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原创性贡献

2023-11-08 09:01颜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安全信息化

颜兵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把握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领域的新特征新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信息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全球大国竞争格局重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现实条件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互联网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安全风险,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国际主张、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如何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国际性,是指导网络强国建设的科学指针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信领域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法治建设、国家网络安全建设、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信息技术创新突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中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并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之路,为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指明了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网络强国;信息化;网络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4-0041-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脉搏,针对促进信息化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互联网创新应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为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信息时代国际治理体系等,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大势,洞悉互联网崛起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及其对重塑世界大国竞争格局的深刻影响,注重防范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为我国紧抓信息化发展窗口期、前瞻性布局互联网领域提供了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大趋势、全球大格局、事业大发展的重要论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网信事业具体实际的典范,也是构建网络强国战略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一)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等特点,是全球创新驱动的关键领域,有力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人才、资金、数据、能源等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与人类精神文化创造力发生质的飞跃,也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不断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互联网在塑造未来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生活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2]136信息技术支撑的强大算力对人类脑力的替代而产生的数字“智能”生产力,以及网络的互联性、交互性、协作性、全球性等属性对人类交往和生产关系的赋能,使得新一轮信息革命在影响范围和深度上远超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历次科技革命。尤其是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催生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经济新形态,对人们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变革产生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互联网为我国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网络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组织、经济发展、利益分配、地缘政治安全等总体格局,成为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化的重要变量。从全球竞争来看,世界主要大国都将互联网作为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和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先导力量,以信息化引领国家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升级,并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展开日趋激烈的争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2]41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回顾总结近代以来我国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历史教训。他痛心地指出,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3-4]。而这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国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5],且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电子支付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这充分说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网络大国,为建设网络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互联网给我国带来安全风险

互联网在带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的安全风险。由于我国在基础硬件与软件研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新兴经济发展、网络安全支撑能力、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全球网络技术、信息、经济博弈中处于不利位置,网络漏洞、网络攻击、个人信息被窃取等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它在提升效率、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数据治理领域面临个人隐私安全、算法黑箱、虚假信息泛滥、伦理和法律困境等新问题新挑战,增加了个人信息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领域的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瞻性地深刻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创新性地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2]90,全面客观地认识互联网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安全风险,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开创共同建设网络强国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和基本依据。

二、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基于信息化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之路。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围绕网信工作的重要地位、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原则要求、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等五个方面对网络强国战略进行了重要论述,并将其高度概括为“五个明确”[2]43-45。“五个明确”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6],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明确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信息技术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国家主权和安全带来了重大风险和挑战,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信息领域不仅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兴领域和战略方向,也因其技术颠覆性、产业先导性、安全风险性、意识形态斗争性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2]41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现代化建设、共产党长期执政等方面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紧抓督促落实,推动网络强国战略深入贯彻实施。

一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42。我国现在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亟须抓住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和数字经济产业变革的窗口期,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信息化数字化带动整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信息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先导领域,要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信息社会底座,以信息化持续赋能国家治理方式,通过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三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3,“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2]10,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战略问题,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网络强国建设着眼于网信事业当前实际以及长期发展需求,围绕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网上内容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信人才培育、互联网国际话语权等重要方面提出系列要求,明确了战略目标,确保网信事业在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下坚持正确方向。

一是技术要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技术密集、更新最快的科技领域之一,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不掌握核心技术,网络强国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半点风浪。”[2]114-115我们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突破网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内容要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2]55要求持续加大网上高质量内容生产和供给,强化传播渠道和资源整合,注重宣传效果和互动引导,推动网上内容不断提升,主流舆论牢牢占据主阵地,构建形成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传播新格局。

三是基础要强。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竞争的关键是基础研究的竞争,因此要持续强化网信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要加快网络信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数字“新基建”,为各行业领域的丰富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四是人才要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是新兴领域,要发展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新兴技术,就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网信人才充分发挥才智天赋。

五是国际话语权要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际互联网治理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2]160,积极倡导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推动各民族通过网络空间更好地互联互通、交流互鉴,构建有序发展、公平正义新局面,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广泛支持。

(三)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基本方略的基础上,结合网信领域具体实际和不断发展的丰富实践,提出网信事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围绕发展动力、治理规范、安全观念、风险防范等方面,从总体上明确了推动网信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实施要求。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领域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升關键核心技术自主度,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要积极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对创新驱动的促进效应,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地位,通过市场应用倒逼技术改进升级。

二是坚持依法治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要强化立法规划,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切实维护好公民合法权益。

三是坚持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43,将网络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构建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

四是坚持防范风险和促进健康并重。针对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网络黑客攻击、电信网络诈骗、公民隐私泄露、网络内容低俗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密防范网络犯罪,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整治低俗以及负面有害信息,传播网络正能量,提升引导力和感召力。

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信领域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7],要围绕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打造“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降低应用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全国范围信息服务普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惠及十四亿中国人民。

