,则略列其事迹,以资稽考。续貂之作,难免不当,敬请指正。

1.卷一右司郎中薛元超龙朔二年—三年(662—663)

崔融《大唐故中书令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书汾阴男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薛公(元超)墓志并序》(垂拱元年四月廿二日):“卅四,出为饶州刺史。……卌,帝梦公,追授右成务。卌一,复为东台侍郎。”③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亦称:“河东郡汾阴县薛振,年六十二,字元超。……出为饶州刺史。上梦公,征为右成务。”④据《旧唐书》卷73 本传及墓志,薛元超卒于光宅元年(684),春秋62。以此推之,则生于武德五年(622)。年卌,即龙朔二年(662)。“右成务”,即右司郎中。《旧唐书》卷42 记载, 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左右司郞中为丞务”。“丞务”下校勘记云:“‘丞’字各本原作‘成’,据本书卷四三职官志、通典卷二二改。”⑤故知右司郎中龙朔二年曾改名“右成务”。证知薛元超龙朔二年至三年在任。

2.卷二右司员外郎韦虚舟开元后期

崔宗之《大唐故工部尚书东都留守上柱国南皮县开国子赠扬州大都督韦公(虚心)墓志铭并序》,志主开元廿九年(741)五月五日卒,享年66。天宝元年(742)正月十五日葬。“公介弟虚舟,侍御史、刑部右司员外郎、仓部户部郎中,今为司勋郎中。”⑥《大唐将作主簿韦虚舟亡妻李氏墓志铭并序》,李氏开元十七年(729)九月十七日卒,其年十一月十六日葬,“伯尚书左丞韦虚心撰序,夫韦虚舟书,正字于休烈撰铭”⑦。于公异《唐故大理主簿清河崔公(諲)墓志铭并序》(贞元五年八月十五日):“补临洺尉……在临洺□,采访使韦虚舟命为支使。”⑧崔諲贞元五年(789)卒,春秋68。按临洺为河北道洺州属县。《旧唐书》卷101《韦虚舟传》称“历荆州长史,洪、魏州刺史兼釆访使,多著能政”。知韦虚心刺魏州时曾兼河北釆访使。《郎考》左司、司勋、户部郎中著录其名。

3.卷三兵部郎中李乾祐贞观中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李公(爽)墓志铭并序》(总章元年十一月廿二日):“公讳爽,字乾祐,陇西成纪人也。……除兵部郎中。……寻除长安县令。”⑨志主总章元年(668)七月四日卒,春秋76。按李爽以字行,两《唐书》本传不载其官兵部郎中。李乾祐贞观十七年(643)任长安令,见《唐会要》卷62。

4.卷三兵部郎中□慎(韦慎、韦仁慎?)上元二年(675)

《苑大智告身》有“兵部郎中慎”,“上元二年二月五日下”⑩。此兵部郎中存名阙姓。按“隋、唐间人,往往取其名之一字以行”,与“兵部郎中慎”同时的兰台侍郎李怀俨,碑书即作“李俨”⑪。《右司考》兵部郎中有韦仁慎,时代相当,疑即此人。

5.卷三兵部郎中梁昇卿开元十五年(727)

《杨执一神道碑》,志主开元十四年(726)正月二日卒,开元十五年(727)十一月二十日建碑。“特进、行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大学士、上柱国、燕国公范阳张说撰。尚书兵部郎中、安定梁昇卿书。”⑫碑文又见《文苑英华》卷895。张九龄《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说)墓志铭并序》,张说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卒,廿年八月迁窆,“朝散大夫、中书舍人梁昇卿书”⑬。《郎考》户部郎中、祠部员外郎有杨昇卿。

6.卷三兵部郎中□澣大和初

韦齐休《唐故凤翔等道巡覆军粮使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钜鹿魏府君(式)墓志铭并序》(大和五年四月廿八日):“张惟清为振武,复奏君为节度判官,寻而府除,随调授大理司直。无何,有言边备之乏见粮者,上当宁轸怀,即诏兵部郎中澣衔命往覆视焉。澣素贤君之事,遽有招辟,表授殿中侍御史。历幽岐而逾朔漠,使乎之用,雅得中道。”⑭魏式大和四年(830)闰十二月廿日卒。按张惟清罢振武节度在宝历二年(826),见《唐方镇年表》卷1。则澣之任兵部郎中当在大和初。

