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视域下传统器物的美学探析

2023-11-09 18:52冯瑾张明月
东方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设计分析

冯瑾 张明月

摘要:唐代国力强盛,科技工艺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工艺美术作品创新不断,照面用具——铜镜也在此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文章以唐代铜镜为研究对象,从其精巧的选材、华丽的工艺、便捷的使用、创新的纹饰入手,分析其设计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器物的研究,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器物中的优秀设计思想,进一步助推现代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铜镜;设计分析;使用材料;纹饰工艺

唐代是我国国力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东西方文化因丝绸之路的发展而交流密切。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技艺高超,金银铜器的铸造十分精美,人们的照面用具——铜镜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

铜镜,古称“鉴”,也作“監”“鑑”,是按照一定比例的铜锡合金铸造而成、用于梳妆照面的日用器物,同时在婚嫁、丧葬、宗教等方面都有所应用。

铜镜作为日用器物在唐代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唐代虽然颁布了各种禁止铸造铜器的法令,但唯独允许铸镜。铜矿产量的提高与冶炼技术的进步,共同造就了唐代铸镜产业的辉煌。唐代大力发展民营坑冶,当时全国计有62处铜矿。此时期金属合金的配比更为合理,在铜镜合金成分中,铜约占70%、锡约占25%、铅约占5%[1]。锡的成分大大增加,镜体因此更加光亮。唐代也是我国古代金银加工技术的鼎盛期,在铜镜制造上相继出现了金银包背、金银平脱、镶嵌螺钿等新技术。形制上不再局限于圆形、方形,开始出现葵花形、菱花形等,纹饰上也出现了创新的海兽葡萄纹、宝相花纹、缠枝花纹、双狮纹、双鱼纹、鸾凤对鸟衔绶纹及多元素组合纹饰等[2][3]。

铜镜的发展演变能够反映出冶炼水平、工匠技艺、社会风向等诸多重要信息,对其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造物审美和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唐代铜镜精巧的选材之美

材料是古代器物的根基,影响其结构形式与使用效能,同时器物材料的发展变更也是中国社会科技发展与人文变迁的物化反映,能够体现出每个时期独特的时代特征与设计美学。

中国铜镜在其4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中,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息息相关,同时各个阶段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同,铜镜合金配比亦有所不同。早期铜镜因不在青铜礼器之列,所以铸造工艺较为粗糙,此时铜镜大多形制较小、素背无纹,在合金配比上,铜约占74%、锡约占25%、金约占 1%。秦汉时期中国实现大一统,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铜镜铸造工艺因此更上一层楼,出现了新型透光镜,同时镜背盛行铸刻铭文,此时合金锌含量较少或不含锌,铜约占73%、锡约占22%、铅约占5%。到唐代,国力强盛,多元开放的时代氛围为金属冶炼技术营造了一个宽松环境,其间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依靠丰富矿产、地缘与手工业优势,成为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铸镜中心。此时在铜镜合金成分上,铜约占70%、锡约占25%、铅约占5%[1]。

我国很早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能够熟练运用金属制造生活器物,这与我国丰富的矿产是分不开的。如唐代时光铜产量就高达65万斤,这便为铜镜铸造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人充分利用铸造好的铜锡合金打磨后可以照人的特点,将其作为照面用具的材料。铜锡合金是耐用金属,坚固稳定,不容易摔坏,这种特性使得铜镜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减少了能源消耗。唐代铜镜在合金配比上有了新的发展,提高锡的成分并加入了一定含量的银,使镜体更加光亮,更适合照面照物,同时还利用水银等涂料使其更加清晰光亮[4]。《淮南子·修务训》中就记载了铜镜利用水银涂料的事实,可见唐代铜镜不仅能够熟练使用铜锡合金材料,还充分利用水银材料的反光特性,使铜镜更加适合使用。虽然铜镜在长时间使用下镜面会变得昏暗,但只需要重新打磨就可恢复光亮,循环使用,甚至催生了磨镜这一职业,《上清明鉴要经》中就记载有以磨镜为职业的道士[5]。除了主体材料与磨镜涂料的巧妙选择外,铜镜在装饰配料选择上也很用心,据考究,唐代铜镜的装饰材料有金、银、螺钿等,华美精致。

