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副词“忽然间”的语义、时体特征及词汇化

2023-11-07 08:01李思旭庞金珍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体持续性音节

李思旭, 庞金珍

(1.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2.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近年来,学术界对双音节副词“忽然”已有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忽然”的词性归类及语义辨析方面,如陆丙甫[1],储泽祥、刘琪[2],孙文婷[3]等。但是三音节的“忽然间”至今还未见专文研究,只有安静[4]在讨论“X然+间”结构时稍微谈及,认为“忽然+间”是结构而非词语,并对构件“忽然+间”的句法、语义进行了粗略的考察。《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对“忽然间”的注释:意思基本与“忽然”相同,只是它强调动作发生的那一瞬间,如: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5]247。《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忽然间”同“忽然”,如“我走着走着,忽然间想起了一件事”[6]271。综合以上论述,本文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出的869条(现代汉语713条,古代汉语156条)“忽然间”有效例句,从“忽然间”的语义、时体特征及历时词汇化角度,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拓展人们对“忽然间”的认识。

一、 “忽然间”的语义特征

1. 瞬时突发

三音节短时副词“忽然间”表示人的行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发生了变化,主要强调短时间内突发的状况。

例1 一个发出刺眼强光的巨大圆形金属物。亚孟都冲上去想看个究竟。但忽然间强光消失,金属物不见了,亚孟都也随之失踪。(《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2 教授走出北京饭店,跟送别同乡握过手,转身朝大街招手“打的”,忽然间一种光亮映入他的眼帘,起先他以为是霓虹灯光,但那光却特别强烈。(1994年《报刊精选》)

例1中,“忽然间”修饰其后的“强光消失”“金属物不见”“亚孟都失踪”,表示这些事件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的,侧重强调事件出现的突发性和瞬时性。例2中,“忽然间”表示“光亮映入教授的眼帘”这件事是突然发生的,不难看出对于教授和同乡来说该事件是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大家始料未及。

2. 出乎意料

“忽然间”表示事件或状况的出现出乎意料,同时,它还具有偶发性和意想不到的特点,其后可以接表积极或中性意义的事件,但更多的是连接具有消极意义的事件或消极性情感。本文通过对713条现代汉语有效语料的穷尽性分析,发现“忽然间”用于积极、中性、消极3类事件的例句数量比是106∶242∶365。

例3 天色依然阴沉,窗外阳台上是一片灰色。忽然间,在一块阴沉沉的石头上,却感觉到有一条摇曳不定的光线想要把它的光芒释放出来,似乎要现出稍微光亮一点的颜色。(《追忆似水年华》)

例4 又或在街口驻足闲聊就像旧日那样,人们在街上悠闲漫步。忽然间,老少都走在一起,倾谈起来,仿佛彼此毫无隔阂。(《读者》)

例5 万万没有想到:一直对我那么亲切的秦瘦鸥先生,忽然间竟向我劈头盖脑的发出如此严厉的责备!(张锲《心债难忘----记秦瘦鸥先生和我的一段往事》)

“忽然间”表示出乎意料义,说明事件的发生不在预期内,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且不同于一般情况。例3中,“忽然间”表示石头上隐约要释放出光芒,这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吃过午饭后,焦躁不安的我就知晓天气并不会太好;突然,天空隐约要出现光亮,有天气转好的迹象,这出乎了我的意料。对于我来说,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减轻了我的焦躁和不安。例4中,旧日里街道上的人们通常都是在街上漫步闲谈,不是大范围的聚集在一起,“忽然间”的出现表明现在老少都走在一起,好像毫无隔阂地畅谈起来的现象是以往所不曾发生的,超出了言者的预料,具有偶发性。例5中,“忽然间”也表示意想不到、出乎预料义,平日里秦瘦鸥先生对我很亲切且关爱有加,所以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会劈头盖脸对我做出此般严厉的批评。在“忽然间”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的映衬下,更显得秦瘦鸥先生批评我这件事是超出我甚至大家的预料,更突出了此番批评来得突然。

3. 变化迅速

“忽然间”还具有表示事件或状况变化迅速义,突出变化的速度之快、时间之短。

例6 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像一幅水墨画。(2000年《人民日报》)

例7 孟姜女倚着长城,呼天号地地哭了不知多少时候,忽然间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长城竟坍了几十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6中,“忽然间”表示雨势变化得极其迅速,天空先是下着小雨,瞬间大雨如注,像水墨画一般,突出了变化发生的速度快、时间短的特点。例7中,“忽然间”表明长城变化的速度之快,孟姜女的哭使长城由原来的状态突然发生了改变,一下子竟坍塌了几十里。