7.卷三兵部郎中李涣咸通元年(860)

刘邺《唐故朝议大夫守中书舍人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尚书礼部侍郎陇西李公(涣)墓志铭并序》:“今司徒、相国杜公悰……再临淮海……奏署观察判官,未几迁节度判官。……以侍御史征于相阁。……拜刑部员外郎,转库部员外郎,兼史馆修撰,……授长安县令。……期月报政,遂除刑部郎中。……司徒公莅镇□□□□□□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充节度副使。……□(司)徒公骤回龙节,再集凤池。总留务于蜀都,溢嘉闻于魏阙。入为兵部郎中,旋拜职方郎中、知制诰。……岁满,真拜中书舍人。……以咸通三年十二月五日薨于靖恭里第,享年五十六。”⑮按“司徒公莅镇”后志文残泐,黄清发先生据后“总留务于蜀都”之语,考定杜悰此次出镇为剑南西川,其时在大中十三年(859)。咸通元年(860)十月,杜悰入朝为右仆射、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次年二月拜相。则李涣由西川节度副使入为兵部郎中,也当在此时。《右司考》卷8 驾部员外郎、卷10 库部员外郎著列李涣。

8.卷四兵部员外郎王守真咸亨三年—上元二年(672—675)

韦承庆《大周故使持节都督洪袁等七州诸军事洪州刺史轻车都尉临沂县开国男王府君(守真)墓志铭并序》(天授三年三月六日):“咸亨二年,敕授尚书祠部员外郎。寻奉□检校兵部员外郎。……上元二年,制授朝散大夫,行太庙令。”⑯志主天授二年(691)七月七日卒,春秋70。《郎考》仓部郎中、祠部员外郎有王守真。

9.卷四兵部员外郎卢献永淳元年(682)

《大唐故巫州龙标县令崔君(志道)墓志铭并序》,志不载志主卒年,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七日迁窆,“尚书兵部员外郎范阳卢献制文”⑰。《授武承嗣纳言诏书》有“朝议大夫、守文昌左丞、容城县开国子献”,“永昌元年三月廿日下”⑱。此“容城县开国子献”即卢献。《郎考》主客员外郎著列卢献。

1 0.卷四兵部员外郎窦匪石武后时?

《大唐故洋州司马扶风窦君墓志铭并序》(开元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君讳匪石,字匪石,扶风郡人也。……曾祖机,随户部郎中,太原郡守,建安郡开国公。……祖孝鼎,皇司勋郎中,汉王府司马兼梁州都督府司马。……父晦,皇岐州扶风县令,益州什邡县令。……(君)入为太子舍人……兼判兵部员外郎。其年,丁太夫人忧去职。”⑲志主开元四年(716)正月二十八日卒,春秋52。志称其“从吏郡邑,历官宫省,四至司马,一任为郎”,所谓“宫省”即太子舍人,“郎者”即兵部员外郎。按《新唐书》71 下“窦氏三祖房”:“孝仁,济州刺史;孝鼎,司勋郞中”⑳。可知乃窦览之孙。《姓纂》卷9 河南洛阳窦氏同。俱失载孝仁、孝鼎父名。今以《窦匪石墓志》校之,知其父名机,并可补孝鼎子晦、晦子匪石等名。

11.卷四兵部员外郎李宗闵元和十三年(817)

《唐故河南府士曹彭城刘君(胜孙)墓铭并序》,刘胜孙元和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卒,其年八月廿一日葬,“朝议郎、行尚书兵部员外郎、骑都尉赐绯鱼袋李宗闵撰”㉑。《郎考》吏部、度支、礼部员外郎,《右司考》驾部郎中著列李宗闵。

12.卷五职方郎中郑倩之开元中

卢弈《大唐故弋阳郡司马赵府君(有孚)墓志铭并序》(天宝九载八月十日):“弱冠孝廉甲科,起家广都主薄。……秩满调选,判入高等,授右武卫仓曹。……职方郎中郑倩之受命中朝,宣抚西蜀。繄公取济,以佐使车。”㉒赵有孚天宝八载(749)九月卒,春秋66。按郑倩之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其父卒时任兵部郎中,见《右司考》卷3,《郎考》左司郎中有郑倩之。

