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重要特征

2023-11-08 13:38侯震
学理论·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要求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经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完备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向整个世界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时代升华;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05-03

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征程中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新时代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深刻领悟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时代升华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接续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悠久的历史和近代以来特殊的国情,昭示着现代化发展模式必定要遵循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现实问题,“人是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力,也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社会现代化的最终成果体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社会主体人的现代化是创造现代化社会客体的先决条件;而社会客体的现代化,又创造出现代化的人”[1],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刻录在自己的基因里,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开启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化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启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现代化道路;抑或改革开放新時期的“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开启了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开启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道路。无论在哪个阶段,居于何种历史方位,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成功主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实现,并使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体现出党领导人民开拓、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以贯之的初心。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发展史上堪称前无古人,没有可直接借鉴或复制的案例。因此,我国不能简单地直接复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对苏联模式也是以参考为主,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道,遇水造桥”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探索、实践,也同时依赖于我国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也是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优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拥有5亿人口的情形下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新时代我国要在超过14亿人口的情形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举世罕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必然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起磅礴宏大的发展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2],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阶段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我国的国情,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旨要义,解决人口基数大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夙愿,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赋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造了崭新的平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3]。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并非简单机械地平均分配,而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党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逐步深化,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4],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项民生需求,让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道路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从“人民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始终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准绳来衡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准。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仅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不是纯粹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同时还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律教育、社会心理、精神生活、思想观念、生活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时期,都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军队在保卫“苏区”和扩大根据地的过程中,既注重武装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同时也注重苏区和根据地的法制、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5],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6],“四个现代化”开启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出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并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8],推进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变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党领导人民追求、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以贯之的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础上,同时又反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环节,“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人类主体意识的革命,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发展,推动着世界历史的新进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走向衰落中成长壮大,同时推动世界历史、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呈现新的样态,从而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9],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生产力对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出精神力量的推动作用。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实践,在借鉴其他国家生态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蕴含世界元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绿色发展推动的绿色现代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0],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历了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对党领导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所处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坚持以严格透明的制度与法制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凝聚而成的“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之中,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以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确保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供给,推动消费结构和品质的持续升级。并且同国际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构建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胸怀天下的情怀。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本国发展实践的同时,也彰显出世界情怀。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被迫在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在探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不得已而探索现代化道路,这种惨痛而又无可奈何的经历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感和平的珍贵。因此,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根本追求。

党领导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启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并且大力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无条件支持新独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继续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参加联合国安理会的各项维和行动,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体现出大国的担当。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和国际话语权增长,显然有益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继续与国际社会广泛加强合作,在权责共担中分享和平发展的经验与机遇,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互惠互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的崭新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由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文明构成的统一整体,形成了国富民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結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永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人的现代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曹泳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规律与思想资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10]陈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2-05

基金项目: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凝聚吉林全面振兴发展强大动力研究”(2022DXXTZDDYKT02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专项“吉林省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2022M15);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新时代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逻辑机理和优化路径研究”(2023ZXYB01)

作者简介:侯震,博士,副教授,从事中共党史、东北地区革命史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要求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深入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四有”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核心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浅谈教育惩罚的合理性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