4. 转折对比

“忽然间”还能够表示转折/对比义,具有标志或强调转折焦点的用法,个别语境下,可相当于“但是”“然而”等转折连词。

例8 “一汽金杯”公司在沉浮中深切地感到:市场形势说变就变,别看它一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忽然间就会变得“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98年《人民日报》)

例9 小城里,车水马龙,市井热闹,人们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忽然间,郊外尘埃冲天,遮天蔽日,霎时间一片茂密的剑麻园被踏为平地。(1995年《人民日报》)

以上例句中的“忽然间”表示转折/对比关系。例8中,市场形势是变幻莫测的,一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会也可能“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前后两种情况的对比,突出市场的善变。例9具有明显的转折义,先由小城里的热闹繁荣,突然转到郊外的嘈杂破败,以此突出强调“忽然间”后的焦点信息,同时句中的“忽然间”可以替换为“然而”等转折连词,句意基本不变。

二、 “忽然间”的时体分析

1. “忽然间”的时体特征

关于人类语言中时间系统的表达,通常认为是由时制(tense)和时体(aspect)两部分组成,其中时间副词更是其重要表达手段之一。金昌吉等[7]指出时制侧重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时体侧重动作或事件的进程。张亚军[8]认为时间副词不仅可以表示时制上的过去、现在、将来,还能够表达时体上的经历、完成及进行。本文通过对“忽然间”全部有效语料的考察,发现“忽然间”主要使用在表示完成体的语句中,强调事件、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既可以连接已经完成体事件,还可以连接将来完成体事件。

例10 鲁恩奋力地将精神集中起来,德纳得脚下的地面忽然间裂开了,但是德纳得同时施展出了漂浮术,他的身体瞬间变得比空气还轻。(《龙枪短篇故事集》)

例11 忽然间,山岳、森林和宫殿都一起消逝了,而代替它们的是20所壮丽的教堂。(《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例10中,“忽然间”修饰的动作“裂开”在当事人“鲁恩”和“德纳得”发现的瞬间就已经完成了。例11中,“忽然间”修饰小句“山岳、森林和宫殿都一起消逝了”,在当事人意识到该变化时,“山岳、森林和宫殿”就已经消失了,也属于完成状态。这两例中和“忽然间”共现的动词“裂开”和“消逝”属于达成类动词,它们本来就表示达成某种结果。此外,句中“忽然间”与典型的完成体动态助词“了”连用,这些都表明“忽然间”的现在完成体特征。

“忽然间”还可以和表将来完成体事件的词语共现。例12中,“忽然间”同时与表示将来完成体事件的时间副词“就要”及标志现在完成体的“已”紧密共现,强调年轻人的命运变化发生得很突然。

例12 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忽然间就要拥有这所有的一切,他一生中的命运忽然间就已在这一瞬间改变。(古龙《英雄无泪》)

2. “忽然间”与时体成分的共现

汉语动词可以根据功能或语义特征等具体分为许多种类型,马庆株[9]根据动词的语法功能,即动词后可不可以跟持续体标记“着”,将动词分为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动词两大类。同时,他又对持续性动词内部进行了更详细明了的分类,即强持续性和弱持续性动词。一般能够和“忽然间”共现的大都是非持续性动词,这与“忽然间”表突发和瞬时性特点有密切关系。但是较少一部分弱持续性动词也可以和“忽然间”共现。能与“忽然间”共现的两类动词,按照共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非持续性动词“变成、看见、分开、消失、听见、听到、闪现、降临、明白”等,弱持续性动词“跳、跑、拍打”等。

下面结合例句来说明“忽然间”与非持续性动词和弱持续性动词的共现情况。

例13 过去纯粹是理论的构造,而且从未被天文学家认真看待过的紧密物体,忽然间变成全世界射电天文学家都能观测到的物体。(《时间简史续编》)

例14 这匹生龙活虎般的奔马,忽然间就分开了----前面的一半,居然和后面的一半分开了。(古龙《天涯明月刀》)

例15 忽然间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地睡眠,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感到十分厌恶。(《佛法概要》)