在综合考虑材料特性、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前提下,唐代铜镜依然选取铜锡合金作为主要材料,在继承前朝铜镜合金比例的同时再次创新、合理优化,进一步完善铜镜合金配比,使其更适合日常照面使用。这类主体材料不仅延续了当时社会对青铜器的喜爱,而且铜锡合金这种可持续使用的材料特性与绿色设计中强调的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不谋而合,大大降低了当时社会的资源损耗,真可谓选材精巧。

二、唐代铜镜华丽的工艺之美

器物的工艺美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工匠们在已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对材料的筛选与加工,结合审美情趣创造出实用精美的作品。而铜镜作为我国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金属器物,制作考究、装饰华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制作工艺既可以体现各个朝代的金属技术水平,又可以显现历代的社会风貌。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考工记》中便记载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的创新设计观。我国的铜镜铸造由来已久,最早的出土铜镜为1976年在青海出土的齐家文化七角星纹镜(图1),距今约4000年,此时制作工艺还很稚嫩,纹饰粗糙且不规则。随着工艺制作技术的精进,战国时已开始使用金银材料作为装饰,1992年洛阳出土的战国金银错虺龙纹镜就使用金丝装饰镜背的六条虺龙(图2)。进入唐代后,工匠们对青铜器的制作规律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当时丰富的矿产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之下,唐代铜镜大放异彩,诞生了许多特种工艺镜,装饰材料也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金银。

虽然唐代有着严格的禁铸铜器法令,但作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器物,铜镜的铸造从未被禁止过,地方官、私作坊的铸造依旧兴盛。開明的社会风气促使工匠们推陈出新,在铜镜制作上积极使用新工艺,而强盛的国力则为工匠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用来装饰、点缀铜镜,许多华美的装饰工艺应运而生,比如金银壳镜、金银平脱、镶嵌螺钿等新技术。金壳镜又称金背镜,《旧唐书·高季辅卷》[6]中就记载了唐太宗用金背镜赏赐大臣的史实;银壳镜又称银背镜,若在银壳上鎏金,又称为银壳金花镜。这类铜镜的特殊工艺就是将刻出各种纹饰并修剪好形状的银壳或金壳嵌入铜镜镜背,如出土于西安市马家沟村的唐代金背瑞兽花枝镜就是金背镜中的精品,其直径19.68厘米,镜背一金壳,装饰有浮雕式纹样。金银平脱技术制作的铜镜,在唐代一经出现便开始流行。镜匠将黄金、白银捶打成极薄的箔片,经修剪、錾刻成各式图案,用大漆粘合在镜背之上,再经过反复涂漆、抛光等多道工序之后,使金银箔片和铜镜表面成为平滑一体。例如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鸾鸟绶带纹金银平脱铜镜,采用金丝铜心结纹环绕一周,搭配金花鸾鸟四只,巧夺天工,精致完美。螺钿镜堪称铜镜史上的巅峰之作,它是将贝壳、蚌壳薄片修剪成各种图案粘合在镜背上,经反复打磨抛光使镜背光洁,除贝壳外还会使用红色琥珀、绿色孔雀石等进行装饰[7],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平螺钿高士宴乐镜就是该类工艺镜不可多得的精品。上述三种工艺都属于镜背装饰的特种加工,旨在提升铜镜的观赏价值,反映了唐镜工艺的繁荣,但由于过于铺张浪费,极其耗费工匠们的时间和精力,金银平脱和螺钿镜一度被列为禁品。