13.卷五职方郎中李涣咸通二—三年(861—862)

依据见7。

14.卷八驾部员外郎崔儒大历七年(772)

王彪《唐朝请大夫使持节池州诸军事池州刺史齐国公崔公(儒)墓志并序》(贞元三年八月四日):“后以文学闻,授秘书省校书郎、泾阳主簿、万年尉,拾遗补阙、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检校驾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吏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以故旧见累,贬衢州别驾,迁池州刺史。贞元元年四月廿二日遇疾,终于池州官舍,享年五十。”㉓按崔儒为睿宗相崔日用之孙。志载其仕履均为职事官,则此“检校驾部员外郎”当也为实授。《唐故大理评事王府君(晋裕)墓志铭并序》,大历六年(771)五月十日立石,“殿中侍御史崔儒撰”㉔。崔祐甫《齐昭公崔府君(日用)集序》:“公薨五十载,嗣孙起居舍人儒,……奉昭公之文集以请焉。”㉕据《旧唐书》卷99《崔日用传》,日用卒开元十年(722),50 年后为大历七年(772)。则崔儒之任驾部员外郎,约在大历七年。《郎考》吏部员外、户部郎中有崔儒。

15.卷十库部员外郎何据代宗时

姜公复《唐故刑部郎中剑南东川租庸使庐江何公(邕)妻陇西李氏夫人墓铭并序》(贞元十三年八月廿九日):“既笄,归于刑部郎中庐江何邕,邦之闻人也。与兄据并有高称。天宝中,据以乡举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起居郎、库部员外、道州刺史。”㉖据《唐故剑南东川租庸盐铁使刑部郎中兼侍御史何公(邕)墓志铭》(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邕卒大历十三年,享龄57㉗。则其兄据仕宦亦当此前后。

16.卷十库部员外郎韦元甫上元元年(760)

元载《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彭城郡开国公赠户部尚书韦公(元甫)墓志铭并序》(大历七年正月三日):“累迁监察、殿中侍御史、尚书司勋、司库郎,拜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㉘志主大历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卒,享年62。《郎考》司勋员外郎著列韦元甫。则志称其官“司库郎”乃员外郎,非郎中。按《旧唐书》卷42《职官一》,唐天宝十一载(752)正月,改库部为司库,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复。据《全唐文》卷389 独孤及《豫章冠盖盛集记》,上元二年(761)韦元甫已在江西观察使任上。则其任司库员外郎约在上元元年。

17.卷十一刑部郎中达奚怀义贞观中

《大唐处士达奚公(承宗)墓志铭并序》(开元二年十月十九日):“父怀义,刑部郎中,大理、司农二寺卿。……公即司农府君之仲子也。”㉙达奚承宗开元二年十月四日卒,春秋75。《册府元龟》卷161: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丁丑,遣“司农卿达奚怀义……等以六条巡察四方”㉚。《唐故乡贡进士达奚公(革)墓志铭并序》(咸通八年八月十八日):“自国朝系美者,湖州刺史恕、殿中丞璿、司农少卿怀义、户部员外郎珤宜,皆公之一源。”㉛志称“司农少卿”,其“少”字疑衍。

18.卷十一刑部郎中狄仁杰仪凤四年(679)

洪子舆《唐故朝散大夫行洋州长史李府君(正本)墓志铭并序》(开元二年十一月六日):“时有朔州刺史张玄受赃至钜万,累按不得情。高宗问法官,谁可为使。刑部郎中狄仁杰荐公。公鞫得事实。”㉜李正本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卒,春秋73。按史册不载狄仁杰任刑部郎中。然《旧唐书》卷89 本传称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侍御史,累迁度支郞中。高宗幸汾阳宫,为知顿使。检《唐会要》卷27,其以度支郞中为知顿使在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元年之九月。疑狄仁杰任刑部郎中即在其为侍御史之后、累迁度支郎中之前。《郎考》度支郎中有狄仁杰。