例13中,“忽然间”和非持续性动词“变成”共现,表示该动作已经完成,符合“忽然间”表示完成体的时体特征。例14中,“忽然间”与“分开”共现,表示生龙活虎的马儿已经被一刀分成了两半,体现了该事件的完成。例15中,“忽然间”与动词“看见”紧密共现,表示女佣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已经被耶舍尽收眼底,并使他感到十分惊诧和厌恶。以上三例中,“忽然间”依次与非持续性动词“变成”“分开”“看见”共现,它们都表示动作的实现,同“忽然间”表示完成体的时体特征完全一致。非持续性动词不仅在时体特征上与“忽然间”相一致,而且在意义上,两者都具有短时义。

例16 所以,读者可以想象,当某夜我发现一头五寸大牛时,心忽然间跳到了嗓子眼,对着这庞然巨物,不禁念到牛族的命运。(《读者》)

例17 忽然间他拍打自己的额头,发现在土地和水的接连处,有一扇宽矮的拱形铁栅门。(《悲惨世界》)

以上两例中,“忽然间”分别和弱持续性动词“跳”“拍打”连用,不过“忽然间”所修饰的动作都是表示完成状态,而非持续状态。例16中,动词“跳”后紧接补语“到”,使动作发生了有界化,表明动作的结果;同时,它与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共现,也表明了该动作的完成。例17中,“忽然间”和弱持续性动词“拍打”连用,表示说话时他拍打额头的动作已经完成了。虽然是弱持续性动词,但因其具有有界性的特点,因此和“忽然间”的完成体特征相和谐,两者可以共现使用。

本文通过对“忽然间”全部有效语料的统计,发现“忽然间”与典型的完成体标志“了”共现的例子总计378条。

例18 忽然间,我看到他们了!他们抛下凡间的肉体,发出像萤火虫般的光芒。(《可爱的骨头》)

例19 我刚刚鼓起勇气去冒险解救,忽然间他的手指松开了;他的手从她头上移到她肩膀上,注意地凝视着她的脸。(《呼啸山庄》)

以上两例中的动词“看到”和“松开”都是非持续性动词,与完成体标记“了”的连用,标志了事件的完成,而与“忽然间”的共现使两例中的动作分别加上了时间限制,凸显了动作完成迅速的特点。

本文没有发现“忽然间”与经历体标记“过”和进行体标记“着”共现的例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忽然间”表示完成体的时体特点有重要关系。因为“忽然间”所修饰的事件、动作或状态一般都是已经完成的,隶属于完成体范畴。而进行体动态助词“着”往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还可以表示伴随的动作或某种状态。动态助词“过”侧重强调动作曾经发生即过去的经历,但现在这种动作或者状态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表完成体的“忽然间”就不能与持续体标记“着”以及经历体标记“过”共现,以此来保持自身时体特征的一致性。

通过对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忽然间”全部有效语料的分析,发现“忽然间”与其他副词共现的语句,共有112例。“忽然间”与副词的共现情况较丰富,经常跟时间副词“就、就要、已、已经、一下子”,频率副词“又、都”共现,此外还可以和范围副词“都、也”,语气副词“大约、竟、似乎”,以及否定副词“不”共现(见表1)。例句如下:

表1 “忽然间”与其他副词共现情况

例20 你忽然间就由一座嘈杂的城市到达一片静谧的尘烟不染的山庄。(铁凝《大浴女》) [时间副词]

例21 林仙儿的脚步开始移动,仿佛忍不住要去投入阿飞怀里,但忽然间又停下脚步。(古龙《小李飞刀》) [频率副词]

例22 原本是黄澄澄耀眼生辉的金子,现在忽然间都不亮了,居然变成了一块块乌黑色的废铁。(古龙《陆小凤传奇》) [范围副词]

例23 忽然间大约是她那荒谬的歌词感动了上苍,她的鱼标猛往下沉,鱼竿也向下弯去。(琼瑶《雁儿在林梢》)[语气副词]

例24 死者临终前提及的怪声,还有那忽然间不见了的衣服。(《福尔摩斯探案集》)[否定副词]

由表1可以直观看出,“忽然间”与时间副词共现的比例最高,这主要受言者的主观性影响,因为“忽然间”表示“瞬时突发义”时,有较强烈的主观意味,而与时间副词“就(要)、已(经)、一下子”共现搭配,更能突出其瞬时突发性和完成体特征。如上文例20中,“忽然间”和时间副词“就”紧密共现,突出从城市到山庄这一系列变化发生的时间在言者看来很短暂,如果删去“就”,则为“你忽然间由一座嘈杂的城市到达一片静谧的尘烟不染的山庄”,短时性特点弱化,同时主观性程度也降低了。