三、唐代铜镜便捷的使用之美

唐镜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持,另一种是搭配镜架或镜台使用。手持的唐镜也有多种使用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手持镜钮或者双手捧镜;第二种是用布绳等穿过铜镜上的孔洞,用于手持或者悬挂[4];第三种是制作配套的木质长条形手柄搭配使用,在发展中这一类型的手持铜镜渐渐变为一体式带柄铜镜。在考古中不仅出土了唐代带柄铜镜,并且根据一些唐墓考古发掘的壁画和陶俑等也可以佐证盛唐时就已出现带柄铜镜。如1948年在陕西出土的一件女陶俑,高30厘米,其右手就握持有一面带柄铜镜。第二种使用支架的方式相较于手持更加精致讲究,古人为了更好地使用铜镜,衍生出相对应的镜架镜台用于放置铜镜,如1983年在河南一座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铁支架,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镜架结构高度相似,有理由设想其即为唐代镜架。同时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唐宋时期男性主要使用的是框架形交叉式镜架,女性则主要使用前后支架并行直立的镜台[8]。综上所述,唐代铜镜的使用方式灵活多变、简单易懂,在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易于使用的搭配工具,使铜镜的使用更加舒适便捷。唐镜的设计思维与现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四、唐代铜镜创新的装饰之美

唐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特别是在盛唐,丝绸之路不断延伸,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多元开放的氛围为铜镜纹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镜大胆开明地吸收海外元素,纹饰上挣脱了以往朝代的束缚,开始尽情地发挥工匠们的想象力,出现了创新的海兽葡萄纹[9]、双狮纹、鸾凤对鸟衔绶纹以及多元素组合纹饰等,体现出自由、豪放、新颖的风格,反映了唐代繁荣多彩的文化。从历史分期来看,初唐时期的纹饰主要以瑞兽主题居多,开始出现忍冬、蔓草、葡萄纹饰;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瑞兽主题纹饰逐步弱化,开始流行飞禽花枝主题;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禽鸟纹及瑞花纹逐步成为主要纹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人物故事主题镜;行至晚唐时期,由于动乱的社会背景,宗教纹饰大量兴起,其中以八卦、符箓、星象等为主。除此之外,唐代的音乐也是昌盛的,有许多以乐器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如天宝乐器镜。在唐代众多纹饰中,海兽葡萄纹是最为著名也是最具特点的纹饰,此类型纹饰铜镜出土数量众多,足以体现这类纹饰在唐代的风靡。唐代也是我国文学高度发达的朝代,体现在铜镜上除了诗歌等铭文,还从侧面凸显了某些纹饰的兴盛。比如《新妆诗》中就写道:“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而《杂曲歌辞拜新月》中也描写道:“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这些都体现出鸾鸟绶带纹铜镜在唐代的流行。纵观唐镜的纹饰发展,可以看出创新对于纹饰设计的重要性,具有开放包容之心的唐代工匠扎根于现实生活,积极创新,才能创造出主题丰富、风格各异的铜镜。

五、总结

唐代铜镜代表着我国铜镜发展的鼎盛阶段,设计上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材料、工艺、使用方式及纹饰上均有自由创新的特点,在我国青铜器物史上独树一帜、贡献巨大。仔细梳理铜镜工艺及其造物思维模式,适当地结合西方设计理论,还可以发现我国古代传统器物的造物审美和设计思想与一些西方设计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独特审美与文化沉淀。用设计的眼光重新解读古代铜镜,目的在于通过传统器物的造物审美与设计思想启发现代设计,也为了证明中国古代传统器物是有独特设计智慧的。通过对铜镜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器物中的优秀设计思想,并且进一步推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士伦.谈谈我国古代的铜镜[J].考古通讯,1955(06):56-63+19.

[2]安晓燕.铜镜的起源与各时期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5(01):138-139.

[3]王士伦.试谈中国铜镜纹饰的发展[J].文物参考资料,1957(08):28-31.

[4]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慶:重庆出版社,2006.

[5]梅丛笑.以铜为鉴:中国古代铜镜艺术[M].北京:中国书店,2012.

[6][后晋]刘昫等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旧唐书(第2册)[M]. 长沙:岳麓书社,1997.

[7]徐殿魁.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J].考古学报,1994(03):299-342.

[8]周亚.铜镜使用方式的考古资料分析[J].艺术品,2014(08):8-25.

[9]孔祥星.祝愿中国古镜研究更深更广[J].南方文物,1993(04):122-123.

作者简介:

冯瑾(1996—),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通讯作者简介:

张明月(1982—),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副高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创新设计、传统文化传承等。

猜你喜欢
设计分析
通用继电保护微机型实验装置的设计分析
顶盖板冲孔机设计分析
西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清礁工程设计分析
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分析
浅谈绿色节能角度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
现代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分析