(四)明确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破创新及在全球应用的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范围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即时通信工具的进步有效地缩短了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与此同时,全球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发展失衡、规则失范、治理失序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起步较早、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在信息领域处于后发状态、基础薄弱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持续扩大。此外,“棱镜门”事件、制造虚假信息、盗窃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等新型犯罪以及网络匿名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暗流涌动、此起彼伏,给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对世界秩序与和平稳定造成危害和破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方应通过积极扩大共识、深化务实合作,由各国来共同掌握网络空间的前途和命运,实现共享共治、合作共赢。

一是尊重和维护各国互联网主权。针对部分国家打着捍卫“网络自主”的幌子维护其全球网络霸权的行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作为全球治理的“新疆域”,同样要讲法治,要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以及发展利益。

二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围绕各国关心的网络基础设施、网上文化交流、网络经济发展、网络安全保障等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各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共同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三是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等主张,强调应坚持多边、民主、透明的原则,突出各国协同、共商共治,为构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明确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涉及众多领域,呈现出科学技术、产业经济、金融资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等相互交织的特点,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国际格局演变持续深化的重要阶段,网信领域的形势比其他领域更为错综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工作要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并明确如何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针对以往我国网络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一張网,网信工作应该是一盘棋,要科学统筹谋划,发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在关键问题上定调、拍板、督促。要求加快网信系统中央、省、市三级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地方网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上下联动,确保政令通畅。要充分汇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

二是善于把握辩证关系,总体有序推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发展与安全、开放与自主、治理与服务等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做好统筹推进。要总体部署、综合施策,持续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安全防御、网络治理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总之,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国际主张、工作方法等多方面内涵,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命题,是指导网络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必须学深悟透、弄懂做实,长期坚持贯彻、持续创新发展。

三、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特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来源于拥有十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具有显著的理论特性。

(一)鲜明的时代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哲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敏锐地洞察到信息化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趋势、全球大国竞争格局重塑,准确把握中国发展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体系,是引领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实践指南。

(二)丰富的实践性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立足于我国接入互联网近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既是对我国政府治网管网、亿万人民参与互联网建设的丰富经验的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在地方和中央领导信息化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推动我国从网络大国加快迈向网络强国。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持续走向深入。

(三)独特的创新性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面向互联网发展和治理这一新兴领域,放眼全世界,并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经验可以照搬,只能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经验,进而上升为科学思想理论。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信息化为先导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新性地提出战略机遇观、网络主权观、依法治网观、核心技术观、网络安全观、全球治理观、人才支持观、数字经济观等,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体系完备的创新理论体系。

(四)突出的人民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网信事业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加强农村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互联网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不断降低各类信息服务的应用成本,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体验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显著的国际性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坚持互联网的国际治理必须通过加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倡导各国应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网络法治建设,进一步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反映各国意愿、符合国际互联网发展实际的原则主张,为建立更加开放、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伟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力指导了中国网信领域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加强网络法治、国家网络安全建设、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信息技术创新突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生动而丰富的实践[8],推动中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指引网信领域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取得突出的实践成效。

(一)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网信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一是领导体制不断加强。设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后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布局谋篇,加强部门协同,统一部署推进,强化督办督促,抓细落实,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分散分割的治理局面。二是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建立涵盖从中央到省、市的三级网信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基层网信建设,构建形成了网信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新格局。三是政策法规持续完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等规划指引及网络政策法规出台,推动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成熟。四是主体责任落实落细。制定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党管网治网的相关责任落到实处。

(二)网络空间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求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网上思想引领效果显著。网信部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创新网络传播方式,强化互动,引导亿万网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网上正能量充沛、强劲。通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和议题设置活动,推动网上舆论形势向上向好,一批网络文化精品、现象级新媒体作品不断涌现,网上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三是网络国际传播能力持续加强。坚持守正创新,传播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四是坚守网上阵地,有效防范化解网上风险。持续揭批历史虛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有效清理各类违法违规有害信息,让网络空间呈现出天朗气清、生态健康的良好局面。

(三)网络法治和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网络法治和治理能力日益增强,逐步构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9],并出台了网络综合治理相关指导性文件,推动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型,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治理之路。一是网络法规持续完善。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完成了网络法律体系的基本构建。二是网络生态治理取得实效。网信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效整治网络账号乱象、网络水军、低俗色情内容等突出问题。据统计,“2019年以来,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赢得了广大网民的积极支持和充分肯定”[10]。三是网络监管体系持续完善。网信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强化对各类算法、人工智能、信息检索、内容分发及舆论功能的管理,实施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网络社区管理,形成不断完善的监管体系。四是网络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公民网上行为的道德、诚信、法治、公益精神培育并积极倡导践行,推动网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新面貌新气象。

(四)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有效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持续强化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并取得显著实效。一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安全保护,着力提升金融、能源、交通、电力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二是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通过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和应急机制建设,提升网络空间安全风险感知发现、分析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和公共领域网络安全。三是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有效加强。制定出台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汽车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出境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严厉整治移动端数据侵权,有效打击网上各类非法活动。四是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加快。打造“高精尖”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在高校科研单位设置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学科,促进一批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加快成长并向行业领域输送,有力支撑国家网络安全事业发展。