此外,短时副词“忽然间”与其他副词搭配使用时,总是出现“忽然间”+其他类副词的情形。本文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根据张谊生[10]、史金生[11]的观点,各种副词连用时,一般总要遵循着某些顺序,而当时间副词与其他类副词连用时,往往时间副词会出现在频率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及否定副词之前,所以“忽然间”与上文提到的5类副词连用时,倾向出现在它们前面的位置。

(2) 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同属于时间副词,而“忽然间”也往往出现于其他副词之前呢?该现象的出现可能跟副词所管辖的范围有关。“忽然间”的辖域是句子,强调句子所表示的事件发生得突然,而其他时间副词的辖域主要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因此“忽然间”倾向于出现在其他与之共现的时间副词之前。

三、 “忽然间”的历时演变

1. “忽然间”的词汇化历程

李思旭[12]指出,汉语的三音节词很多是在双音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的构成经常利用已有的词汇成分作基础。本文研究的三音节短时副词“忽然间”也是在已有的双音节副词“忽然”的基础上词汇化而来,即由副词“忽然”+“间”共同组合,最早于宋代形成了新的三音节短时副词“忽然间”。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忽然”线性共现的语例,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共有7例。

例25 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春秋《墨子》)

例26 管子对曰:“君请藉于鬼神。”桓公忽然作色曰:“万民、室屋、六畜、树木且不可得藉,鬼神乃可得而藉夫。”(战国《管子》)

早期的“忽然”在句中已表现出充当状语的句法功能,语义上表示“突发义”,多指事件或动作发生得急速而突然。本文认为此时的“忽然”尚处于成词的始发阶段,还未成熟稳定下来。

从西汉开始,“忽然”的用例开始大量涌现。随着使用频率的递增,“忽然”处于状位的句法特征更加明确,语义也变得更加丰富了,如例27中,“忽然”主要表“对比义”,由饮酒彻乐,突然变得悲伤怅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28中,“忽然”表示“转折义”,家人以为郑茂死了,已经把他装进了棺椁中,却突然得知他还没死,前后出现了巨大转折,出乎人们意料。

例27 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西汉《淮南子》)

例28 郑茂病亡,殡殓讫,未得葬,忽然妇及家人梦茂云:己未应死,偶闷绝尔,可开棺出我。(六朝《搜神后记》)

唐代,“忽然”还与其他表短时义的时间词语连用,如例29中的时间名词“须臾”。

例29 帝召僧咒奕,奕对之,初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自倒,若为所击者,便不复苏。(唐《隋唐嘉话》)

至北宋时期,三音节形式的“忽然间”始现,且已经成词,不过仅有两例。此时“忽然间”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整个句子或句中的谓语动词,表示瞬时突发义。本文认为这是短时副词“忽然间”发展的萌芽阶段。

例30 首夏独坐林亭,忽然间大雨,天地昏黑,久方开霁。独亭中杏树,云气不散。(北宋《太平广记》)

例31 方说得缓慢,人便不将做事,须是说得紧切,要忽然间触动他,如被人骂,便说被人打;被人打,便说人要杀。(南宋《朱子语类》)

以上两例中,“忽然间”都表示瞬时突发义,形容事件或动作发生的时间极其短暂且是反预期的突发状况。例30中,“忽然间”表示天气变化的状况是发生在很短时间内的,且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此时,“忽然间”的使用增强了句子的主观性色彩,带有夸张意味。例31中,“忽然间”修饰动词“触动”,表示这个动作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同时与其前的“缓慢”形成对比。

元代,“忽然间”仅有一例,仍然作状语,居于句首,修饰整个句子,表瞬时突发义。下例中“忽然间”充当句首状语,修饰“心地悟豁然开”,表示心地突然开朗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很短,同时还带有夸张义,主观上将事件发生的时间缩短了。

例32 【耍孩儿】初学驾志真心爱,广看些经书注解。忽然间心地悟豁然开,自想往日沉埋。(元《全元曲》)

明代,“忽然间”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其后接VP、小句或主谓短语居多,偶尔还与“一量名”结构共现,可表示瞬时突发义和转折对比义。

例33 原来这女子七岁时,不会说话。一日,忽然间道出四句言语来:“天意岂人知?应于南楚畿。寒灰热如火,枯杨再生。(明《喻世明言》)

例34 急回头,望着地上把口张了三张,呼的一口气,吹将出去,忽然间一阵黄风,从空刮起。好风!真个利害!(明《西游记》)