19.卷十一刑部郎中张参

崔儆《大唐故朝散大夫国子司业张府君(参)墓志铭并序》(建中元年二月十二日):“累迁屯田员外郎,户部郎中,加朝散大夫。……太尉薨,诏公统大将郝庭玉等归赴京师。改司门郎中,寻转刑部,迁国子司业。”㉝志主大历十四年十一月廿七日卒,享年53。按“太尉”即李光弼,广德二年(764 年)七月卒于徐州。张参,永泰元年(765)任户部郎中,见《尚书户部郎中张参亡室荥阳县君郑氏墓志铭序》㉞。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本记》:“初,大历中,名儒张参为国子司业,始详定五经,书於论堂东西厢之壁。”《郎考》户部郎中有张参。

20.卷十一刑部郎中杜子迁大中时

《唐故朝请大夫□□□州诸军事守商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尚书礼部侍郎杜府君(子迁)墓志》(咸通四年七月十九日):“进士出身,□佐诸□府幕□□,授太常博士,转水部员外郎,为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礼部郎中、赐绯鱼袋。府□,除汉州刺史,入拜祠部郎中,改万年县令。复为荆南节度副使,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陟征为刑部郎中,出典杭州,改亳州。未几,除黔中经略观察使。受代归汉上,除授商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以咸通四年……闰六月廿日终于城□□庄,享年七十一。”㉟

21.卷十一刑部郎中李涣大中十二—十三年(858—859)

依据见7。《旧唐书·宣宗纪》:大中十二年二月,“以库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李涣为长安令”㊱。志称授长安县令,期月即迁刑部郎中,则其始为刑部郎中,也当在大中十二年(858)。次年,随杜悰入川,出任西川节度副使。

22.卷十二刑部员外郎尉亮(尉大亮)武后时

《大周故曹州刺史尉府君(亮)墓志铭并序》(长安三年十月十二日):“君讳亮,字克明,河南洛阳人也。……君历试三道,对策甲科,改任雍州录事,比部员外郎。……以事免官,寻除高陵令、秋官员外郎。……加朝散大夫、祠部郎中、检校尚方少监、合宫县令。”㊲延载元年(694)卒,春秋74。按唐光宅元年(684)九月,改少府监为尚方监、秋官为刑部。则其任比部员外郎在高宗末,秋官员外郎在武后时。郎官石柱题名祠部郎中有尉大亮㊳,《郎考》误入度支郎中,张忱石先生以为即尉亮㊴,可从。

23.卷十二刑部员外郎张德裕武后时

张知实《唐故赠著作佐郎张府君及夫人赠陇西县太君李氏祔葬墓志》(会昌元年十月七日):“公讳正则,字叔度,敦煌人。由后魏太常博士湛而下六代生德裕,高宗天后朝为御史,历三院,换司刑外郎。以雪冤死,为酷吏所排,出袁州司马。事久而明,入为少大理。”㊵《旧唐书·李峤传》:“累迁给事中。时酷吏来俊臣构陷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三家,奏请诛之,则天使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覆其狱。德裕等虽知其枉,惧罪,并从俊臣所奏。峤曰:‘岂有知其枉滥而不为申明哉!’……乃与德裕等列其枉状,由是忤旨,出为润州司马。”㊶《新唐书》卷123《李峤传》同。《资治通鉴》卷205 记此事在长寿元年(692)。

24.卷十二刑部员外郎韦虚舟开元中后期

依据见2。

25.卷十二刑部员外郎窦臮大历六年(771)

据《大唐赠司徒毕国公扶风窦府君(希瓘)神道碑》,窦氏天宝十三载卒,碑大历七年正月一日建,“再从侄刑部员外郎臮书并篆额”㊷。《右司考》卷13 都官郎中贞元中有窦臮。

26.卷十二刑部员外郎李涣大中中

依据见7。

27.卷十六比部员外郎尉亮(尉大亮)高宗末

依据见22。

28.卷十六比部员外郎韦昶约文宗时

《唐故朝请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韦府君(昶)墓志铭并序》(咸通四年四月廿九日):“前后外府由监察、殿内,清宦则秘书郎、太子舍人、国子博士,入省为司门、比部二外郎,于国学领司业,东宫再任宫相,凡十七政,终于悬车之年。”㊸志主咸通四年(863)正月廿日卒,享年70。按韦昶乃唐宪宗相韦执谊之子,大和二年(828)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及第,见《册府元龟》卷644。