(五)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我国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前沿技术攻关突破加速。加快突破高端芯片、自主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筑牢产业坚实底座,促进各行业和业务场景下应用深入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创新发展。二是产业良好生态加快形成。推动底层基础软硬件与上层应用相结合,打造自主体系规模化产业生态,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三是政策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围绕加速创新驱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人才培养,构建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六)以信息化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显著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两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赋能全行业全领域产业数字化升级,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是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新一代超算、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卫星互联网、宽带基础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物流等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现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5G和光纤宽带网络,IPv6地址数量跃居全球第一、活跃用户数达6.08亿,算力规模全球排名第二,北斗卫星导航全球覆盖并规模应用[11]。二是数字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12],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计算机、通信和电子制造业以及软件业快速高质量增长,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数字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全球排名提升到第9位,超过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11],支付码等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便捷了群众生产生活、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效率。信息化带动网络扶贫和乡村振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11]。居民网络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十四亿中国人民,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潜力巨大、创新活力绽放的数字社会。

(七)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为指引,针对全球互联网“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现状问题,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倡议超越“零和博弈”旧模式,加快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一是搭建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互联网领域国际会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二是推动数字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深度参与以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为代表的国际治理多边机制,牵头制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有力促进全球互联网治理更加公平公正、高效有序[8]。三是建立多层次全球数字领域伙伴关系。举办了一系列双边、多边性质的合作论坛,加强与全球大国、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合作、务实合作,建立了高水平、宽领域、多层次的互联网治理对话与交流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安全、合作共赢的网络空间。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效指导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实践,经受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的检验,科学回答并验证了新形势下“建成什么样的网络强国”的重大命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的持续深化,对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网信事业、持续深化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巨大贡献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网信领域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该理论为中国网信事业指明了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互联网领域具体实践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统筹谋划安全和发展,从进一步解放信息技术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形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对全球互联网领域信息霸权、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多个层面,构建了系统的、辩证的、实践的网络强国战略体系,深化了对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規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明确了网信工作的重要地位、工作方法以及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国际主张,涵盖了加强和改善党对网信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安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体系齐备,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实践化具体化,又通过网络领域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3]人类文明正步入第四次科技革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探索和走出一条信息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顶层设计、发展路径和工作方式,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两化”融合发展,筑牢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遵循。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4],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应用鸿沟”和“技能鸿沟”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

(三)为构建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在国际上始终秉持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和价值遵循,并将之践行于互联网国际治理,推动建设秩序健全、法治完善、平衡发展的全球互联网治理新格局。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坚持互联网主权论,倡导尊重各国互联网主权,互联互通、共治共享,和平利用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与国际社会共同反对网络霸权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网络空间旧秩序,着力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网络国际环境贡献力量。中国基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倡议方案,凸显了大国责任担当和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大格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有益经验和巨大成就,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和治理互联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时代内涵

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为信息网络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顶层规划、思想保证和方向引领。当前,在信息技术赋能下,网络空间面向人类现实生活多维度扩展,生活场域持续向网络化延伸,网络文明建设赋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的内涵,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创新实践。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和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网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低俗、负面、有害的信息和噪音杂音。在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指导下,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网上建设,推动我国网络空间形成更加良好的文明风尚,持续强化网络空间治理,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环境,为亿万网民构建正能量充沛、和谐美好、向上向善的共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安钰峰.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强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4.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4]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3-03)[2023-06-0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6]庄荣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EB/OL].(2021-05-05)[2023-06-0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05/content_5604771.htm.

[7]谢俊,胡歌子.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8.

[8]庄荣文.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 奋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学习时报,2022-04-20.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0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成就[EB/OL].(2022-08-19)[2023-06-01].http://www.scio.gov.cn/xwfbh/jjxwfyr/wz/Document/1729119/1729119.htm.

[11]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EB/OL].(2022-08-02)[2023-06-01].http://www.cac.gov.cn/2022-08/02/c_1661066515613920.htm.

[12]造物鼎新开画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J].中国网信,2022(4):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54.

Essence and original contribution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nhancing Chinas strength in cyberspace

YAN Bing

(Cyber Secur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6,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worldwide changes of a scale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views and new conclusions, by deeply grasp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rules in promoting global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governance. Xi Jinping Thought on enhancing Chinas strength in cyberspace sticks to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of this ideology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backgrou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eshaping of the competitive pattern of global powers,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It defin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ore meaning of five aspects, covering the status of cyberspace security and informat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strategic goals, principles, international propositions, and working methods. It scientifically answers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Why and how to build a cyber powe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It has distinct theoretical qualities,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practicality, innovation, people-centered concept and internationality. It is a significant outline and fundamental instruction to guide the implement of enhancing Chinas strength in cyber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ideology,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trengthening  network security and improving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se achievements include consolidating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nline ideological struggle, cyberspace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national cybersecurity construc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jointly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n cyberspace. It has not only promoted China from a major cyber country to a strong cyber power, but also gradually formed a road of Internet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pointed out the strategic goals and direction for Chinas cybersecurity and informatization undertakings, and provided ideological weapons and action guidelines for exploring the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enhancing Chinas strength in cyberspace; informatization; cybersecurit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編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安全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