例33中,“忽然间”表转折对比义,修饰VP“道出”,表明女孩从不会说话到会说几句言语间的转折对比,同时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认为女孩从不会说话到突然会说话,转变发生得很快,也表明了言者对这件事的情感态度是积极的,即非常惊喜开心。例34中,“忽然间”修饰一量名结构“一阵黄风”,突出强调这阵风出现得非常突然,时间也极其短暂。金峻铁[13]认为“忽然间”可能是明朝某地方言,本文不赞成这一观点。根据笔者对明朝及以后所涉及“忽然间”语料出处的考察,并未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方言特点。因此,本文认为“忽然间”并不是明朝的某地方言。

清代,“忽然间”的用例大量出现,156条古代汉语有效例句中,清代语料就占了118条。同时,“忽然间”开始和其他时间副词、频率副词共现,例如:

例35 两个人正在动手之际,忽然间就听正北一声喊,有人说:“肖大哥,待我来捉拿大清营这伙差官。”(清《彭公案》)

例36 忽然间又见从西房脊后头,露出一人,把智化吓了一跳,以为是他们一同行。(清《小五义》)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忽然之间”的用例,但仅有三例。

例37 如今忽然之间心上想起这个人来。(清《九尾龟》)

例38 如此一想,她那垂萎的心花,忽然之间,似受露浆滋溉,略略转了一点生机。(清《八仙得道》)

例39 忽然我就无处观,忽然之间看不见,想要找他,看他难。(清《小八义》)

“X+之间”表时间的用法,萌芽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代,一直沿用至今,如例40和41;《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指出动词或副词后接“之间”通常表时间的短暂[6]。

例40 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春秋《国语》)

例41 夫瑞庆反从胸中来,随念往来,须臾之间,周流天下。(东汉《太平经》)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忽然间”的使用远早于“忽然之间”。北宋时期“忽然间”开始使用,直到清代“忽然之间”方才出现。我们认为“忽然之间”是在“忽然间”成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们都强调时间的短暂,但还稍存差异。四音节的“忽然之间”韵律切分是“2+2”结构,与“忽然”的衔接略松散,语气更加舒缓,主观上令人感觉其表示的时间略长。而三音节的“忽然间”韵律上是“2+1”结构,音节间更紧凑,间隔更短,语气急促。从认知角度来说,一般而言,结构简单的词比结构复杂的词之间黏着度更高,也更容易发生固化现象。同时,根据象似性原则,词语越长,表达出该词所需的时间就越久,因此人们心理上也会认为词语本身表示的时间更长。所以,三音节的“忽然间”在心理认知上比结构相对松散的四音节“忽然之间”更能给人一种时间短暂之感。此外,“忽然”和具有强化瞬间功能的“间”紧密搭配,这都使得“忽然间”表达的时量在主观上显得更短。

民国时期,短时副词“忽然间”的词汇化程度已非常成熟,语义也更加丰富。

例42 我过去对你恩分怎样?怎么忽然间就叛变了我?(民国《古今情海》)

例43 惟皇子载基,才生两月,忽然间生了绝症,竟至夭逝,想是诸佛作祟。(民国《明史演义》)

例42中,“忽然间”表出乎意料义,从前“我”对你那般恩分,你却突然背叛,这一事件是远超出了“我”的意料。例43中,“忽然间”表示夸张义,客观来说,两个月的时间并不算短,生绝症也不是瞬间发生的,但言者主观上认为这是很短的时间。

简言之,本文认为短时副词“忽然间”最早成词于宋代,历经元明两朝,在清代随着用频的递增而达到成熟,民国至今一直被沿用。

2. “忽然间”的词汇化动因

(1) “间”的附缀化与语义虚化。“间”的附缀化和语义虚化是“忽然间”词汇化的关键。《说文解字》注释:“间”的本义为“隙也,从门从月”,即门缝、空隙之义,多用于空间范畴。随后其语义不断引申发展,“间”引申出表示趁机、阻隔、掺杂等义。同时,早在战国时期“间”就开始具备了表示时间的潜质,如:

例44 祝阖牖户,降,复位于门西;男女拾踊三;如食间。(战国《仪礼》)

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间”由空间域拓展到了时间域,表示一会儿时间、一会儿功夫,又进一步虚化为表强化时间点的类后缀。邓鸥英也认为“间”可表“顷刻、一会儿”[14]。汉代,开始出现“间”直接与表短暂义的时间名词组合,强化时间短暂的用法,但此时尚处于萌芽期,至唐代才逐渐走向成熟,如例45、46。张谊生[15]认为大约从宋元开始,在短暂义名词后附“间”的类推化作用下,一些表速变的“X然”副词、形容词也可以后附“间”以强调瞬间性,“间”就逐渐地虚化为一个羡余性(redundant)的类后缀,如例47。