29.卷十七司门郎中张参大历初

依据见19。

30.卷十八司门员外郎王九言仪凤二—三年(677—678)

《唐故朝议大夫并州大都督府司马上柱国清源县开国男王府君(九言)墓志铭并序》(天授二年十月廿四日):“顷除司门员外郎,属轮台放命大将,中书令李敬玄亲总元戎,引君为仓曹参军。……加朝散大夫、太常丞,迁驾部郎中。……仍充河源道经略使。……加朝议大夫,摄左卫中郎将,便留宿卫。……授并州都督府司马。……寻充神武道经略使。……以垂拱四年正月廿一日行次汾州,奄捐馆舍,春秋五十有七。”㊹按仪凤三年正月,以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见《新唐书》卷3《高宗纪》。《右司考》卷7驾部郎中著列王九言,失收司门员外郎。

31.卷十八司门员外郎韦昶约文宗时

依据见28。

32.卷二十工部员外郎殷亮大历中

殷永《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骑都尉殷公(亮)墓志铭并序》:(贞元九年二月十二日):“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判司封事。”㊺志主贞元八年八月十六日卒, 年58。《唐故摄福昌县令蒋君(伦)墓铭并序》,蒋伦至德二年卒,大历四年(769)十月廿七日葬,署“监察御史殷亮撰”㊻。则其任工部员外郎当在大历中。《右司考》卷7 驾部郎中,《郎考》吏部郎中,吏部、司封、司勋员外郎有殷亮。

33.卷二十一屯田郎中何彦则圣历三年—长安二年(700—702)

张庭珪《唐故苏州刺史上柱国庐江何公(彦则)墓志并序》(景龙三年八月十八日):“圣历三年,除文昌屯田郎中,兼右肃政台御史中丞。长安二年,检校鄯州都督,仍摄右肃政台御史中丞,充河源军大使。”㊼志主景龙元年(707)十一月二日卒,春秋66。《全唐文》卷282 李迥秀《授何彦则侍御史制》:“朝议郎行左肃政台侍御史上柱国借绯何彦则,……营屯河右,克赡军储。校律湟中,载清夷落。……可朝散大夫左肃政台侍御史。”

34.卷二十二屯田员外郎张参约代宗初

依据见19。

35.卷二十四虞部员外郎苏守忠高宗时

《大周故始州司马襄城县开国男苏君(瑜)墓志铭并序》(长寿二年八月十五日):“父守忠,唐雍州司兵参军事、少府监丞、虞部员外郎、驾部郎中、襄城县开国男。”㊽苏瑜长寿二年(693)二月七日卒,春秋卌六。《右司考》卷7 驾部郎中有苏守忠。

36.卷二十四虞部员外郎崔绍开元十—十一年(722—723)

卢绚《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守郓州刺史上柱国崔府君(绍)墓志铭并序》(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十六日):“授河南之福昌令。属銮舆告巡,行在储供,君率人以简,袛事不愆……有司举以为最。天子闻而嘉之,赐帛百匹,旌异能也。俄拜虞部员外,……迁膳部郎中。十一年,大驾风行于太原……有诏命君为晋阳令。”㊾志主开元廿年(732)六月六日卒,春秋71。《大唐太中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上柱国崔绍妻范阳卢氏渔阳县君墓志铭并序》:“(卢氏)以开元十年闰五月二日终于河南府福昌县令之官第,春秋五十有四。即以其月权殡于福昌县城内。开元十一年岁次癸亥十—月癸亥朔十日壬申,岁律通便,移窆偃师县北原旧茔之左安昔,礼也。”㊿按玄宗开元十年正月丁巳幸东都,二月戊寅,至东都。次年正月庚辰,幸太原。其迁膳部郎中、为晋阳令,均当在开元十一年。崔绍官膳部郎中,见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

37.卷二十六水部员外郎杜子迁约文宗时

依据见19。

猜你喜欢
大历兵部刑部
朱元璋的胸怀
朱元璋向下属道歉
大历年间的诗词文化特征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简论大历十才子对庾信之接受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
沉文乏味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