例45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於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东汉《论衡》)

例46 一刹那间遍布了,圣力明知实甚深。(唐《降魔变文》)

例47 倏然间已到蓬莱,其宫皆金银,花木楼殿,皆非人间之制作。(北宋《宋朝事实》)

(2) 类推作用。类推作用是“忽然间”词汇化的又一个重要动因。六朝至唐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短时义时间名词后附强化瞬间性的“间”,如“顷刻间、刹那间、俄顷间、逡巡间”等。在例48~50中,短时义时间名词“顷刻”“俄顷”“刹那”后附“间”,强化了瞬间性,突出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例48 乃书符着社中,顷刻间,天地晦冥,大雨流淹。(六朝《搜神记》)

例49 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唐《归田三首》)

例50 刹那间,转凡成圣。时节因缘,各自不同。(北宋《册府元龟》)

于是自宋朝开始,在短时义时间名词后附“间”的类推作用的影响下,表短时义的“X然”类词语也后附“间”来强化瞬间。如例51和52,“偶然”和“猛然”与“间”组合,在句中充当宾语、状语,强调事件的瞬时突发性。

例51 当初相见偶然间,不唤作、如今恁地。(宋《全宋词》)

例52 经过耽摩国、羯茶国、佛逝国,到了小龙神海中,猛然间飓飙顿起,撼天关,摇地轴,舟航尽皆淹没。(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3) 心理组块化。认知心理组块化过程是短时副词“忽然间”成词的重要动因。陆丙甫[16]指出,所谓的认知心理组块化过程就是使原来分离的语言单位变得相互依赖。相应地,原结构中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以此促成了词汇化的发生。董秀芳[17]也曾指出语言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演变过程还具有不易被使用者所察觉的特性。副词“忽然”自宋代开始和“间”形成紧密的线性共现关系,后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两者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心理上将两者看作一个整体。慢慢地“忽然”和“间”之间的界限被模糊直至消失,于是“忽然间”的词汇化过程得以完成,如例53和54。

例53 行了数日,忽然间天变起来,但见,乌云蔽日,黑浪掀天。(明《初刻拍案惊奇》)

例54 吃到半席时,忽然间鼓乐喧天的,新娘娶回来了,便连忙撤了席,拜堂、送房、合卺。(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 非范畴化。非范畴化是“忽然间”词汇化的动因之一。语言的非范畴化要求其语义的抽象和泛化,有时还包括范畴的某些句法特征发生变化。“忽然”是副词,而“间”从方位词逐步演化为没有实在意义仅强化瞬间的类后缀,两者之间的范畴逐渐被模糊化,直至完全融合,形成短时副词“忽然间”。“间”的语义也从空间、间隙虚化为没有实义的类附缀。

例55 由此,是以莫放幽间,拟乎鬼神之明显,明有一人畏上诛罚。(春秋《墨子》)

例56 傅母抚雌雉曰:“女果为雉邪?”言未毕,俱飞而起,忽然不见。(东汉《全汉文》)

例57 长老故意的说道:“是我下山去,走了几步,忽然间想起来,那个碧峰和尚本领高强。(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例55中,“间”是典型的方位词,后附于“幽”后,表示幽暗阴凉的地方。例56中,副词“忽然”表突发义,表示雌雉是突然不见的,超出预料。例57中,经过非范畴化作用,副词“忽然”和“间”之间的范畴被模糊,已经融合为了新的三音节短时副词“忽然间”。

四、 结 语

语义特征上,“忽然间”主要具有瞬时突发义、出乎意料义、变化迅速义、转折对比义等语义特征。时体特征上,“忽然间”主要用于现在完成体事件中,偶尔用于将来完成体事件中;它不仅可以和非持续性动词共现,还可以与少数弱持续性动词搭配使用;同时,“忽然间”可以和动态助词“了”及时间副词、频率副词、语气副词等其他副词共现。词汇化方面,短时副词“忽然间”是由双音节副词“忽然”+“间”构成,最早出现于宋代,经历元明两代的演变,至清朝达到成熟,而“间”的附缀化、语义虚化、类推作用、心理组块化、非范畴化是“忽然间”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猜你喜欢
时体持续性音节
因果关系句中的时间顺序与“时体”体系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拼拼 读读 写写
国内外满语时体研究回顾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口译时体符号加工机制的动态心理空间解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研究述评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